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观察的三个视角

2015-04-20张祖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意韵安塞腰鼓

张祖国 甄 艳

听课评课,是学校日常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大凡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总是要大量地被听课,还要大量听别人的课,在听与被听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慢慢悟出些教学之道。

如果只是听课,那么对课堂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因为听只关注了课堂上师生的声音;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过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掌控,都需要细心的观察体会和思考。在《论语·为政》 中,孔子谈到如何观察一个人时,提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就是看他行事的动机和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由和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还要看他平时的生活态度和做事的依据;这样,“人焉廋哉”?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了。课堂观察也要“视其所以”,看他课程(教学)目的设定是否切实可行;“观其所由”,看他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察其所安”,看教师的教学依据是否符合课程理念和文本特点,这样就能比较全面了解一个教师的课堂行为了。

我们提出要课堂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听课,一方面要求听课者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充分收集梳理课堂信息(观);另一方面要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反思(察),“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日〕 佐藤学)。

作为语文课,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

一.观其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切实可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著名课程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可见确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观察的重要切入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 一文,很多老师感到难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困难。 《安塞腰鼓》是一篇艺术散文,被刘锡庆称为“风情—神韵散文”,“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的魅力在于作者用奇崛生动的语言,讴歌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表现他们用激荡的生命擂击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生命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标准在该学段(7-9年级)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特点是我们确立课程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之美、意韵之美和生命之美三个方面,特别是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大量运用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使文章意韵之美和生命之美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讲,“《安塞腰鼓》 的所有一切,都在前台,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都用它的言词表达了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句式特点和语言之美,应是本文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情也是我们确立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像本文这样用语言直观冲击读者视觉的艺术散文,学生会产生阅读陌生感和疏离感,阅读理解的困难是比较大的,甚至会不自觉地进入拒绝性阅读状态。如何做好阅读铺垫,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感觉,披文入情,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韵,是确立本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考量。

二.观其所由: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提出,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也应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由陌生到熟悉,由拒绝到接受进而喜爱,并通过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读,达成对作品意韵的理解。

学生阅读《安塞腰鼓》 的困难首先来自文化陌生感,对安塞腰鼓的艺术美和它所张扬的西北高原人民的生命活力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所以课前的资料助读和视屏欣赏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语言陌生是学生阅读本文的又一大障碍。教学活动的高明应体现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品读找到感觉,并逐步让这种感觉精细化(语言品析欣赏),从而把阅读带向深入。

要有清晰的阅读流程设计。本文阅读理解的流程应该是“资料安塞腰鼓——视屏安塞腰鼓——语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背后的生命张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显得特别重要。阅读之初要放过一些困难词句“绊脚石”,不要纠缠局部,要重视整体感知和对语言的敏锐直觉,先找到自己的阅读感觉,并逐步强化这种感觉,把对词语(句式)的理解引向精细化,进而理解文章的意韵和文字背后的生命精彩。

三.察其所安: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否符合课程理念和文本特点?

学生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如果课堂采用惯常的“讲—听”式教学,由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陌生,一定会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对文本发生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对语言产生感觉?这都需要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个性化阅读感受,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碰撞获得新的感悟和思考,在探究学习中把对语言的感觉精细化,进而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对话者和阅读促进者。本文学生的初始阅读是困难的,如何把学生的阅读引向预设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参与到学生阅读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阅读障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把粗读引向精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阅读感受和体会,在学生阅读困难处、难以深入时及时进行点拨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走向深入。如郑桂华老师在教学本文时,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后提问:“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些?”这就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对句子(语言)的关注和品味;学生充分交流后,郑老师又追问:“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把讨论(对话)引向深入,对作品语言进行精细化品读,通过层层设问引导,把学生的阅读活动一步步引向了深入。

文本特点是教学活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运用极富特色的艺术散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品味本文句式特点和章法特色,学习本文的语言运用之妙,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脱离本文语言品读欣赏的其他花哨教学活动,都是舍本逐末的歧路。只有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后,文章的意韵和主旨探究才有“根”。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应依据“语言之美→意韵之美→生命之美”层层推进。脱离语言品析的主旨探讨,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如堕雾里烟云。

语文课堂观察的角度和方式多种多样,“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不失为语文课堂观察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论语·为政》。

3.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4.刘锡庆 《我读刘成章》。

5〔.日〕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

猜你喜欢

意韵安塞腰鼓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意韵丰满
文化·延安
安塞剪纸
韶光荏苒 意韵流长——纪念张韶教授诞辰90周年学术活动在京举行
啊,腰鼓山
品意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