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2015-04-26沈钦彦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颊车面瘫针灸

沈钦彦

(夏邑县人民医院 康复科,河南 商丘 476400)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沈钦彦

(夏邑县人民医院 康复科,河南 商丘 476400)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面瘫;针灸推拿;中药;临床研究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单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理论中“口僻”“口眼斜”等范畴,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经脉失养有关。面瘫可导致面部外观异常、肌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一般多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1]。本文分析了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面瘫患者,均为突然发病,患侧面部发生肌肉麻木、口眼斜,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沟变浅,患侧口角下垂。部分患者出现耳后不适、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状。同时排除外伤、脑干病变、颅内肿瘤、腮腺病变等引起的面瘫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57±8.64)岁;体重49~80kg,平均体重(61.24±10.37)kg;病程1~6天,平均病程(3.14±0.75)天。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10±9.22)岁;体重48~82kg,平均体重(61.43±10.58)kg;病程1~7天,平均病程(3.25±0.81)天。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取穴翳风、地仓、颊车、攒竹、合谷、下关、阳白、四白等针刺治疗。寒证者加风池;热证者加曲池;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颌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翳风穴采用艾灸;合谷、风池穴采用泻法;下关、迎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均采用补法,留针30min,1次/天[2]。采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睛明、阳白、攒竹、太阳、四白等穴位往返治疗5min;再自太阳、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水沟、承浆等穴位往返治疗5min;以大鱼际揉面部前额、颊部5min;捏拿患侧面部肌肉5min,1次/天[3]。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辅以中药治疗。方用白附子10g、防风10g、桂枝10g、川芎6g、白芷10g、羌活10g、僵蚕6g、蝉蜕10g、蜈蚣2条、全蝎3g、皂角10g、钩藤10g、甘草6g。上药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后分早晚服用[4]。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面部区域正常,表情自如,无口眼歪斜;显效: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减弱,有轻微的连带运动;有效: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减弱,眼睑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西医学理论认为面瘫多由周围性面神经炎导致,当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病毒感染、寒冷刺激后可引起局部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局部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中医学理论则认为面瘫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加之外邪乘虚而入所致。正气不足则营卫不和、气血阻滞;邪气直中阳明、少阳经脉,久聚不散,致使经气阻滞、经脉失养。治则以扶正祛邪、舒筋活络为法[6]。

针灸、推拿是临床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法。取穴翳风、地仓、颊车、攒竹、合谷、下关、阳白、四白等少阳经、阳明经穴,起到疏调经气之作用。翳风穴为手足少阳经之会,具有利颊聪耳、正口癖之功效。针灸翳风穴可达到疏解风邪、祛痰止痛的作用,对缓解面瘫患者耳后乳突痛效果明显。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等均为足阳明胃经穴,可疏调经气,为治疗面瘫之要穴。诸穴配合,治则以补法为主,使阳明、少阳之经气疏通。推拿手法沿面神经解剖位置进行肌肉活动和刺激,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炎症物质分解,改善神经营养,促使炎症消退,有利于受损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修复,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癖之功效[7]。

本研究自拟中药方剂中以白附子为君药,具有祛风活络、化痰解痉之功效。防风、桂枝共为臣药,以祛风散寒、温阳利水,共助君药发挥祛风解痉之功效。佐以川芎行气活血、祛风通络;白芷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羌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僵蚕、蝉蜕、蜈蚣、全蝎等动物类药材祛风通络之效尤佳,可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祛除经络中之风邪。皂角消肿排脓、钩藤熄风止痉,二药合用,可促进组织代谢,减轻面瘫患者局部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甘草缓急止痛,兼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活络、化痰解痉之功效[8]。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相辅相成,起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昌雄.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6):145.

[2] 秦亚坤.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60-3461.

[3] 蔡秀丽.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98-799.

[4] 毛泽谋,朱定泽.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8):88-89.

[5] 李均明.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面瘫病200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9):57.

[6] 郑丽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0):21-22.

[7] 雷行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15-16.

[8] 罗郁,蔡蓉.针灸和药物治疗面瘫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3(7):109-110.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11-17

沈钦彦(1969-),男,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疼痛。

R245;R244.1

A

1673-2197(2015)05-0090-02

10.11954/ytctyy.201505045

猜你喜欢

颊车面瘫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小穴位 大健康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