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的记忆

2015-04-27□文/陈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脉片区历史

□文/陈 昕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新郑)

一、城市文脉和“历史街区”

(一)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不论保也好,更新也罢,对城市的了解,对文脉的把握才是根本。城市文脉的保护不能局限在一城之中,它还需要大系统的支持,城市不能成为文脉孤岛。对于中国来说,建立村镇两级的文脉保护体制,将会有效支持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城市文脉应该纳入城、镇、村三级文脉保护体系之中。根据城、镇、村的不同特点,承担文脉保护的不同任务。

对于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的压力巨大,旧城保护难度很大,而且现在中国大城市旧城存留完整的几乎没有,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继承文脉、改造旧城、打造新城上。对于小城市和集镇来说,要完整保护传统街区,重点保证传统街区内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续。对于村落来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它最大的价值,因此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村落自身,还有其周边环境。

完整的传统小城镇和村落不但可以为我们保存下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还为大城市继承发扬文脉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滋养。传统的不一定落后,乡土的不一定注定要淘汰,它们很可能带有让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密码。破解它们、利用它们,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现代生活方式,才是保护文脉、发扬文脉的终极目标。

(二)历史街区。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设立)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可见,城市中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历史街区所营造出的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是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由于这些历史街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所以他们的振兴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振兴。在城市文脉延续中,历史街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邓州市富胜寺回族聚居区外部空间改造

(一)区域背景

地块——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老城区的富胜寺片区。

性质——城市老城区中一个典型走向衰败的历史风貌旧街区。

历史地位——城市的记忆。

邓州:邓州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北达京郑,西倚秦岭,东邻新唐,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背景之下为邓州带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福圣寺片区:处于东西贯穿外城的要道与南北进出内城的主干道的城市核心交汇之处,内含宋代名塔——福圣寺塔,周围散布众多公共建筑——形成开放型商业经济繁荣区。这里曾是名商富贾的聚居地,建筑多面街而建,前店铺面密集,后宅庭院幽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该传统地段受到了用地、交通和建设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原有的功能正在慢慢丧失,使曾经繁荣的街区如今面临尴尬处境。

(二)基地周边特性分析。基地位于南阳邓州市的老城区,片区的西临是邓州市火车站,东面是穰城路,中间由花园路和古城路将街区分开。以古城路为界,西侧名为民主街,东侧为建设街,周边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基础设施齐全。由于位置特殊,这里就如城市的“瓶颈”一样,是要疏通“瓶颈”还是要保留历史地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三)现状分析。曾经的辉煌不再,一个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个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一个古代中国的交通要道,一个饱经沧桑与战乱的历史名城。而在历史的长流中它逐渐没落了,团结中路片区变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城市中的历史片区。它破败、它没落,但是它却是最能够直接说明邓州历史与变迁的证明。在面对它的何去何从时,我们沉思。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怎么延续并保留邓州的城市记忆,又更好地更新街区。在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街区有着传统的很多记忆碎片,如富胜寺塔、街巷、老树、传统民居院落、茶馆、传统工艺等。功能以居住为主,并混有商业、银行、休闲、清真寺、富胜寺塔、医疗等,功能比较齐全,但缺乏与现代城市的融合,比较单一。建筑形式大多为明清时期,也掺杂了多个时期的拼接,建筑结构已老化,大多已是危房。通过居委会的调查,片区的民族纠纷并不多,几乎可以忽视。

在这片没落的片区上却有着最丰富多彩的街区生活,问候、喝茶、聊天、下棋、小孩子奔跑玩耍等。这些生活场景散落在街巷的角落中,被街巷这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街道生活图景。这个鲜明的对比,预示着街区的生机与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改造的切入点,街区的邻里空间。

(四)提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片区的改造提出问题和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街区的问题主要是:建筑间距过小,达不到防火规范;建筑质量问题严重,违规搭建较多;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严重缺乏,卫生条件差;商业没落,道路拥挤。所有的问题导致片区活力下降,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改造更新。

根据探索片区应属于居住为主的街区,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街区,所以更加重要的是街区的生活图景的延续。传统街区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文化意义,街区中生活的人是这些文化意义的直接传承者,而他们的生活则是文化意义的活的体现。

邻里空间是指散落在街巷中的零零散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行走在街区中,或许感动你的不是古建和街巷的本身,而是在这个载体下发生的故事。保留真实的街区生活才是邻里空间的真正意义所在。而空间的关注点则在于人的行为模式,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场所的营造,领域感与归属感。

在历史街区的变迁中,这种随时间变化的邻里空间为建筑和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多样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成为城市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发生器。而这种空间的意义还在于他随时间的变化而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看出人们生活的变化。在改造中,以这种空间和空间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延续原有的“街道芭蕾”,梳理片区的肌理,最后改造人居环境。

三、延续城市文脉的一些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城市记忆的延续,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形式的模仿是以新的形式的自我消失来获得协调,但新形式的自我消失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距当今时代的时间。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时间,没有时间差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体现。环视一下我们周围的现状,不乏“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的演义”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中,新的设计丧失了自身的形式特点,协调被看成创造的目的,而模仿几乎成为获取协调的必由之路。

面对现实深感,我们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环境中添加新建筑设计中应该加强探讨。首先是对符号的意义和功能的思考。一般来说,在文化活动中人们所受到的限制是符号方面的限制,不是人们驾驭符号,而是符号驾驭人。而所谓精通文化,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符号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并把新的经验和见识编织到符号中去。其实符号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而有关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奥秘就在这变异之中;其次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深刻认识。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它的形式语言不是符号,而是建构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手段。成熟的设计行为必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知识是对已定论的建筑事实的认知,包括历史文化,因此涉及历史建筑的创作必须是再认识历史的过程,重新寻求空间、环境、技术概念等不和谐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以本质新与旧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开拓共生的理念,共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保留旧建筑,同时利用新设计中的现代材料及手段的对比,更大限度地用时间差来表现老建筑悠久的历史,城市的文化。

记忆的延续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还需要靠全民的共同创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

[1]吴家骅.发展中的中国环境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

[3]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4]陈璐. 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猜你喜欢

文脉片区历史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白塔寺片区地图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