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外烁型发展到内涵型发展

2015-05-05杨争林

湖北教育 2015年31期
关键词:宜都市研修师德

● 杨争林 黎 明

从外烁型发展到内涵型发展

● 杨争林 黎 明

宜都市教育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的过程中,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根基与条件,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发展战略的首位。

以先进的职业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领师德建设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精湛的教育艺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

不同行业的职业文化体现出这个行业特有的价值观和底蕴。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文化表征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价值观念。“师以德为本,育人品当先”,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先立己德后树人德,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宜都市教育局秉持上述理念,将构建先进的职业文化、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作为师德建设的重点,从教育局长到基层学校教师,无不重视师德修养,维护教育形象,重塑教师风范。

走进宜都市枝城小学,极具童心的校园布局、文化气息浓郁的办公室建设、立德为先的课堂教学活动……无不彰显着“师以德为本,育人品当先”的学校职业文化。枝城小学的师德承诺书别具一格,全体教师人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格言,向社会和家长公开;他们的“一对一帮扶”政策独树一帜:一名党员帮扶一名贫困生,一位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他们一年一度的师德考核别出心裁:学校评价旨在慎独,家长评价促进自醒。

西湖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整体规划校本研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国情省情社情民情教育纳入校本研修范畴之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校还立足实际,创新师德建设方法,坚持一学年一次“十佳班主任”“十佳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一学期一次立德树人论文案例评比、德育论坛活动,一月一次“我的教育叙事”评优活动,一周一次“我与我所关爱的‘三生’”关爱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红花中学将“学国学、读经典、修师德”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坚持一学期一度的“学国学”论文评比、“读经典”心得展评,引导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涵,加强人文素养。

如今,在宜都市任何一所学校,说教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过场式的师德年度考核、应付式的师德档案建设、象征性的评先晋级挂勾……都已成为过去。相应地,以博大的爱心演绎无悔人生,以无私的奉献谱写幸福人生,以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丰富、拓展教师职业文化底蕴成为一种新常态。

以政策规范和行政力量共推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宜都市教育局一班人深知:惟有改革才能产生活力,只有创新方可提高效益。他们在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就将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转化教研方式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点内容,常抓不懈,教学改革逐渐从教师被动应付转变为教师自主探索。

近几年,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宜都市教育局可谓不遗余力。2011年,建设“宜都市教学资源库”,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012年,组织“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2013年,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合格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2014年,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支持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开展“乡村学校教育改造”课题研究,引领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落实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他们以开展“生成性教学实践价值与策略”课题研究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枝城中学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引领全体教师关注课堂、改进学法、创新教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首先将改善师生关系列为全校教师的研究课题,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目光转向课堂教学,关注教学事件,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关注学生学法的应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功能及应用。这些研究活动引导教师们自觉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被动应付上级要求,转变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宜都市实验小学通过微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引导教师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微课题,由教师个人申报,在学校教科室立项,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研修,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每学期评选一次校级优秀微课题。近两年来,全校完成微课题近百个,解决了近百个实际教学问题。如今,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以县为主”的培训机制保障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单纯依靠上级组织的培训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支撑体系,建立“以县为主”的贴近县域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培训,打造“以校为主”的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校本研修。

宜都市教育局指导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从宜都教育实际出发,在国培、省培之外,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建设具有宜都特色的教师发展研修模式,即“以县为主体、研训培养集约化,以校为阵地、研训培养实践化,以学科为团队、研训培养合作化”;组织全市教师开展城乡交流,通过“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实施“学校师资建设共同体计划”,以“行政推动、学校自觉”的方式,开展“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合作”多种层次的校际合作项目,形成有效的校际教研共同体、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资源互补、战略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

松木坪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近年来补充新教师十多名,新教师占学校教师半数以上,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否则可能会走弯路。学校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认真对待“以县为主的集约化研训”和“以学科为团队的合作化研训”;另一方面,认真谋划“以校为阵地的实践化研训”。每周四下午,校长亲自主持青年教师的研修性教研活动,每个月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培训专题工作会议,每学期在青年教师中组织开展“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节研究课、用好一项教育技术、整好一个教学资源、记好一个教学实录、读好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教学论文、讲好一个教育故事、做好一个微课题研究。

潘湾小学被宜都市教育局确定为“乡村学校教育改造”样本校后,学校一班人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以“更新三个观念(教育观、知识观、质量观)、落实三个全面(学生个体素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体师生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重视三个纳入(将学生生活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将乡村生活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将乡村文化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建构符合学校所在地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与课程体系,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针对生物学科教师人员少的特点,宜都市在全市搭建网络教研平台,组织“学科师资建设共同体”,由市教研室生物学科教研员牵头,市生物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全市生物教师利用网络开展专业研修。

宜都市教育局局长周朴华说:“建设一支适应宜都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号角已经吹响,教师队伍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新的挑战,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我们要为之铁肩担使命”。

在宜都市,“教者从优”基本得到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正由外烁型向内涵型转化,“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正在悄然实现。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鄢志勇)

猜你喜欢

宜都市研修师德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MIKE FLOOD软件的建模要点讨论——以宜都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为例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宜都市2015年度柑橘销售走势及特点
宜都市2015年部分橘农柑橘减产不减收带来的启示
把握特点增兴趣 创新形式提效果——宜都市开展青年干部理论宣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