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疗效的观察

2015-04-26梅雪峰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灸法中风病中风

温 宏,梅雪峰

(重庆市綦江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1431)



灸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疗效的观察

温 宏,梅雪峰

(重庆市綦江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1431)

目的:观察灸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用艾灸加针刺治疗,对照组26例用银杏叶口服加针刺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恢复期;艾灸疗法;临床研究

由于身体气血逆乱,风、火、痰、血瘀由此而生,遂发生中风。风、火、痰、血瘀又可导致脑静脉阻塞或血溢脑脉之外。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的四类。在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晕倒、无意识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科住院及会诊的52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其中女性25例,男性27例。1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9例腔隙性脑梗塞,15例脑栓塞,6例脑出血,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灸”组为治疗组(行灸法治疗),“药”组为对照组(行银杏叶口服治疗)。每组各有26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制订),主要症状:偏瘫,神志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部分肢体感觉异常, 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头晕、瞳孔改变, 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发病,发病前的诱因很多,经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超过两个主要症状,或一个主要症状,结合发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可以确认;没有这些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证实。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2]:①起病急骤;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达数小时以上;④经脑CT或MRI确诊。

1.3 疾病分期分型

1.3.1 分期 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1.3.2 分型 ①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②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蒙,颈项强直,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腹胀,便秘,舌质暗红,黄腻苔、弦滑脉或偏瘫侧弦滑而大;④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言语謇涩,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1.4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5 治疗方法

同时给予两组针刺治疗,包括:①偏瘫穴、四神聪;②上肢瘫痪: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头肌配臑会肱二头肌配天府,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③下肢瘫痪:股前部以冲门或外阴廉为主,加配脾关或箕门;臀、腿后部以环跳或秩边为主,小腿后面配委中,小腿外侧配阳陵泉;④内科基础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糖的调整、发热的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银杏叶片治疗,给药方案:银杏叶片,温水送服,2片/次,3次/日。治疗组则取穴后溪、列缺,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于床上,裸露皮肤,穴位局部行75%酒精常规消毒,清艾条,每次施灸,以施灸部位感到舒适、皮肤潮红或微痛为宜。两组患者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且治疗过程中,不接受其他中风病的治疗药物。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两组患者均能取得一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3 讨论

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针对中风病软瘫期:BrunnstromI-II级 (特点: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单纯进行针刺、功能康复训练、口服药物等常规手段效果较差。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这就印证了针法在某些方面不如灸法。针刺需要深入肌肉而达体内,而灸法只有烧灼皮肤之痛,所以人们还是比较乐于接受,很容易在临床推广。罗氏[3]提出了“功能保健灸”。陈氏[4]提出在中风后遗症中应用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郑氏等[5]对灸法防治疾病的范围也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观察。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出自《灵枢·经脉》,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尿血等病症。又因此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所以具有调理任脉经气,治疗任脉病变的作用。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循经病症如上肢不遂、手腕无力、疼痛等。罗氏[6]提出任督二脉在针灸治疗中风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之能调神,调阴阳,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灸后溪穴能调节督脉,起到督统阳气、驾御神机、开窍通关醒神的作用;《太平圣惠方卷》指出“夫任者妊也,此是人生生养之本”,灸列缺穴能总任诸阴经,调节阴经,激发人体先天之阴气,从而使治疗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分会脑血管疾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2):117-118.

[3] 罗本华,于建春,韩景献 .艾灸养生防病探讨[J].陕西中医, 2011,11(2):79-81.

[4] 陈昆.浅谈艾灸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35):309-310.

[5] 郑强霞,叶小芹, 保晓美.灸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美学美容, 2014(9):297-298.

[6] 罗文书,钟卫正,翁子梅,等.从调神和调阴阳角度思考任督二脉在中风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36-237.

(责任编辑:余 婷)

2014-12-31

温宏(1980-),男,硕士,重庆市綦江区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灸法治疗。

R245.8

A

1673-2197(2015)08-0094-01

10.11954/ytctyy.201508050

猜你喜欢

灸法中风病中风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