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价值链:创新评价的新工具

2015-04-24马云俊安玉兴夏茂森

关键词:物化科技成果环节

马云俊,安玉兴,夏茂森

(1.沈阳工程学院 a.管理学院,b.技术经济系,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创新价值链:创新评价的新工具

马云俊1a,安玉兴1b,夏茂森2

(1.沈阳工程学院 a.管理学院,b.技术经济系,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技术创新是多投入、多产出、多阶段的复杂过程。通过分析创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三次投入产出特征,以及影响创新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构建了创新价值链模型,用以对创新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了创新网络,通过协调利益相关者并整合创新资源,分别实现创新投入的科技产出、物化产出与价值产出。同时通过分析创新组织模式、科技产出物化能力与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对于三次投入产出的影响,进而可以对整个创新活动进行更加清晰、系统、有针对性地评价。

创新价值链;利益相关者;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关键环节

技术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当前在资源约束、能源约束、环境约束的背景下,没有创新支撑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多环节的复杂过程,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价值实现,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与复杂的关系网络,同时创新价值又是一个多阶段、多指标的动态集合体。因此,对创新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精确、系统的评价,就需要构建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模型框架,“创新价值链”模型成为研究创新问题的有力工具。

一、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与创新网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创新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创新网络中的不同参与者,即创新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其自身特点不同,参与的目的不同,参与过程中的权利、利益、激励与约束要求也不同。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创新的参与者,可能包括其供应商、经销商(或客户)、竞争性同类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服务组织与风险投资机构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掌握着资金、技术、信息等不同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创新效率与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外部环境(经济、文化、科技、政策等)的影响和制约下,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创新要素的充分整合与共享,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拥有一定的人、财、物等创新资源与较强的创新主动性。为了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会主导创新过程或者通过参与其他主体的创新来实现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企业有直接业务关联的主体包括其供应商与客户,前者以其提供的原材料、配件的质量以及创新信息而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方向与效果;后者以采购能力、销售渠道与市场信息等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价值实现。市场上的竞争性同类企业,因为拥有相同或互补性创新资源,也可以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通过战略联盟、合资等形式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分散创新风险,提升创新的成功率。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虽然拥有丰富的创新人力、知识资源,但缺乏成果转化与追踪最新市场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因此要通过联合开发、知识产权转让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科研活动的前沿性、市场敏锐性。由于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以及高投入特性,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经常受利益驱动(或政策导向)而参与创新过程,其拥有的创新资源就是充裕的资金,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中介组织因为拥有创新活动所需的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信息,可以在创新活动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后,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特殊的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调节、约束、激励等职能,提供制度、环境、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创新资源,促进区域和产业的发展。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因为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成了不同结构的创新网络。Rothwell归纳了五代创新过程模型,其中第五代——系统集成及网络(SIN)模型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要与供应商进行整合,关注用户,要与科学教研单位合作等[1]。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大范围地借助外部参与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创新[2]。因此,创新活动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网络化过程(图1),只有充分调动不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新网络的协同作用,利用好不同的创新资源,才能实现创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图1 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与创新网络

二、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三次投入产出分析

关于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论述,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首先,绝大多数研究者把创新过程看作一次投入产出,投入指标包括人、财、物等几个层面的创新资源投入。例如科技人员数量、研发资金投入、研发设备原值等;而产出主要包括科技类产出和价值类产出,前者如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论文发表(被引)量等,后者如总产值、销售额、利润等。这种分析方法简单明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但是细化不够,容易忽视一些创新环节。其次,有些学者将创新价值实现过程进行分解,把创新投入产出划分为一次投入、两次产出,其中把科技类产出(如专利、科技论文等)称为第一次产出,用以衡量创新主体的新技术开发水平;把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称为第二次产出,用以衡量创新的最终效果,即创新价值实现,而科技类产出仅仅是价值类产出的再投入,属于中间产品性质。这种分析思路把创新的价值实现过程进行了细化,强调了科技产出与价值产出要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的针对性大大提高。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制造业呈现出的问题,对创新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自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以来,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必须面对,尽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投入,但创新产出失衡,具体表现为以专利、科技论文等为代表的科技产出数量快速上升,以工业总产值为代表的物质产出跃居世界首位,但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与盈利能力却未能齐头并进,一些行业的“高库存”现状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创新的价值实现过程进行细分,具体来讲创新的投入并不是一次性投入,产出同样有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出水平代表不同的创新能力水平,而最终的创新价值实现,需要多个环节的协同共进,仅重视某一个环节,或仅有某一个环节的高效率,并不一定带来产业优势的整体提升。创新投入的直接产出即为科技产出,包括新工艺、新方法与技术秘密等,通常以专利水平、科技论文数量等容易获得的指标来代表。科技产出要经过成果转化,形成有形产品,即工业元器件或整机①当然一部分科技成果可以直接价值化,如通过专利的转让、许可等,但统计资料显示该项比例并不大。,生产规模与生产制造能力在此阶段得以体现,一般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为代表。但是,生产规模与生产制造能力并不代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出产品也并不代表创新价值得以实现,需要进一步将产品送上市场,实现资金流的回流,并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进而再次强化创新投入,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与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此,三次投入产出的思想为深入分析创新问题提供了依据(图2)。

参考已有文献,三阶段投入产出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如下划分,即创新初始投入一般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投入、物质设备投入等,常见指标包括R&D人员数量、企业家数量、R&D经费投入、研发设备原值等;一次产出(即科技产出)是技术研发活动的直接成果,主要体现为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论文发表(被引)数、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新产品项目数等;然后将一次产出进一步转化形成有形产品(即物化产出),此时科技产出成为投入指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一般以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为衡量指标,此过程需要补充投入相关资源;最后需要把面向市场的有形产品变成最终的创新价值,即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口指数等为代表的价值产出,形成可以支撑持续创新的资金流、信息流反馈,此环节同样需要补充投入相关创新资源。因此,创新价值实现过程是多阶段、多投入、多产出的循环往复过程。

图2 创新投入产出

三、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

创新的效率与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创新投入情况,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多环节的影响和制约。一项成功的创新,不仅要求创新主体能够识别新技术路径,还要求其拥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扩张能力以及品牌塑造、售后服务能力等等[3]。结合创新三次投入产出的分析思路,影响创新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创新的组织模式设计、科技成果物化能力以及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等。

1.创新组织模式设计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强,所需创新资源急剧增加,创新风险也在同步放大。因此,能够充分协调创新利益相关者并选择合适的创新组织模式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于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涉及到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知识学习及演化理论等[4]。所谓创新组织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获得创新成果,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制度安排。根据马家喜等的研究,创新组织模式可以划分为正式模式与非正式模式两类,前者又细分为自主创新、企业并购与技术联盟三种类型,而技术联盟模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股权型与非股权型两类,进而可以再次的细分。非正式模式大概包含了技术咨询、技术成果会议披露、技术人员流动、技术成果刊物发表等类型。该研究整合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思路和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创新组织模式归纳为自主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外部获取模式三种类型。其中,自主创新与外部获取模式是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指企业所需技术知识全部来自于内部开发,避免了技术外溢与产权争端等问题,但存在一定的资源能力限制以及创新风险等问题;后者则强调企业所需技术知识完全来自于企业外部,例如购买专利、许可协议以及研发外包等,这种方式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了创新资源,但单纯采用这种类型容易使企业产生技术依赖以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等问题。这两种类型的创新组织模式由于存在诸多限制,仅应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完全的自主创新模式可能涉及到技术机密,完全的外部获取则可能适用于中小企业或者对于技术水平不高的一般性技术知识需求。在当前的技术、经济背景下,合作创新模式则应该是被广泛采用的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主体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共担,提高创新效率与效果。合作创新模式根据合作紧密程度与形式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实体型(并购、合资、控股等)与契约型(技术联盟、政产学研合作等),参见表1。

不同的创新组织模式,拥有不同的内在特征、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及不同的创新产出效果。企业创新时选择何种组织模式,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属性以及内外部环境影响等诸多要素。总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但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无论选择何种创新组织模式,其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是决定创新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整合与消化吸收能力,才能促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与竞争优势。

2.科技成果物化能力

适宜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将创新资源投入快速转化成科技产出,如专利、科技论文、新生产工艺与技术诀窍等,但科技成果并不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产出。获得一项专利仅完成研发任务的5%,完成中试也仅仅完成整个研发任务的10%,其余的90%是需要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5]。因此,如何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有形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实现创新的最终价值,是进行创新评价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

表1 创新组织模式类型分析

科技成果物化是科技成果通过应用研究、中试、小批试制、批量生产等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化的过程,是创新主体获得创新收益、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6]。科技成果物化强调科技成果的产品化,而传统研究中更多地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术语,并且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指标中既包含了产品化指标,又包含了价值化指标,这里所指的科技成果物化则专指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即产品开发与制造。一般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很低①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60%~80%,而我国仅为10%~15%。另外,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所指的科技成果转化,特指科技产出转化为物化产出,而不包含价值产出。[7],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法律、制度环节,国家诸多科技政策在鼓励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力度不够,包括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限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税收政策等,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和定位,改善政府科技计划组织方式等。另外,企业的科技人员素质,自身技术积累程度,以及用于技术消化、吸收、改造资金的投入数量等因素,也都会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关于科技成果物化过程中,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对于科技成果物化的重要影响。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生产制造环节是价值链条中缺乏技术含量和利润创造能力的环节,很多文献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为例,探讨了我国的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升级等问题。通过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历程的考察不难发现,跨国公司更多地关注于研发环节与品牌塑造、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剥离部分价值链环节的思想,一方面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升自身创新与创利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进国家的技术学习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即使在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迁移现象,一些生产制造环节逐渐离开东部沿海区域,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然而需要思考的是,制造业在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生产制造环节真的仅仅是低附加值环节而可有可无吗?

其实,生产制造环节并非完全的低附加值,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能够被全世界消费者认可,足以说明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其生产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同样可以创造高利润,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配套能力,更是促进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要载体,是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国内元器件加工能力以及设备制造技术落后等因素经常阻碍我国企业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整个配套产业的发展[8]。对于技术后进国家,从高端制造反求原始创新也是一条路径。拥有足够优质的制造性资产,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White 和Liu把新创技术转化为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的资产定义为制造互补资产[9]。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的制造互补资产时,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充分拥有制造互补资产的企业,不但可以快速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10],还可以在创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学习曲线的经验积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创新利润[11]。Kodama就指出日本和韩国企业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使企业制造技术更加先进这一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努力[12]。2010年开始,英特尔公司开始涉足代工领域,为其他企业开放制造平台。近期,英特尔与苹果公司又有合作意向,欲为其生产移动设备处理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环节需要辩证地审视,尤其高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创造垄断利润。因此,科技成果物化环节效率的高低,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效果如何,与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密切相关。

3.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价值化[13]。传统研发体制下,很多创新主体重视研发环节,投入大量创新资源,产出丰富的科技成果,并把申请专利和申报奖项作为创新的最终目的,使创新止步于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重研发、轻市场,更没有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研发活动占用了创新主体的大量资金,尤其对于企业来讲如果不能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化,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一久企业必然被创新拖垮。因此,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将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进行价值化,即转让专利或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将创新的科技产出形成资金流,用以创新的再投入;第二,将科技产出物化,即将专利等科技产出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形成实物产品,再通过商品市场进行价值化。前者效率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本身的领域、层次、市场预期、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后者则涉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前节所论述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以及将产品的价值化过程,即如何将生产制造出来的实物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形成资金流的回流。商品价值化的效果如何,其影响因素可能涉及营销手段、品牌塑造、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受到产品新颖程度、技术含量、市场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总之,一项创新活动,是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含技术环节,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将各个环节充分协调、整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高效与成功。

四、创新评价的新思路:创新价值链视角

一项完整、成功的创新活动,技术预测是前提,高效研发是核心,开发制造是基础,品牌营销是关键,服务体系是支撑,价值实现是目标。评价一项创新活动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环节,要综合衡量多个影响因素,因此“创新价值链”模型(图3)成为有力的分析工具,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图3 创新价值链模型

由图3可见,创新价值链就是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多主体参与、多投入多产出、多阶段的循环往复过程。进行创新评价,需要分别考虑科技产出环节、物化产出环节以及价值产出环节的创新投入产出情况,每个环节的效率高低,都会影响创新价值实现的整体效果。而不同环节的创新效率,又与创新组织模式设计、科技成果物化能力、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等诸多影响因素相关。因此,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创新评价,针对性与系统性更强,研究结论也将更有价值。

[1]张 炜.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发展演变及战略集成[J].科学学研究,2004,22(1):94-98.

[2]ChesbroughH.Open Innovation[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ss,2003.

[3]赵 杰,游达明.构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J].商业经济评论,2010(6):46-47.

[4]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52-59.

[5]赵 捷,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0-14.

[6]李 玥,刘希宋,于立群.基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学习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5-9.

[7]郭洪波.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J].科学管理研究,2003(2):68-72.

[8]邓 艳,雷家骕.从原型技术到制造——面向商业化生产的技术整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5-8.

[9]White S,Liu X L.Transition trajectories for market structure and HRM strategy in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38(1):103-124.

[10]López L E,Roberts E B.First-mover advantages in regimes of weak appropriability:The cas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nov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12):997-1005.

[11]蔡新蕾,高山行.企业创新商业化实证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1(9):1397-1405.

[12]Kodama F.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Sources of Japan′s Technological Ed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13]真才基.市场化与产业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J].求是,2007(2):45-47.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A New Tool of Innovation Evaluation

MA Yun-jun1a,AN Yu-xing1b,XIA Mao-sen2

(1.a.School of Management;b.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2.School of Busines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with multiple inputs,multiple outputs and multiple stages.This paper build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 mod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keholder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times input and output,and three key links of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innovation.Through the coordinating stakeholders and integrating Innovation resources,numerous stakeholders constitute the innovation network,and achieve the out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rchandise and value.At the same time,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pattern,ability of the out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ng into merchandise,and the efficiency of merchandise into value on three times input and output,then we can get a more clearly,systemic and targeted evaluation on the whole innovation.

innovation value chain;stakeholders;innovation input;innovation output;key links

2014-12-21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3BJY037);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3D009);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3289);辽宁省社科联项目(2014lslktjiyy22)

马云俊(1978-),男,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2

F273.1

A

1672-9617(2015)02-0191-07

猜你喜欢

物化科技成果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看图形界面“扁平化”与“拟物化”之争——关于设计思维的探讨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