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2025”彰显制造强国战略(下)

2015-04-29张茉楠

求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战略

张茉楠

美国政府于2012年推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同年12月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2013年8月我国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由此,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德国的“工业4?郾0”等殊途同归的工业发展战略受到世人瞩目。

1?郾“德国工业4?郾0”。2013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首个“工业4?郾0”标准化路线图,以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讲,工业4?郾0是将虚拟网络—物理系统技术一体化应用于制造业和物流行业,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物联网和服务技术。这将对价值创造、商业模式、下游服务和工作组织产生影响。如果说工业1?郾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郾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郾0是自动化时代,那么工业4?郾0就是智能制造与服务的时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制造业而言,工业4?郾0意味着通过建立全球网络,把它们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中。物联网和服务有可能创建网络以整合整个制造过程,将多个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工业4?郾0将使生产资源(生产设备、机器人、传送装置、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形成一个循环网络,包含相关的计划与管理系统,作为工业4?郾0的一个核心组成,智能工厂将渗透到公司间的价值网络中,并最终促使数字世界和现实相结合。

2?郾“美国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之后,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革命(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GE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称,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推崇的是利用物联网和软件定义的设备,来充分开启工业领域的巨大效益。工业互联网将整合两大革命性转变之优势:其一是工业革命,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了无数台机器、设备、机组和工作站;其二则是更为强大的网络革命,在其影响之下,计算、信息与通讯系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伴随着这样的发展,三种元素逐渐融合,充分体现出工业互联网的精髓。根据GE的预测,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美国的生产率每年提高1%—1?郾5%,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水平提高25%—40%,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15万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经济。截至目前,GE已推出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涵盖石油天然气平台监测管理、铁路机车效率分析等。

3?郾“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郾0”相比,“中国制造2025”更加强调以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同时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最终完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我国计划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应第一个十年,是“三步走”的第一步,计划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具体目标包括: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获得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为后两步走奠定良好的基础,可实施以下八项战略对策:(1)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2)提高产品设计能力;(3)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4)强化制造基础;(5)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6)推行绿色制造;(7)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8)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我国制造业面临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冲击,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必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重塑国家创新系统创新能力,重構国家竞争优势。

1?郾加快构建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仍然是一国制造业强大的第一驱动力,为此:首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科技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的核心、关键以及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通过创新链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第三,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快速高效整合产学研资源。我国制造业发展普遍存在主管部门各自为政、产学研之间分散断层等问题,亟需建立制造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整合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集成研发能力,建立健全联合创新解决难题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研发服务于应用”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产学研共同投资面向市场的关键制造技术,清除先进制造工艺快速高效商业化的体制障碍;三是建立共享基础设施,加快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防止人为技术壁垒和行业垄断,快速推动制造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2?郾将“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为强国战略。由工信部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经出台,“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基本思路是借助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改变我国制造业现状,使我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成为中国的强国战略。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攻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新工业革命时期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力量。我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攻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一是制定我国先进制造业总体规划并设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积聚优势力量和科技资源,推动形成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合力;二是制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路线图,大力推动3D打印、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应用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三是加快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的基础发展水平,通过对重点领域的突破提升我国工业的基础能力。

其次,加快推进制造业“两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在未来20年里,我国要努力将信息产业的重心由互联网内容及服务转到物联网及其智能联动上来。因此,建议将“智能联动”作为我国未来20年实现“两化”融合的战略支点。为此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开发,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振信息消费需求。加快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网络制造的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增强电子基础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软件业支撑水平,丰富信息消费内容。

再次,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坚实,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要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走出去战略”。以高铁为例,可通过异地投资、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资本运营手段,实现由产品输出到产品、技术、资本、服务输出的转变。建议政府主导成立包括设计、施工、整车、关键部件、运营等相关单位在内的联合体,发挥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以及从设备出口到系统标准输出的转换。

最后,坚持标准先行,把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领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特点和规律,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借鉴德国工业4?郾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尽早启动优先亟需领域标准化制定工作,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3?郾通过“制造+服务”提升价值链控制力。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主要增值点,也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的焦点。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还要为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以完善的市场环境为服务化转型保驾护航。制造业服务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為其保驾护航。面向制造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新技术研发、物流、技术支持、信息咨询、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服务需要完备的知识产权法规、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严格的监管体系作为保障。

4?郾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设备和生产手段在未来必将广泛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在智能测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简单地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途径,通过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任务艰巨而迫切。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开展应用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一是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二是开展数字工厂应用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分行业分区域选取示范企业,给予支持,建设数字制造的示范工厂,发挥“种子作用”。三是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鼓励其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王克明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战略
工业人
战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