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探析

2015-04-23锁要红赵凌艳张仲华

科技视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考试知识点考核

锁要红 赵凌艳 张仲华

(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安 陕西710054)

0 引言

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检查和评估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参加考试实际上是对其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检验。但是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在评估学生的各项能力时存在诸多弊端,如考试内容不能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考试方式单一、考试题型缺乏主观题目、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等等,这样的考核无疑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学生“眼高手低”、能力低下的罪魁祸首。本文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方式,以期达到完善考试机制的目的。高校公共基础课是指以力学基础课程为首的,包含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下面将探讨传统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考试改革方案。

1 传统公共基础课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基础课考试一般是在学期期末和期中进行,最终的成绩总评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但是在日趋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多课程进入课堂(如电影欣赏、健美操、唐宋词欣赏等等)导致了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的压缩和削减。比如:《理论力学》课程70~80学时缩减为50~68学时。然而《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对后继的力学课程及一些工科的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丝毫不减。如何在少学时内讲完所有内容呢?只有通过减少习题课及期中考试来争取教学时间,这样导致了总评成绩的评定只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也就是大家所谓的“一考定乾坤”。

考核内容集中。一张考卷既要求符合教学大纲内容、又要覆盖课程的重点知识,同时必须在两个小时内“完工”,这些要求导致了试卷只能是填空、选择、判断及计算的组合,且题量较小,容易误导学生“考什么,学什么”[1]。大概“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是当下学生对付考试的真实写照。甚至有些学生考前两天搞“突击”,将理解掌握的内容变成了“短暂的记忆”。这种“考完即忘、考完即扔、考完即还(还给教师)”的“三即”现象应是“考试内容集中”惹得祸。

教考评不分离。大学中普遍存在“谁上课、谁出题、谁评卷”的原则,即教考评不分离的一条龙服务。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期末评师网上给的评价高些,不惜采用各种有违师德的方式来讨好学生。比如有的教师奉行“难题 不需讲”、“考前画重点”、“考前透真题”、“评卷留情面”等现象,这样考试成绩呈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三好”局面。殊不知,这样做高兴了学生的当下、欺骗了学生的未来。教考评不分离的另一重大弊端就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知识的侧重讲授是学生猜测考试内容的依据,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考试结果既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书水平,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缺乏激励政策。最受欢迎的教学法是什么?教师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启发式教学”。可是如今的大学课堂准确地来说大部分仍然是填鸭式教学。为什么?“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课堂上抛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内容的探讨、以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出现倦怠之时,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其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奖励机制的消失使课堂上普现“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手机睡觉”等怪象。

2 考试改革方案

适当增加段考。针对考核方式单一的考核弊端,应适当增加段考来弥补那些相对于重点内容而言显得不太重要的被“冷落”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扎实、不再为了期末考试而废寝忘食地“突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紧密程度来进行分段考试。众所周知,平时的大学生上课是清闲的,课堂上他们仅带着课本和“耳朵”就来了;期末时学生夜以继日地复习,他们是疲惫的。如果增加段考,就扭转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合理,并且学生获取和掌握的知识也更扎实。

考核内容知识点分散。针对期末一张试卷覆盖课程重点内容导致很多内容无法“露面”的现象,段考是“良丹妙药”。在分阶段考试中,相对于整个教材不是那么重要的知识点在段考中就成了重点,它们在段考中的“崭露头角”迫使学生复习和掌握。当学生进入社会需要此知识点时,便不会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此外,段考的增加使学生的课余生活由于参与学习和复习变得丰富起来,这样“平时清闲、期末慌乱”的不规律的作息将会“烟消云散”。

教考评分离。为了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考评分离是最公正、最合理的方式。因为教考评分离能够避免“教什么考什么”的问题。如何实现教考评分离呢?通过试题库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的方案。高考是国人最首肯的考试,也是最公平的考试,大学的考试也应参考高考的模式,施行教考评分离来真正提高大学的考试质量。

增加奖励分数。奖励机制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奖励机制从未在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中给予体现。小学生的考卷上尚曾出现卷面分数“5”分的奖励,尽管高校不需要卷面分,但是平时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于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参与科研课题、参与学科竞赛等都应列入奖励之列。可能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你回答了某个学生的疑惑并且对他(她)进行了肯定,他(她)的学习动力会更足,甚至在他(她)的心目中,你就是出众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你奖励了他(她),他(她)回报你了更好的学习动力和对你的肯定,你也是受益者,因为学生对你的鼓励增强了你在课堂上的使命感,这样的“一举三得”必然是大家期盼的,所以增加考核中的奖励分数也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

高校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合理、公正、公平的考核方式必然是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教考评分离和增加奖励分数的综合。

[1]秦炜琳,周晓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5):55.

猜你喜欢

考试知识点考核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