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艺呼唤立法保护

2015-04-18宋瑶

法庭内外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保护法木兰

文/宋瑶

民间文艺呼唤立法保护

文/宋瑶

不久前,某喜剧演员在节目中恶搞“木兰从军”,完全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花木兰“忠、孝、贞、烈、义”形象。节目播出后,立即遭到河南省虞城县木兰故里众多观众的反感和抨击。

“虞城木兰传说”本身作为传统民间文学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调整。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5条的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而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只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范调整政府职责或行为,对于他人歪曲和贬损行为,并没有明确相关法律责任。究竟如何确定权利主体、权利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保护的具体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创造的智力成果,只有授予其持有者相应的私权利,确立基于这种智力成果产生的利益关系,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创造群体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存、维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

然而著作权法体系和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理论并不能完全契合,利用著作权法的法律框架和现有理论为民间文学艺术提供私权保护又是行不通的。例如,民间文学艺术不受保护期限的限制,很多民间文学艺术早已处于公有领域之中,如果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是由生活在特定区域的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活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作品”的创作主体难以确定。著作权法所规定的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仅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民间文学艺术需要受到无期限的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仅笼统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专门的保护办法尚未出台,这恰恰使得不能构成作品的传统民间文学艺术在遭受不当贬损后,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而陷入无从维“权”的尴尬境地。

从“恶搞木兰事件”可以看出,立法上的漏洞已经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归谁所有(谁是权利主体)?权利主体享有何种权利和义务?如何协调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利用民间文学艺术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分配?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救济?

类似“虞城木兰传说”这种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已经成为传统民间文学传承和发展的桎梏,相关立法应尽快跟进,为他人对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画上一条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责任编辑/史智军)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保护法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未成年人保护法 大幅修订亮点多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聚众淫乱罪的保护法益及处罚限定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