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质性缺失的拷问

2015-04-20潘旭东

教育界·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格德育管理

潘旭东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实质性缺失,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学校德育制度的原因。中国教育受世俗观念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发展,倾向于功利化,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空泛化、形式化。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师德的塑造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    管理     发展     人格

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加强德育工作的文件频频出台,从学校管理到课堂行为,各项德育规定和要求应有尽有,但都只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始终无法走出低谷。理性审视德育低效,林林总总的的学校德育制度为何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律信念,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呢?笔者以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性缺失是导致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一、目前,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仍是应试教育,主管教育的地方政府官员与学校的校长尤为看重升学率,学校制度的确立,评价教师的机制皆以教学成绩为落脚点,德育工作不被看重

每年在很多地方,从社会到学校都会重奖中、高考成绩突出的教师及学生,无形中都在为应试教育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中国教育积重难返,工作的方式、重心难以改变,教育自然趋向功利化,遂引发了德育潜规则的滋生。学校评价学生,仅仅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好替三好”,只要学习好,即使犯了错,教师的批评也是不痛不痒,蜻蜓点水。若成绩差,哪怕犯了小错,批评也如暴风骤雨,铺天盖地。有些教师全然不顾该生在平时的表现,反差之大,让学生情何以堪!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则往往以教师的教学成绩、论文发表、公开课等为量化标准,有的只是定性的、含糊的底线要求。这必然导致教师学科教学倾全心,德育工作凭良心,干好干差一个样。

二、德育制度的反人性及简单、形式化

1.学校的德育制度是德育管理者制订的,它具有垄断性、指令性和单向性,没有学生参与和约定,自然不会与学生达成共识。即使班级的《学生公约》也由班主任越俎代庖,满纸的规矩、禁令,缺之生本理念,学生的道德内需得不到满足,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消极应付、知行脱节也就不可避免。有些学校的德育制度甚至是压抑学生天性的,其本身就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处处凸现管、卡、压,违背了德育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宗旨。即使遇到不公正待遇也不得申辩,学生之间发生语言、肢体冲突,不分起因和缘由,各打五十大板。整个管理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权、话语权,有的只是被压抑和绝对服从,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沦为规范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被抹杀,道德成长无从谈起。对学校而言,德育就意味着校纪校规,德育工作者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校纪校规的教育上,通过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大网中,只要不出乱子即可。

2.滥用德育量化。做好事加分、分错事减分,室内、区域卫生整洁加分,脏乱差减分等。年终各项表现加分,排名就是德育结果。至于学生在“加减分”之后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好、做细、做通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如何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如何教会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却考虑得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这必然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导致言行疏离等双重人格的形成。须知:人的所有才能必须要建立在健全的品德、人格支撑之上,只有学生忠实履行了做人的准则,有了较高的做人品位,他们才能承担学生、事业、社会的重担。

三、师德的塑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指引,需要品德高尚的教师,毕竟,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所以,教师职业承载着太重的社会责任。

如何加强师德修养,除了学校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制定激励机制外,主要靠教师自身。首先,应转变职业观念,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个有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不仅会迷失职业方向,更会损伤自己。其次,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善感悟。读书会使你变成一个有内涵的人,知识渊博的人,一个学生尊重、喜爱的人,一个能辨别真假、美丑的人,一个能让学生崇拜的人。“亲其师则信其道”,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再次,淡泊名利,怀揣一颗平常心,不要为了所谓的“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之类的荣誉,一味打压学生,使学生沦为为自己获取功利的学习工具。要知道,做人比学习更重要,这关系到学生以后能不能更大程度地发展,能不能有尊严地活着,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都在谴责这个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信仰、有理想地去做一些 有意义的工作?当然,教师师德的塑造是个大题目,内涵丰富,这里就不赘述了。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其有道德地生活,而道德文化的培养,需要学校德育制度一以贯之地导航与推进。提高德育实效,必须从教育的根本变革开始。唯有如此,学校教育才能“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人格德育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