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文逸 用镜头忠实记录战争

2015-04-20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15年7期
关键词:战地利比亚战场

王碧清

新闻不但是它本身,更有被世人看见和历史记录的价值。你看到一个故事,你会感觉会去思考,思考是以之为鉴。希望每个人都能负责,希望历史可以进步

2015年1月下旬,袁文逸第三次从局势恶化、战争升级的乌克兰归来。在过去一年时间中,她三次奔赴乌克兰,深入MH17空难现场、东部交战前线以及首都西部,采访交战双方的武装人员、饱受危险困苦的平民以及被战争卷入的华人工厂……为观众抽丝剥茧解读战争的真相与影响。

身为“80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记者袁文逸从事战地报道已经四年。2011年2月,利比亚战争爆发。7月,袁文逸主动请缨前往利比亚,成为上海首批从事战地报道的记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女记者。在利比亚119天中,袁文逸和她的团队发回许多有价值、多层次的一线电视新闻报道和卫星直播连线。

随后,在危机四伏的叙利亚战地、内部矛盾爆发的埃及,都活跃着袁文逸的身影。“新闻不但是它本身,更有被世人看见和历史记录的价值。你看到一个故事,你会感觉会去思考,思考是以之为鉴。希望每个人都能负责,希望历史可以进步。”

利比亚——时刻游走生死线

2011年4月,东方卫视选派记者前往战事全面爆发的利比亚。因为袁文逸是女性的缘故,电视台里并没有首选派她去战场。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袁文逸用执着坦诚的新闻热情打动了领导,7月她终于如愿以偿。“我希望自己可以真实地记录现在,对得起历史。”

第一天踏上利比亚的国土,时间是2011年7月25日,利比亚上空的太阳透着惨白。约三分钟的简单入境手续后,随着边检人员“Good Luck”的结束语,袁文逸的战地报道工作拉开序幕。

走在班加西的道路上,随处可见一张海报,上面画着一位低吟浅唱的青年男子,英俊而哀伤。当地的司机告诉她,他是一位烈士,爱唱歌的烈士。这是死亡在战场中的第一次出现,她沉默了。当看到巨幅海报都是画满死难者的脸孔时,袁文逸在自己的战地日记中写道:“他们的笑容还有着未经世事的纯真,可他们真的死了。”

进入交火区前,袁文逸以及同行的摄像同事都要签署一份免责文书,以示在交火区域内发生的一切不测,与当地武装组织无关。“当时签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就想着赶紧签了进去采访。”

袁文逸与团队时刻行走在最前线。一次她们在拜尼沃利德距离重型武器5公里的地方休整,时刻准备记录。站在路旁的袁文逸突然看到旁边沙土里出现了一个个小坑,尘土开始旋转飞起。“有人向我们开枪,李彦君,快跑!这是我第一声尖叫,迟疑不到10秒,两声巨响在百米开外的地方发出,黑烟白烟同时冒起。”

这时,利比亚过渡委员会武装车辆以最大马力无序撤离。而那时,摄像李彦君更靠近炮火。“我大声叫李彦君快跑,见他扭头回撤,我准备开门上车,瞬间两枚子弹从头顶嗖嗖掠过……再回头,李彦君竟然又折回身去拍另一枚爆炸的火箭弹。那一刻,我所有的血液都冲上脑门,我想喊竟然发现自己像哑巴失了声。”所有人上车后,他们的司机阿布带着他们一路“飞逃”,火箭弹在路两旁炸响。而脑子空白的袁文逸坐在车后还在继续现场解说。

战地瞬息万变,永远有想不到、不可预知的危险靠近。在利比亚一次记者会结束现场,枪声突然响起,场内瞬间一片慌乱。在密集的枪响中,各国记者纷纷向楼上撤退躲避,袁文逸一边撤退一边做出镜解说,还未结束便遭到武装人员阻止。而她的搭档,摄像吕心泉还在寻找机会进行拍摄。

“一片混乱,酒店外的情况更是未知,没人知道是不是还会有攻击我们的人存在。走出酒店时,我们快速奔跑,有一种对未知的强烈恐惧感。”幸运的是,当地好心的司机看到她们拿着摄像机,便送她们回酒店。

惊魂甫定,袁文逸与摄像吕心泉开始整理素材,她发现摄像机从离开记者会现场到上车一直是工作状态。她问吕心泉是不是吓傻了,忘记关机。吕心泉的回答是:“万一撤出的时候遇到意外,这就可能是我人生最后一个镜头了,我怎么能不开机呢?”

每一个战场——媒体人的坚守

除了时刻面对生死,更有报道当中的阻力。在利比亚的米苏拉塔,卡扎菲下台后,米苏拉塔武装力量用火箭弹轰炸当地亲近卡扎菲的少数民族塔瓦噶部落居住的房子,袁文逸的团队正要拍摄,对方便举枪进行阻止。在开枪的瞬间,旁边的人出手制止,枪打了偏,她们才躲过一劫。

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街道上是汽车炸弹爆炸后的血腥味。“当时,第一个汽车炸弹爆炸,因为有事故便会引起大家围观;然后第二个汽车炸弹便会爆炸,去炸死炸伤更多的人,有些闻讯赶来的军警也是被炸的目标,所以你不知道是否还有汽车炸弹会爆炸。”

那时,和袁文逸一起采访的伊朗女记者,在袁文逸回国后的第二天便中流弹殉职;而在利比亚宾馆,袁文逸也曾与美国记者玛丽·科尔文有过短暂交集,当听到玛丽殉职的消息亦无不震惊……经常面对生死,袁文逸坦言,当然不希望意外发生,但不能因为有死亡的风险,就不去承担作为记者的责任。

镜头转到乌克兰。2014年12月13日,袁文逸第三次到达乌克兰战场。曾经经历过利比亚停战的她,希望同样的事情可以尽快发生在乌克兰。然而,似乎事实没有预期乐观。

在乌克兰经历最初的两次采访中,袁文逸她们经常遇到乌克兰军以及东部民兵的检查卡哨。然而随着战区氛围的紧张,在通往顿涅茨克的边界,她们的车被乌克兰政府军拦下。虽然有签证、护照、公函,哨兵依然要求她们原路返回。袁文逸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解释她们的各种手续符合采访规定。终于在拨通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的电话后,她们才被放行,夜里到达已被宵禁的市区。

袁文逸记得当时四周枪炮声很近,可能只有百余米。

2015年1月,在顿涅茨克的战争从封路开始愈演愈烈,炮声在多地一同响起,“几乎日夜不歇”,而交火区的流弹不止一次落在居民区。收到台里撤退指令的袁文逸,制作了《乌克兰华人:盼望和平团圆年》的专题,为乌克兰地区的报道画上了句点。

新闻梦——投身“有力量”的职业

每一次的战场采访拍摄,都是团队全员的敬业与信仰的追寻,让她们的播报激荡着青春的勇敢、温暖与力量,让国内观众了解到更多战争的真相和当中一个个鲜活影像背后的故事、笑容、愤怒与期望。

当然,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袁文逸与她的战友们更收获了珍贵的生死情谊。摄像吕心泉把不多的食物分享给不知情的袁文逸。李彦君则每次都走在最前面、以防袁文逸被横冲直撞的武装车辆撞伤……袁文逸说自己在战场时,眼睛像有钩子,每个人都必须在她的视线里。

袁文逸是“80后”,大学时的专业是中文,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大二暑假时,她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实习,这次宝贵的社会实践经历向她展现了另一种工作状态与方式。当时,麦莎台风登陆上海,黄浦江水翻腾、暴雨不歇,袁文逸的同事们赶去现场进行直播报道,播报台风波及地区的洪讯以及撤离情况。她内心的热情、对现场的渴望被瞬间点燃。

大学毕业前夕,袁文逸放弃了直升研究生的机会,选择投身到记者这个“有力量、有挑战”的职业当中。几年来,除了绽放在战场、随时面临死亡,在国内采访工作中,她亦尽情燃烧。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报道现场到不眠不休世博会直播报道,再到念斌案、复旦投毒案等法制新闻采访,在一次又一次播报中,她始终记得记者的职责。倾听不同人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语言记录讲述。谈到对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要求时,她回答:“不说假话。”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战地利比亚战场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野菊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战地黄花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战地训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