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标”带来的语文教学范式革命

2015-04-29朱赶楼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化新课标高中语文

朱赶楼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并取代原来的课程后,势必会出现语文教学范式的一场新的风波,然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却带来了全新的活动体验教育方式,给这场新的改革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同时新的问题和争议也相应的产生,也为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變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标 革命

引言:

苏教“新课标”的实行并不是文本的对换这样简单的,是告诉我们一场语文教学范式的革命即将开始。尽管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上对学生的指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样,新课标教育模式势必给语文教育所带来全新的变化,同时也给语文教育带来全新的冲击,带来全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

1.语文教学形态之间的变化

语文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目是在1902年,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已经走过一百多年,我们也只是在一直注重语言上的讲解和注重,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讲堂上运用了这用静态的体系后,对这种对语言上的分析更加注重了。于是苏教“新课标”对语文全新的学习形态掀起了改革,它是具有对学生亲自体验为主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活动性。新课标的出现不仅对学生语言交流的注重,也是对学生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极为重视的。同时也要求老师在对学生实行教学的期间,要注重语言的形态和语言的自身的含义两者要融为一体,过去的语言的无趣乏味的感觉是不易再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既不无聊也不乏味的情况下学到自己想要学的知识。

2.语文教学的多元化的转变

2.1阅读理解的多元化转变

高中课堂上的阅读通常是靠着个人的经历的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以在领悟上是会有不同的差异。在过去的时间里这种领悟的能力被人们的意识一点点地缩小,同时与被理解成阅读就是要理解作者在文章里所要表达的信息和对作者但是写作时的心情的一个了解。这种阅读方式在高中课堂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新课标注重的是个人的理解和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写作上语言特点的突出,取代了某一个人对阅读的理解从而对学生思想上的强加,却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理解的引导,不断使学生得到充实,完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断的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能更好地把握和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更好的发现并解决问题,也能对自身的阅读能力做出一个良好的评判。个性化的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主动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中,可以得到自己定义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使语文从原本的单一阅读理解的教学到多元化阅读理解的教学的改变。

2.2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每一个人都知道语文是学习和认识生活的一个过程,就这样的一个过程却被我们无情的忽略,语文教学以培养人们的语言培养能力为目标,升学和日常学校的考试也有它的身影出现。每一个学生都接受着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模式,其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决定学生一次重要转折的升学考试,这样学习方式能过接触的只有一个知识点,和长期的被理想化是学生对原本真实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新课标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语文不在只是为升学而开始的必修课,而是让学生更能很好地与生活相接近,成为学生喜欢的选修课,包括着学生喜欢的戏剧小说、散文等,使学生在这里对语文有着进一步对生活的理解,并且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可以很好在阅读方面有着发挥,也充分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写作上的教学转

语文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仅耗时多,出现的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在学生每次写文章中老师都要强调各种写作的要素及注意的事项等,与此同时我们,我们还要在文章上反应出积极向上的一面,能突出当今时代的主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在写作上水平就有了固定的思路,写出的东西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失去了学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但是在新课标的写作方式方法下,是学生能够在文章有着自己的感悟和经历,也是学生在写作上发挥独特的创新。相对应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写作方面有进行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在课将自己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进文章当中,有效的相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对文章的写作是有感而发以情酿文。

4.由内到外的教学方式

至今为止,语文教学一直是追求科学化的语言体系,但范围却是逐渐的变小,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语文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我们也在科学上不断的追求语言的专业,就这样语文变得越来越封闭。相反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不在是对语文的科学向的注重,而是更贴近生活,使生活与学科更好的开放与融合,让开放式教育模式取代原有的封闭式教育。

【结 语】

学生要发展多元化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新课标的中心点就在于有没有彻底领悟到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可以将经典的生活理论引进学生的课堂,使学生更能很好的掌握并了解当中的学习技巧,并加以运用当日常实践当中,老师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良好的指导。尽管新课标描绘一幅美好的景象时,也在给我们带来了各式各项的难题等待我们解决,就难以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这场新的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漫长而又辛苦的考验去历练并逐渐的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我也坚信随着一步一步逐渐的完善和实践,会等到广大教育人员的认可,同时新课标也在一点一点地磨练当中孕育。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语文学习编辑部.名作导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张中原,徐祥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王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8】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9】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多元化新课标高中语文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