APP下载

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比较:基于IPO的研究路径

2015-05-06汪建康肖久灵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期

汪建康 肖久灵

摘 要: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和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输入-处理-输出的研究路径,对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进行比较研究,在输入方面搜集整理出30种各具特色的知识审计架构,在处理方面从审计流程、审计技术、审计例证等进行分析,在输出方面从专家目录、训练需求分析、知识资产、知识交换路径与诊断工具进行分析,充分揭示了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基本特性,以期能为现代企业有效实施知识审计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知识审计;知识审计架构;知识管理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对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Alavi & Leidner, 2001)[1]。为了更好地利用内外部的各种知识资产,现代企业纷纷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力图将知识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知识或服务,从而获取财务或战略方面的收益。然而,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知识管理项目失败率较高或未达到预期效果(Chua & Lam,2005;Levantakis et al,2008)[2-3]。诸多学者(Capshaw,1999;Liebovitz et al,2000;Hylton, 2002)通过研究发现,导致知识管理项目失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进行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并认为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汪建康、肖久灵,2010)[4]。知识审计也因此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基于知识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将依据Levy & Ellis (2006) [5]对文献分析所提出的IPO研究路径:输入(Input-文献的收集和筛选),处理(Process-遵循布鲁姆分类法)与输出(Output-研究报告提交),深入揭示过程性知识审计架构的基本特性,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审计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以利于现代企业更好地理解知识审计的战略意义,以及选择合适的知识审计架构与方法,提升知识审计效率和效益,为促进知识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帮助和借鉴。

1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输入分析

本文采用多种搜索方式来获取有关知识审计的研究数据:①按照布林逻辑,检索专业数据库,如ACM digital Library,SpingerLink,EBSCOhost,ProQuest,IEEE Xplore,Elsevie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等,搜索时间范围界定为2014年之前,字段为“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Knowledge Audit”、“知识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等,并进行主题、摘要和关键词的多轮搜索;②作为对电子搜索的补充,对信息管理类、计算机类期刊进行手工检索;③对以往综述类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深度挖掘;④利用“Google Scholar”搜集一些未出版的研究论文或会议论文,以及已出版的电子书籍。此外,为了确保文献质量,本文对所搜集的文献开展内容分析,选择具有审计流程、阶段或步骤,以及审计内容或审计方法等文献,确保输入方面的完备性(Completeness)、合适性(Appropriateness)、确实性(Authenticity)。经过归纳和整理,共计筛选出30种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具体如图1所示。

2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处理分析

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主要是具有某些具体流程、阶段和步骤的知识审计模型,一方面是依据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产生、知识分享、知识转移和知识使用等;另一方面依据审计活动的具体流程,包括背景研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评价等。对于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处理分析,本文将从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验证等方面加以论述。

2.1 审计流程

从表1中各种架构所包含的流程来看,数量从3到13不等,一方面显示出知识审计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繁简程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实施知识审计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其中流程数量为3、6、8的分别有5个,各自占总数的16.67%,流程数量为4、10的分别有4个,各自占总数的13.33%,流程数量为5、7的有3个,占10%,而流程数量为13的有1个,占3.33%;从流程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架构都体现出了知识审计的核心要素,如知识需求分析、知识流分析、知识库分析、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网络分析等。特别是Levantakis et al(2008)[3]利用知识工程的元建模技术,在综合比较13种知识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审计的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涵盖8个过程和26个子过程。此外,Aviv et al(2008)[6]与Levy et al(2009)[7]利用方法特征架构(Method Characteristics Framework)综合比较了12种知识审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程知识审计方法(SEKAM),涵盖5个过程和20个子过程。可见,对于知识审计的具体流程还未达成一致观点,这与企业知识资源性质、知识管理战略、知识审计目标以及审计情景等因素有关。

2.2 审计技术

在企业知识审计中可以采用多种审计方法,如工作流和业务流程分析、内容分析、IT系统分析等,但较为常用的有如下方法: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s)、焦点小组(Focus groups)、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 survey)与直接观察(Direct observation)。依据Maculay(1996)、Goguen(1993)与Allen(2000)的观点,每种方法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审计方法的选择将取决于组织资源、资料详细程度、时间限制以及组织发展阶段等因素[8]。

(1)深入访谈。这是一种开放式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审计人员可以获得有关主题的知识、观点、感觉和行为。审计人员有机会直接问询一系列问题,通过个别交流,能够帮助获得良好的探知与更加有效的结果。但访谈的最终效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些明确、针对性的问题和访谈技巧,不能带有个人观点,否则会产生偏见。endprint

(2)焦点小组。焦点小组是一种开放式讨论方法,是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形式按照定义的主题列表与小组的被调查者进行交谈,通常由6-12人组成,主要目的在于从挑选的被调查者中获取对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相比于个人访谈,具有更快、更经济和更广的专业知识等特点,但获取信息的深度较为有限,很难探知群体中的个别想法,群体意见可能会抑制原始或少数观点。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结构化设置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项,用于检验知识、态度和实践。相对于访谈和焦点小组,其优势在于可以获取大量数据且这些数据容易进行编码和分析,但获取信息的深度也较为有限,主要是调查问项具有刚性特征。Liebowitz(2000)[9]提出了包含35个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项的问卷,涵盖领域如下:组织的战略、方法和流程;文化和技术;业务结果的调查。

(4)直接观察。直接观察也是知识审计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审计人员主要聚焦于揭示员工在目标审计领域的工作情况,了解员工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信息,以及员工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参观正式的工作环境,工作全景可以被深刻洞察。其缺陷主要在于审计人员可能会干扰员工的工作,以及员工可能故意按照正规程序工作,从而会导致诱发非正式知识流的局限性。

2.3 审计验证

有些学者或研究机构不仅提出了知识审计架构,而且还对其审计流程进行测试或验证,以检验各种架构的适用性、适应性和一致性,如Lauer & Tanniru(2001)将其所提出的知识审计方法在美国中西部大学的“业务应用技术”(ATiB)项目中加以检验。Choy et al(2005)对港龙航空(Dragonair)的工程部门进行了测试;Burnett et al(2004)将其应用到一家石油勘探和生产跨国公司的税务部门中;Cheung et al(2007)将其应用到香港德昌电机公司(Johnson Electric);Bright(2007)应用到英国核能集团塞拉菲尔德公司(BNGSL),用于审计环境,健康,安全和质量(EHS&Q)等方面。Fotoohi & Rahman(2013)对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TM)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知识社区进行审计等。通过上述分析,一方面学者或研究机构通过案例应用和测试证明所提出的知识审计架构的审计流程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审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诸多领域,如教育行业、公共部门、企业组织等,但多数集中于组织层级或部门层级,还较为缺乏跨组织层级的应用和分析。

3 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输出分析

知识审计输出的主要载体为知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创新知识资产以及经由知识交换路径识别知识流,还可以用于识别组织中的专家及其所拥有的技能(Ahmad Shukor et al., 2013) [10]。知识审计输出有助于确保组织持续的质量改进,能够精确识别、鉴定、测量和评估组织的隐性与显性知识。总体而言,知识审计输出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专家目录(Expert directories)。专家目录是指组织中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专家列表。知识审计行为能够产生专家目录,确保员工能够及时访问与查询,特别是在解决某些领域日常操作需要专业知识时或当面临更多复杂问题时。

(2)训练需求分析(Training needs analysis),进行知识审计训练将有助于组织有效规划出专家目录。针对组织一些知识流程,员工拥有或缺乏哪些技能或知识进行审计,这将导致训练需求分析的产生。

(3)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知识审计过程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知识的盘点行为。它将提供一份知识库存清单,表明组织所拥有的各类知识资产,凸显组织的知识财富。这也是知识审计活动的主要任务。

(4)知识交换路径(Knowledge exchange path)。知识审计活动还将帮助组织识别知识使用者、供应者、中介者以及知识流,这被称之为知识交换路径,揭示出知识的来源,位于何处、谁在使用以及知识流向等。

(5)诊断工具(Diagnostic tool)。从战略管理方面,知识审计输出也常被用作诊断工具。能够帮助组织制定战略规划,报告知识差距,同时还作为有效的评估工具,依据审计标准做出科学、公正评价,并提出策略性建议。

知识审计输出的使用非常依赖于组织需求,与组织目标和战略密切相关。知识审计输出将提供详细的知识审计报告让管理者进行思考和决策。知识审计被定义为一个往复循环过程,使组织能够对自身知识资产“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此外,还可以帮助组织进行持续改进,如训练需求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评估当前员工所具有的技能以及所缺乏的技能,从而使得组织知识“健康”的连续性得以保证。

4 结论

知识审计作为横跨知识管理和审计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知识审计的作用在于揭示组织知识存量和流量,以及在实践管理中的优劣势,分析组织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设计未来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提供诊断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报告,为高层管理者以及员工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提供帮助。

本文采用输入-处理-输出的研究路径,在输入分析中通过对专业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和整理,有效筛选出30种具有审计流程、环节或步骤的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在处理分析中从审计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审计验证等方面揭示其内在特性;在输出分析中论述了知识审计输出的五个方面:专家目录、训练需求分析、知识资产、知识交换路径与诊断工具。知识审计输出对组织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优先领域识别以及管理策略开发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审计过程性架构的处理和输出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充分揭示了知识审计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知识审计通过对知识管理环境、知识资产、知识管理文化以及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审计,促使现代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知识需求和知识基础,明确知识差距,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也需要充分重视知识审计,明确知识审计目标,选择适合的知识审计架构与方法,提高知识审计效率和效率,促使知识审计价值最大化。还需要指出的是,知识审计不一定能够确保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但它的能够提高其成功的可能性。endprint

参考文献:

[1] Alavi, M., and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 :107-136.

[2] Chua, A., and Lam, W. Why KM projects fail: a multi-case analysi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5.9 (3):6-17.

[3] Levantakis, T., Helms, R., and Spruit, M. Developing a reference method for knowledge auditing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8.5345:147-159.

[4] 汪建康、肖久灵. 企业知识管理审计模型比较:基线、范围和特性[J]. 情报杂志. 2010 (12): 107-111.

[5] Levy, Y. and Ellis, T. J. A Systems Approach to Conduct an Effective Literature Review in Suppor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J]. Informing Science Journal. 2006(9):181-212.

[6] Aviv, I., Levy, M. and Hadar, I. Socio-Engineering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y (SEKAM) for Analyzing End-User Requirement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

[7] Levy M, Hadar I, and Aviv I. Enhancing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Processes via 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C]. The Fifte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8] Choy Sun Yam. Knowledge Audit and Portal Design for Fleet Technical Management in the Aviation Industry [D].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5

[9] Liebowitz.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M].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0

[10] Ahmad Shukor. NS., Abdul Rahman, A, and Iahad, Noorminshah. A Review on Knowledge Audit Process[C].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