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骨错缝理论在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2015-04-26张迎春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错位变性椎体

张迎春

(兴安县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桂林 541306)



中医骨错缝理论在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张迎春

(兴安县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桂林 541306)

目的:探讨中医骨错缝理论治疗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方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骨缝理论配合正骨手法进行复位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84%,高于对照组的65.79%;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医骨错缝理论进行复位处理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能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损伤退变性病变;脊柱;中医骨错缝理论

损伤退变性脊柱病变是引发患者颈部、肩部、腰部等部位发生疼痛的重要原因,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效果[1]。本文以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中医骨错缝理论治疗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8.6±4.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59.7±4.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中药方治疗,药物包括川乌、熟地、当归、川牛膝、白芷、大黄等,用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骨缝理论对患者退变性脊柱实施复位操作,操作步骤如下:准确找出患者椎体病变位置,即可对患者施加相应的作用力,力度只作用在椎体上,不会影响正常椎体,尽可能将正骨手法对椎体产生的并发症下降至最低层面;深入了解各个椎体的活动情况,采用逆转机制对病患椎体实施复位操作,各个椎体活动度及关节形状各不相同,进行复位处理时要找出病变的准确位置,根据病变形态选定旋转角度对其病变椎体实施旋转或弯曲,确保病变椎体处在正常位置。

1.3 评价标准

随访3个月后,认真观察并记录临床治疗效果,愈合指患者的腰部活动并未出现疼痛感或不适感,活动不会受到限制,采用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位置出现模糊骨折线,且发现连续性骨痂。脊柱功能通过JOA评分法进行评价,满分为29分,优:25~29分;良好:16~24分;中等:10~15分,差:10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84%,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s,分)

3 讨论

骨错缝是中医学科特有的病名,主要是指机体因外来损伤或其他病症导致骨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出现病理性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由于无法自动进行复位,从而引发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2]。从中医角度者,骨错缝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种表示关节内发生微小错位;第二种是骨折端出现错位[3]。若患者脊柱上出现微小错位则会限制脊柱活动,引发脊柱疼痛。损伤退变性疾病中,骨错缝是因患者椎体后方发生微小错位引起关节突出。因人体关节上覆盖着较为丰富的肌肉和脂肪,使用一般的触诊无法精确查找病变位置,因此合理实施复位操作成为治病的关键。查找“骨错缝”不能单单依赖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脊柱关节活动度比较小,引起错位的部分只有1~2mm,使用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微小的骨缝位置,临床治疗中无法准确判断[4]。中医学根据“三维立体”理念找出骨错缝准确位置,因骨错缝会导致棘突偏歪引发中线偏离,致使棘突部位的肌肉、肌腱出现偏离,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通过触诊能发现病变位置的变化。准确找出骨错缝位置后通过手法复位将错位脊柱恢复至正常状态,有助于脊柱的正常生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6.84%、65.79%,且观察组VA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必须注意,医生要熟练掌握人体骨骼椎体解剖结构,并可以根据前屈或旋转角度准确对病变椎体实施复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中医骨错缝理论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进行复位效果显著,有助于损伤退变性脊柱病变快速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等.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J].中国骨伤,2013,26(6):502-504.

[2] 许明敏,陈锋,薛东方,等.脾虚与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2,35(1):1-2.

[3] 张明才,石印玉,黄仕荣,等.“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7):557-560.

[4] 夏友敬,夏新权.中医骨错缝理论在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817.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6-09

张迎春(1978-),男,广西兴安县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颈肩腰腿痛的治疗。

R274.39

A

1673-2197(2015)23-0078-01

10.11954/ytctyy.201523035

猜你喜欢

错位变性椎体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有趣的错位摄影
征兵“惊艳”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