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的美育资源

2015-05-05钱丽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情感

钱丽华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思接千载,源于生活,本来就很美,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有人把语文称之为“七彩语文”,快乐的课堂是一载体,它带动着学生乐学语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高尔基《海燕》就应在“命运交响曲”的动感下才能有所悟,郭沫若把“石榴花和果实”比作金罍、安普剌,就应看看图片才能知其形象,在表演中去体会《狼》邪不胜正,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只有从影片中才能感同身受。这些都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直观的作用就是增添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适当的渲染课堂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呼唤诗意语文,憧憬灵动语文,厚实语文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美感。

1.音乐美——铺设教学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文字的意境往往和音乐相融相通;如果再辅以相关的画面,就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导入时,用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营造美的氛围和意境,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课前可播放《春光美》,动听的旋律,柔和的演绎,学生的思绪很容易走进一片春光;再如游记散文的教学,可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导入;文言文如《陋室铭》可用古典的《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导入,优美的意境让身心愉悦。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可适时地以恰当的音乐来渲染,如教读《海燕》时配以激昂的《命运交响曲》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体现的那激越之情,感受海燕这一勇敢的形象。

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使诗情画意充溢了整个课堂。

2.朗读美——催化文本的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领悟其含义,把蕴藏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浮出水面。在朗读中不是随意主观的,而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这种联想和想象不是单纯的重复呈现,而是经过调整加工,重组之后的新的形象。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的“弦外之音”这都会给学生留下再造、再想象的余地以及产生美的愉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堂不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索然,造成语文一大缺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理解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情感共鸣,并接收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的工作,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等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对这些美好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如散文《背影》的入情朗读能更深的体会“父亲的普通背影”所传达出的“浓浓爱意”;小说《变色龙》的分角色形象朗读演绎可更好地理解曲折的五次“变色”之可笑,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如小说《百合花》最后几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染远离的情感,即军与民的骨肉般的亲情,文中那无声的动作描绘,得靠学生美的音质、恰到好处的重音和停顿,再加上催人泪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达成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愫,催化对文本的感悟,使课堂的画卷更充实多彩。

3.画面美——灵动纸上的文字。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辅助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画面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春》 《三峡》等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动情的朗读,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孔乙己》具有深刻内涵的小说,辅之以电影画面,感受祥子的艰辛、孔乙己的迂腐;又如在教《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一课时,放映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和杨利伟走出载人舱的动人场面。同学们先是惊呼,而后是齐声鼓掌,课堂活了起来。因为这些场面平时在生活中是很难看到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大屏幕前,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的摆在学生们面前,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老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如在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放映黄山的影片,学生们边欣赏黄山奇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游”了一番黄山。这一遍下来黄山的“奇”、“险”、“峻”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解说,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这样有利于更深入理解课文。由此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学得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画面,勾勒字里行间的多彩,使书本内容更灵动。

4.丰厚美——厚实文本的内容。

要想给孩子一瓢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说的是作为老师应该具备远远超乎于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其实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教师在从教多年以后,再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已不能提及,脑子里仅存有课本上的一些东西,遇到较深层次或者较为灵活的知识,常感捉襟见肘、力不能支,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情况显然是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的。上好一堂课,课前可能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的由此及彼,能够使学生所得到的文学类和史学类信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转化必然是水到渠成的。

可引经据典,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情者,文之经”来引出表达情感在文本中的重要性,词评家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一语,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进入文章;再如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冯雪峰评“孔乙己的不可救药性和他的善良,他的不长进和他的被损害,他的自爱和他的自暴自弃,都是显然不可分离地交结在一起的。”这样的“拿来主义”对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供了捷径。

可同类延伸,如梵高画《向日葵》色彩之浓重来领略“海燕”传达出的那种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用心去碰撞文中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教学《水调歌头》时迁移写月亮的诗词名句,教学冰心的诗作可延伸泰戈尔的小诗等。

可全盘观之,如《百合花》的教学重点是“细节描写”,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学习,可拓展《红楼梦》中一段话:“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A”,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探究红楼人物。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又厚实了文本的内容。

延伸,丰富了书本内容,为学生打开众多的文学之窗。

在我们的日复一日的常态语文课上洒下“情景渲染”的种子,用音乐铺设教学的情感,朗读去催化对文本的感悟,用画面使纸上的文字灵动起来,通过延伸来厚实文本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回味,才能让学生远离枯燥地肢解课文,从无谓分析的桎梏中解脱,让课堂向大语文迈进。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放弃应试的大纲,从“苦学”中尽量博取“乐学”的养料,提炼“乐学”的成分。从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真正地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拥有真情、真趣、真意,美会在课堂中自然流淌!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