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石码古镇骑楼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2015-04-20胡巧吟谢承平

福建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骑楼闽南古镇

胡巧吟,谢承平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浅谈石码古镇骑楼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胡巧吟,谢承平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骑楼建筑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石码古镇骑楼是闽南骑楼的代表之一,是适应闽南地区气候条件的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形式。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历经百年风雨后仍然存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骑楼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功能、风格和特色,挖掘了石码骑楼的价值,针对石码骑楼当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石码古镇骑楼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骑楼;传统建筑;闽南文化;保护与发展;石码

E-mail:418894197@qq.com

1 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

1.1 起源与发展

1.1.1 历史沿革

骑楼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外廊式建筑形式。印度在英国统治期间也出现了这种“廊房”建筑。这种建筑因其具有蔽日、遮风、挡雨,良好的气候适应性风靡于东南亚地区而广为人们称道。

作为殖民时代西方建筑和当地地域性气候的产物,现代骑楼最早出现于新加坡华人商业街,这种外廊式建筑形式由殖民统治的影响及海外华侨的力量传入我国沿海地区,在中国港、澳、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逐步推广。

这种建筑底层架空,底层临街的部分形成走廊,就像二楼“骑”在一楼人行走廊之上,因此称其为“骑楼”。 骑楼分楼顶、楼身、骑楼底共三部分。骑楼单元一般为2~3层,总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一般开间较小,不大于6m;进深较大,通常为 20~30m,特殊情况下极个别超过35m。骑楼一般底层用于经商,二楼以上用于居住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结构,部分还设有工人房、仓库等。

1.1.2 骑楼分布

石码位于福建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北溪、西溪汇流处下端的锦江南岸,西距漳州21km,东距厦门18海里,是龙海市市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时曾与石狮、涵江并称福建“三大名镇”。 石码骑楼主要位于市中心并临近九龙江沿岸,始建于20世纪初,借鉴了民国初期广东省市政建设的经验。骑楼对于当地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既可以避风雨、防日晒,也能满足建筑通风采光要求,同时为当地的商业贸易提供了交易的场所。

骑楼在当地闽南语方言中被称为“五脚基”(或称“五脚架”、“五脚距”等)。主要分布于解西路、解东路、解北路、九二零路等老街巷,(如图1所示的主要分布区域)。较早的骑楼建于新杉路、晏海路、锦江道、新行街、内市街、打石街等,有商铺也有银行、邮局等各类用途。骑楼建筑群形成了众多街道,成为了当时石码的商业、贸易中心,因而至今仍保留以行业命名的街道,如漆巷、打索街等这些。90年代之前,多数骑楼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为商家和路人提供了方便。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旧城开始进行改造,陆续拆除了一些沿街骑楼,新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加上某些商家占道经营,或用于堆放物货或用于停车等,很多骑楼现如今已经无法畅通了。

骑楼是龙海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如今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中心的迁移,石码骑楼街区现经营的一般都是较低档的商铺,而有的成了普通民宅。时至今日,石码仅存较为完整的骑楼剩下甘棠前、直扶街、西湖路、打石街、民主路、和平路、新华路、福寿街等几处(图1)。

图1 石码镇区位图及骑楼主要分布区域

1.2 现状调查

笔者选取5条典型古镇街道进行测量、分析(见表1)。这五条街区较为典型,聚集了石码古镇骑楼主要的形态与风貌。老街的宽高比(D/H)多为0.8,属于较适宜的街道空间尺度。该次调查骑楼中,其中二层的居多,三层的次之。骑楼多为砖墙承重的砖木结构,部分居民已将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违章搭盖较为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街区交通较为拥挤,沿街廊道通行普遍受阻,多被商家当做存货、停车之用。一到上下班高峰期,主要几条道路频繁出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拥堵的现象。业态相对丰富。其中,和平路最早为裁缝店聚集地,随着时代变迁和服装加工方式的革新,业态完全改变。而民主路原来一直都是经营家具,业态保留至今。新行路在解放前曾有多家商业银行在此,现为菜市场。

1.3 建筑风格

1.3.1 特征

骑楼(图2)一般为砖木结构,2~4层较为普遍,多使用了地域性材料,比如砖和石等,色彩以红砖、白墙两色为主。立面多有丰富多样的浮雕造型,受闽南当地传统木雕的影响较大。

石码古镇街道呈现出“二横二纵”的形式。一横:大码头(现为红树林小区)、甘裳前(解放南路)。二横:炮仔街。一纵:新洲尾、大港乾(解放西路)、打石街、福寿街(解放东路)。二纵:西湖路、后河(和平路)、外市(民主路)、新行路。

图2 骑楼街景

1.3.2 风格

根据风格的不同,将骑楼大致分为一下几类:

(1)传统式。代表作:民主路、和平路等街道。这种形式最为常见,最大特点是立面墙上只开两到三扇窗(图3)。

(2)现代式。代表作:解放西路、解放南路等街道。这种骑楼分布较广,一般改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多数街道都能找到(图4)。

(3)西方古典复兴式。代表作:这种形式较常见。外形较美观,各种弧线和雕花富于变化(图5)。

表1 古镇街道现状调查

图3 传统式(解放西路213号) 图4 现代式(解放南路与解放西路交汇处永康药房) 图5 西方古典复兴式

1.5 功能

骑楼多数是商住合一的店铺,面向街道,沿街直线布局。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结构,部分还设有仓库或工人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在雨天遮雨、晴天遮阳。开放的形态和高度的实用性使得它在历史沧桑巨变中得以保存下来。在上个世纪末,石码人民流传着“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这样的说法。但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许多骑楼不复存在,加上少数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占道停车、摆摊、囤货等,使得骑楼的使用功能受到了限制,无法畅通。在通风采光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首先,窗地比能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其次,骑楼的朝向大多为朝西南和朝东北,因此在通风采光等方面都能兼顾好;另外,骑楼建筑还起到一定的限定街道范围、组织步行的作用。

2 保护

2.1 相关规划

2.1.1 旧时规划

骑楼是闽南一带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1918年,漳州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开启了城市建设的热潮,石码骑楼开始兴起。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均借鉴了民国初年广州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城市建设。

2.1.2 新时期规划

21世纪以来,旧城改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解北片区旧城改造拆迁是龙海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重点建设项目,保留下临街店面骑楼这种形式。

《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将龙海城市性质确定为:漳州次中心城市,具有闽南亚热带花果之乡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加快城市新区发展,逐步对老城区进行旧城改造。

2007年5月,龙海市政府启动编制“一江两岸”城市开发,将龙海市区划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尺度宜人、滨水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型中小城市。九龙江沿岸有七个分区,其中就有旧城传统风貌区。

2012年左右,锦江道进行了旧城改造拆迁,“领秀锦江”、“锦江明珠”等地产拔地而起,部分骑楼已经从市民眼中消失了。

2014年九二零路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在此次改造中,主要任务是完善城市道路及基础设施配套。

2.2 骑楼文化

2.2.1 探寻建筑价值

骑楼街区的立面上,依稀可见雕刻精美的中式花窗,还保留着一些店铺商号和牌匾。几处民宅中还保留了南洋风格的女儿墙,同时在西式建筑中常出现的圆拱形窗、雕花、罗马柱式等都形象地出现在骑楼的装饰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闽南骑楼建筑。

2.2.2 挖掘人文价值

骑楼处处体现着城市多元的文化,体现着市民们百余年来的生活形态,它的价值不仅限于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文化的交融,还具有极高的社会、艺术与历史价值。骑楼曾被专家学者称为研究闽南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其功能布局、空间尺度、装饰风格等无一不体现着骑楼这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的人性化。骑楼底层形成了畅通的慢行空间,可供路人行走或挑选货品,雨天能避雨晴天能遮阳,这种交通和商业紧密结合的建筑形式拉近了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间的交流和沟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2.3 城镇经济发展

石码古镇东与厦门隔海相望,与宝岛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地缘关系。几百年来承担着继厦门、月港(今称海澄镇)等的港口运输任务,旧时往来船只络绎不绝,沿岸经济繁荣。后街(现为西湖路)、后河(现为和平路)、外市(现为民主路)、新行等街道分布着众多的商铺和邮局、银行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发挥着商业街区的作用。

骑楼这种建筑形式有利于商品销售,一方面店铺与街道之间无店门阻挡,且的廊道成了“灰空间”,方便卖家推销商品,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另一方面方面逛街,可在进中浏览商品、货比三家,利于商品销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目前,石码旧城区的商业主导模式仍为小商业模式,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经营模式特别适合适合当地发展。

图6 漳州站外立面(融入了闽南传统元素骑楼、燕尾脊等,展示了闽南地区的特色)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相融合,产生了地域性浓厚的建筑和历史街区。所以说骑楼是传统文化的延续。骑楼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闽南人的脑海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以骑楼这个传统元素为设计的灵感,既体现了文脉的传承,又为骑楼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泉厦高速公路的朴里服务区、泉州会展中心、漳州火车站(图6)等,都是骑楼这种建筑形式的延续,具有浓郁的闽南骑楼建筑的气息。

3 发展

3.1 案例借鉴

海口骑楼老街在改造过程中使用现代仪器对建筑色彩进行分析,重建风貌,将老街区业态统一为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慢行交通为主。厦门中山路骑楼老街作为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多年来注重道路景观、绿化和直饮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群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继承特色、保持完整风貌、沿袭历史文脉为原则,翻修了大部分骑楼,与时俱进加入新鲜元素。

3.2 分析解决

3.2.1 存在问题

近年来,旧城区的通病渐渐显现出来,比如街道狭窄、交通拥堵、设施破损等,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娱乐的需求,极大地制约着古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石码解放后,骑楼多数归私人所有,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整体的维护修缮,居民往往根据自身需求改建或拆除甚至在顶楼违章搭盖,浪费了商业用地。又如某些混合和砖木结构的骑楼年代久远,长期无人居住已成危房,商业用地的利用率极低。骑楼底层开放空间堆放物品或停车占用,原来通畅的公共活动空间已阻塞。

街区的道路宽度窄,人车混行,无处停车。基础设施陈旧,缺乏公共空间和绿化用地,电线分布杂乱,路边的大型广告牌严重影响街区美观。

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非法改建、乱倒垃圾、乱贴乱涂广告等给沿街立面造成了破坏。如当年新华路的商业银行已面目全非,变成菜市场店面,顶楼还砌墙搭盖了水泥房、木屋等,严重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貌,若今后修复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车行道的改造。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车流,城镇街道已无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且目前无法拓宽。夜晚在街上经常出现占道经营的小吃摊、地摊,给老街区的交通和环境卫生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因考虑到重新规划夜市难度大,只能采取划出固定摊位的办法来进行规范和引导。

执法部门力度不够。随着城市中心的迁移,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性开发需要多方论证,日后涉及改造、拆迁等事宜也是困难重重的。

3.2.2 提出建议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保护和发展必将成为城镇发展的又一主题,有如下几个建议:

增强保护意识。首先应提高市民对骑楼及骑楼街区的保护意识。

倡导保护性开发和保护,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利用九龙江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在骑楼街区附近增加绿化和停车场地。相关部门在规划时应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公民参与度。继续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缓解交通压力。恢复步行廊道的功能,适当地限制车辆通行,对破损电线杆进行拆除,网线等铺设在地面以下,改善街区整体风貌。

石码古镇的文化底蕴较深厚,可依托历史、文化、购物等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挖掘骑楼街区的历史、文化、商业和旅游价值。如在街区内增开石码特色小吃店:五香、卤面、米筛目、锅边糊、沙茶面、面线糊等。节假日在街区附近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

在旧城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主导,公众献计献策。相关部门制定保护开发规划,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保护古建筑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建的活动。举办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旅游部门应尽好旅游行业的监管职责,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

可适当借鉴广州、海口、厦门、泉州等地对骑楼街区的保护和开发经验。但应从当地现状进行不同层次的改造,不可照搬照抄。

4 结语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不仅体现某个时代特有的风貌,而且体现着一个城市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石码骑楼经历了几百年历史风雨,传承延续了闽南历史与文脉。

除了合理规划旧城区的发展,做好维护修缮的保护工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潮流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旧城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相信明天的石码古镇将会重新焕发出朝气与活力!

[1]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89,(3):35-36.

[3]林秀美.石码古镇看骑楼[J].福建乡土,2013,(6):16-18.

[4]李纪翔,陈志宏.漳州近代骑楼立面的材质特征[J].中外建筑,2014,(4):54-56.

[5]田大方,朱超萍,任君华.厦门本岛旧城近代骑楼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70-9372.

[6]王珊,关瑞明.泉州近代骑楼与当代骑楼比较[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5-388.

图1:来自百度地图截图,作者分析

图2-5:均为作者拍摄

图6:搜狗百科,引自网页: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806/20120806124700-477879281.jpg

表1:作者自绘

Discussion o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ade Blocks in Shima Town

HUQiaoyin,XIEChengp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Most arcade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china. Shima Tow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rcade, is a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onditions in South Fujia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still make it after a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wind and rain.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of the old city gradually revealed, unable to meet the public's growing production, living and entertainment needs, which greatly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own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cade, analyzes its function, style and features, the value of mining stone arcad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one arcade i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al planning of the old city, maintain the protection work of repair, also shoul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old cit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of Shima.

Arcad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innan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hima

胡巧吟(1992.6- ),女。

2015-03-07

TU-0

A

1004-6135(2015)04-0031-05

猜你喜欢

骑楼闽南古镇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古镇之旅
闽南,闽南
古镇——镇远古镇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同里古镇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