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山万水寻找教育净土的中国父母

2015-04-17陈水仙

世界博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荷兰学校孩子

陈水仙

张先生是这潮流中的一员。他2011年在荷兰开了家公司,2012年举家移民荷兰海牙,他说,他是为了孩子选择移民的。“我的儿子快9岁了,但我发现从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想要上好的幼儿园就必须托关系求人。要上小学更麻烦,钱都给了关系人但还是没联系好学校。想想上中学更难,这是拼爹时代,有时钱也不好使。即使孩子费劲上了大学,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吗?”他说。

他综合考虑了主要的几个移民国家,最后选择了荷兰。现在,他的儿子在海牙上小学,而他的第二个孩子,现在正在他妻子的肚子里,已经六个月。

但他妻子生下来的,并不就是荷兰宝宝,因为荷兰不是属地国,孩子出生不能像美国那样直接拿荷兰护照,而是满18岁时选择是否加入荷兰国籍。但这又怎么样呢,张先生说,“我是在荷兰工作,给荷兰政府交税,家人都上了医疗保险,生小孩是免费的”,而且“国外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小孩没有那么大压力,而且自主性、创新性更强,中国人都勤劳聪明,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机会更多些。”像张先生这样的,为孩子甚至是为未出生的孩子设计一个好的生存未来,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

明星也为孩子寻“外籍身份”

在这股潮流中,中国的娱乐与文体界明星了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名人热衷加入外籍,也热衷把孩子生在国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来最引人关注的是柴静与孙俪,一个把孩子生在了美国,一个把孩子生在了香港。批评名人“不爱国”有点上纲上线,但如果深入地去了解名人们为何国外生子,会发现名人们光鲜亮丽的光环下,与所有的父母一样都有着一颗为孩子考虑的心。

演员董洁曾经遭到一家优质幼儿园的拒绝,她在微博上讲诉了这一经历。“给顶顶找幼儿园,还没入门就被保安询问:父母是外籍吗?我答:不是。‘那孩子呢?‘也是中国籍啊!保安羞涩地慢慢开口,‘我们这儿不收大陆的孩子。”董洁还说,“其实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我只是对不争气的自己感到抱歉”。明星经济实力不弱,但他们也会面临困境,他们希望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可在国内,很多优质教育资源被国际学校拥有,如果想让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日后能够顺利到国际学校就学,最先要解决地就是孩子的身份问题,把孩子生在国外获得外国国籍,就是一条捷径。

演员赵文卓的两个女儿出生于美国和香港。据媒体报道,两个小朋友现在就读于同一所国际学校,他们从一岁半开始,就在该国际学校的幼儿园学习,而该国际学校内部有一套IB教学系统,该系统的方便在于,全球范围内只要是IB系统(IB系统是专门为外交使节子女及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课程,哈佛、耶鲁、牛津、剑桥都会给IB系统毕业生一些优惠入学政策。)内的学校,教材和进度都是完全同步的。学校的主语是英文,同学们也多是国外驻中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子女。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完全的英文环境,语言技能的提升,也方便于未来孩子的海外留学计划。

被“超生”负面新闻缠身的张艺谋,虽然他的四个孩子都是中国国籍,但是他们所就读的是一家国际学校,小女儿每年学费要14.5万元,而他的两个读小学的儿子、女儿一年学费要16.9万,加上读初中的大儿子,一年下来四个孩子的学费高达70万元。这昂贵的成本自然换回来的是最顶级的教育质量,同时要注意的是,这所国际学校只招外国小孩,内地户口的孩子要读,需要有北京教育局的特批才行。

普通孩子获“外籍” 也有途径

明星有钱,又能通过权力找到便利的关系,自然就容易弄到一个“外国户口”。但对于那些既不是明星,又不是像上文提到的张先生那样有企业的普通人呢?聪明的中国人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还记得《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里,文佳佳是如何前往美国生子的吗?她是一名只身前往美国西雅图产子的孕妇。她大概有四五个月的身孕,为了防止海关人员识破其怀孕的真相,她在洗手间用束带勒紧微微隆起的小腹,穿着时髦的衣服,脚蹬高跟鞋手拎名牌包。她用蹩脚的英文和夸张的表情告诉入境官:因为电影《西雅图不眠夜》,她要去旅行。就这样,文佳佳顺利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这是真实的情节,众多中国妈妈就是靠这样的伪装以旅游的名义走进了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地区或国家。网上也流传种种“过关攻略”,比如要穿宽松的上衣,背上能挡住肚子的大包,过关时不能紧张等等。飞机一旦降落,便会有当地中国人开的“月子中心”前来接应,安养几月,孩子一出生就能获得当地户籍了。

当然,这是一件冒着法律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的事。因为即使过海关,也并不是每一个妈妈都这么幸运,据说五个孕妇中就有一个会被海关带进小房间“审问”。而现在,中国人经营的月子中心也“有罪化”。2013年1月份,加州众议员卡特哈格曼提出AB192法案,将住宅区经营月子中心“有罪化”。这项法案内容规定,凡经查获属实,将处以500美元到5000美元罚款,或入监30天至半年。在这样紧张的风声下,月子中心会告诫孕妇们不要成群结队外出,如果需要外出的话,他们会用专车将孕妇分批送到离家较远的购物中心,以减少她们在社区出现的频率。

孕妇都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生养,但在这样的东躲西藏的环境下,确实让人觉得郁闷。

国外教育为何吸引中国父母

网络上的“月子中心”做介绍时都说的很漂亮,比如说到加拿大生孩子,宝宝一出生即可申请成为加拿大公民身份;加拿大护照可以自由进出美国、日本、西欧等200多个主要国家,不需签证;宝宝在加拿大生活或受教育,可以享受政府优越的教育资源、人居环境和社会福利;宝宝在加拿大上大学,拥有本国学生92%的名额资源;依《美加贸易区》的协议,取得加国护照后,能够取得美国的合法工作权,等等。

加入外籍好处众多,吸引父母们的,恐怕集中在户籍与教育上面。这就是不能不让人深思,难道中国的教育制度让父母们很不满意?endprint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派出了一个赴美教育考察团,前往美国调查学校的初级教育。我们的教育考察团去了,回来提交了一个3万字的调查报告。调查团当时概括的几个要点:

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茶,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调查团最后在结论部分这样写道: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人膏盲,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现在看来,这样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可能真正的差距不是外在的量化的指标,而在于真正的教育的“内里”——美国的教育培养的是顺应天性发展的“人”。

不可否认,中国近些年的教育改革,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对于教育很重视,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中国现在的义务教育也已经全都免费,小班化教学、“成长袋”、培养计划、素质教育等西方常用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地学习使用。

看到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国学校开办的兴趣班也非常多,在中国城市中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很丰富,中国孩子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美国的大学的认可,很多孩子在高中阶段就拿到了美国名校的全奖,在大学阶段拿到美国名校全奖出国深造的更是不甚枚举。

但是无论是社会和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还是颇多微词,还是认为与西方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差距。客观上说,无论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的确在“学习西方”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他们的目的还是太过于功利化,根本的目标瞄准的还是升学。素质教育本身是不易量化的,但是硬生生地被学校和家长给量化了,变成了孩子们主课之外的副科的成绩,变成了一项项荣誉,变成了一个个标识特长等级的数字。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到让孩子顺应天性发展,中国的学校和家长都必须要反思。

国外课堂教什么

移民荷兰的张先生对于儿子在异国接受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个人感觉,荷兰的老师和家长更尊重孩子,不会唯利或唯分是图。荷兰的孩子更勇敢些,例如,荷兰小女孩敢在单杠上翻跟头,在北京时儿子课间上厕所都要排着队去,我担心国内的孩子都给管傻了。有机会应该让国内老师多出来交流学习”,他说。

这样的教育方式与中国截然不同。那么,国外的教师们都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什么呢?用两部电影说明问题。第一部电影是《春风化雨》,剧情是这样的:贵族学校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实际上就是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基廷运用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认识自己,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力。美国的教育本质上也是灌输式的教育,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更为人性而已。因为对孩子而言,知识总得先灌输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之后,等他们有能力自己去认识事物之后才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这个灌输的过程是绝对的,孩子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绝对的,只不过需要循序渐进,找到最好的时机。

第二部电影也是赫赫有名的,叫《律政俏佳人》,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学生如何在社会竞争中赢得成功的故事:洛杉矶姑娘艾丽进入哈佛法学院之后,她的“金发女郎”范儿,让她出了不少丑,她开始发愤图强。她也得到机会被自己的老师、大律师聘为助手,在一起谋杀案的审理中,她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深厚的穿着和化妆方面的知识,成功地为自己的偶像洗脱的嫌疑,找出了真正的罪犯。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毕业的时候她进了全美最好的律所。

艾丽的故事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懂得生活、阳光积极、意志坚定的人。培养孩子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看似无用的生活技能实际上也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竞争的基本素养。比如说,艾丽在质询真正的凶手、事实上的原告——也是死者的女儿的时候,用烫发后24小时之内不能洗澡揭穿了原告的谎言。

这一点,中国的学校、家长也应该学习美国。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先教她怎么做人,先教他必要的生活技能,而不是一上来就灌输热爱祖国的大道理,用崇高的却抽象的、孩子暂时还能以理解的道德来教育孩子。

那么多中国人对“美国身份”趋之若鹜,即使冒着风险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美国人,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反映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优质。美国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美国人生来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领导,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觉得自己生来就牛气,他们还要努力地维护这种牛气。自尊自信的人都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需要启发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英雄,让他们去做自己内心深处的英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兰学校孩子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骑行荷兰羊角村
学校推介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