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设疑,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5-04-20王乐成

教育界·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象离子检验

王乐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起的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课堂设疑是一门教学艺术,化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很多,或巧设机关,指点迷津;或实验启迪,设疑激思;或反思变通,标新立异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只有教师设计得巧、设计得活,学生才思考得妙,学到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几个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愉悦设疑,激活思维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前提,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力求贴近生活问题情境设疑,能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例如: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蛋黄派,并提出相关问题: ( 1) 蛋黄派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 它有什么用处? 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 ( 2) 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 3 -4 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面对手中的蛋黄派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问题回答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解答,这样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答”的欲望,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悬念设疑,牵引思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己得以解惑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迷惑不解时,给予启发、点拨,使其开窍、顿悟,促其思考,帮其解疑。同时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设问,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我在关于SO4离子的检验教学中,设计问题如下:(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溶液是否含有SO4根离子?(2)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可以断定试样中一定含有SO4根离子吗?(3)当未知试样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加入盐酸后沉淀不消失,可以证明试样中一定含有SO4根离子吗?(4) 如何排除Ag+,CO3根离子?(5)怎样正确检验未知试样是否含有SO4根离子?

这样环环相扣,不断引深,不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还满足了求知欲望,更突破了SO4离子检验这一知识的难点。

三、创新设疑,拓展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线去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先提出有创新的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产生探索创新的激情,促使学生努力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如,学到实验室制取O2时,其药品有KClO3、MnO2,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KClO3和MnO2都含有氧元素,制取的O2中氧元素来自哪种物质?让学生猜测,他们提出各自的看法。再追问:假如用一种物质可以制取O2,为什么要掺入另一种物质?学生一时语塞。然后启发学生用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如,实验一:药品:KClO3,实验条件:加热,检验及现象          ,结论         ;实验二:药品:MNO2,实验条件:加热,检验及现象         ,结论         。实验三:药品:KClO3和MnO2,实验条件:加热,检验及现象           ,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假说、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实验。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科学地进行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创造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习题设计也是其中一方面。例如,小实验:点燃一根蜡烛,经一段时间后熄灭,请写出点燃到熄灭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至少写出四种)。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习题,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实验现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注意学会观察实验的顺序:1.反应前物质的色、态;2.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3.反应后生成物的色、态;4.通过现象,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而且填写时要注意不要把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解释混为一谈。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实践与理论间的渗透更紧密,把对理论知识的获得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索性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开放设疑,发展思维

开放性的化学设疑,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如, 在上到《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将石蕊和酚酞分别与酸溶液、碱溶液作用的试验出现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创设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 A、B、C 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 A 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 喷洒 B 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 C 时,红色小猫又逐渐消失。通过这一实验,教师提出:(1)白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什么画的? (2) 无色液体 A、B、C 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再按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提问、解答。通过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交流、讨论、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课堂设疑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设疑,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猜你喜欢

现象离子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铝离子电池未来展望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