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习题讲评课有效性的研究

2015-04-20孟彦秀

教育界·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方法技巧有效性

孟彦秀

【摘 要】有效的习题讲评课需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教师当讲则讲;注重方法技巧归纳;对全体学生进行书面训练。

【关键词】习题讲评    有效性    方法技巧

高中阶段题海无涯,学生在题海中累死累活,可往往是常练常讲的习题仍然一错再错,老师无奈,学生苦恼。要让学生跳出题海,在习题的河流中畅游,就需要习题讲评课更加有效。

目前的习题讲评课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老师“满堂灌”,另一种是老师“整节看”。前者老师讲思路、讲答案,45分钟滔滔不绝,学生不思考、不讨论、不练习,被老师灌得要吐,知识理解掌握了多少可想而知。后者整节课由学生讨论、讲解、展示,看起来热热闹闹,教师不指导、不释疑、不归纳,仅当了一名忠实的观众,学生的能力怎会有明显提高?

如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克服上述两类习题讲评课的弊端,把二者有机结合,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

一、制定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课堂没有“目标方向”,一定是高耗低能。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目标要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目标要具体,要切合学生实际。有些教师认为,习题讲评课不用制定教学目标,把学生出错的习题讲完就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学会了什么,重点解决了哪几个问题关注得不够,从而使课堂陷入盲目性。因此,教师通过对习题的批阅、错因分析、错题归类等,上课时首先要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需要识记、理解、掌握什么知识,解决哪几类问题。

二、“归类讲解”时,根据题目类型确定由学生还是教师讲解

(一)审题失误的题型由学生讲解

审题失误主要有两种类型:

1. 知识熟练,只因为细心程度不够而出错。

2. 看似审题失误,实则是对知识的运用不熟练,知识迁移能力差或者是思维定式导致出错。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新情景之间需要一道思维的桥梁,这个桥梁必须由他们自己构建。在构建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

审题失误的错题由一名学生讲给全班听。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可以让同学们引以为戒,增加学习兴趣”“引起共鸣,印象更加深刻”“由当时做错的同学讲解,让其他同学知道应该怎样审题”。由此看见,由学生讲解,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的精神需要,有效的课堂应该情知统一,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

(二)学生因知识不理解而出错的题型由教师讲解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失去教师的“解惑”作用。现在有些教师“谈讲色变”,因为有的学校规定一节课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可是有些习题考查的内容不适合学生讨论,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所以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当讲则讲。

知识性错误的习题由教师讲解。学生给出的理由是“教师的讲解全面、透彻,有适当拓展”“教师的讲解系统化”,“知识性错误是根本错误,教师的讲解准确、到位”“知识性的内容,学生达不到相应的深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一节好课不能只单纯看学生参与得多么活跃,主要是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朴实、真实的。这也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之一“师生为取得一定效果只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三、归类讲解之后学生分析讨论找出题目共性,教师进行方法技巧的归纳

许多教师理解的“归类讲解”,就是把一类题放在一起讲完。讲完之后不找共性,没有方法技巧的归纳,这也难怪学生错题再错。顾泠沅教授总结的四条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序进原理”要求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避免知识庞杂不得要领。归类讲解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找出共性,总结规律方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大多数学生认为做题的规律、方法、技巧应该由老师归纳,其理由是:“学生很少在系统的高度上探究,老师归纳得更全面、具体”“学生归纳,其余同学很难信服”“老师概括性强,且能与高考接轨”“老师总结的更条理”。

四、讲完一类题之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书面训练

顾泠沅教授总结的四条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的“反馈原理”指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教师通过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

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练”才能得到检验,听懂不代表学会。要真正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必须经历练习操作的过程。在练的时候,很多老师用PPT展示习题,对学生点名回答,认为这样速度快、练得多、课容量大。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弊端:(1)没有关注学生差异。优等生课堂上完全掌握,中等生基本掌握,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后想反思也没有相关习题,尤其是住校生没有电脑,老师留下电子稿也无济于事。(2)“点名回答”只让少数学生得到训练,多数学生可以不动脑而成为旁观者。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学生学习主动积极,面向全体,又体现差异,参与面广。前面的练习形式显然是低效的。因此,最好是课前发给学生书面的练习,讲完一类题之后,学生做对应习题,这样既利于学生课后反思,又面向了全体同学,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率的。但是习题讲评课中训练量的大小,课堂上怎样快速知道全体学生的做题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技巧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主持人控制会议离题的方法技巧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