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教师教育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

2015-04-17吴天武李远贵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师

吴天武,李远贵

(1.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2.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大学的目标不是把学校办成什么类型的大学,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视野下,大学培养的人才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知识型人才、学习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然而,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技创造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已被学界广泛认同。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中之重,而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应体现在大学教师教育力的提升上。大学教师的教育力将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

1 专业发展:大学教师使命的规定性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富有教育力的教师。

学科分化与专业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专业学术水平之高低不仅是评价高校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划分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自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以来,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教师自身和大学管理者、学习者关注的重要内容。[1]作为高校教师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对于保障和提高大学质量、提升大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受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虽然各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程度和实现的途径虽不尽相同,那就是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力。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由大学教师使命规定的。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可以说,大学的使命就是大学教师的使命。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场域,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维、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领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正因为如此,大学才能成为人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由此,我们把大学职能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书育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第二是从事学术研究,引领思想、科学和文明的进步;第三是服务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了更好地履行大学教师的使命和职责,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力,才无愧于“大学”的盛名。

2 教育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一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学术水平,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大学教师。大学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它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职责——学术。对于大学而言,从事学术研究既是首要职责,也是立足之本。从知识分子社群的职业身份和大学组织的文化性格来说,从事学术是大学学者内在的职业规定和道德诉求。[2]大学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术活动,大学是世界高等学问和知识的宝库,是一个提供或评价已知知识以及探索未知的知识场所。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此乃启智与求真之地”,哈佛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大学教师应该是有学术智慧的教师,有学术智慧,才有对科学真理的积极探索,才有学术创新和卓越的贡献。二是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成长为教育方面的专家。三是提升师德修养,成长为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二和第三的专业发展使大学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式大学教师。教育家式的大学教师才懂得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人民和年轻一代的热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大德大爱,有对世界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不拔的探索,懂得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锐意进取,百折不挠。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也可以概括为两大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天职,“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大学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意识,传承文化命脉,融汇时代精神,追求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要求教师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自由。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无论是三个方面内容还是两大精神,最终都要体现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上。如何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与专业成长的理论书籍,水平提高了多少;也不看他参加过多少次专业培训,积累了多少经验,唯一检验的手段就是看他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学生是否在专业领域方面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思想、观念、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还看引起学生的这些变化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学生接受影响是积极主动的、乐意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强迫的。即看教师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多大、多强、多久的教育力。

3 大学教师教育力研究述要

关于大学教师教育力的研究,目前尚属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们偏重于探讨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研究、教育方法的改进等,很少站在教师个体的角度深刻反思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到底靠什么去影响学生,打动学生,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多持久,影响面有多宽,影响程度有多深。很少研究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样的教师。笔者认为,加强对教师教育力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要界定大学教师的教育力,首先需要揭示什么是教育力,什么是教师教育力,这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关于教育力的研究。在已有的关于教育力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力是学校在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包括硬实力(学校设施、规模、校容校貌、经费投入等)和软实力(教师队伍结构、所获奖励、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同、各种荣誉称号等),如陶坤的《学校“教育力”研究》,就把教育力定义为“就是学校教育的整体实力,是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综合体现”。[3]钱铁锋在同《中国教师报》的对话中说:“教育力”通俗一点讲,可以叫做教育实力,把学校办好,就要提高它的“教育力”。但是,关于教育力,不仅可以从学校的角度去认识,还应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校的教育力尤其是软实力主要由学校的教师来构成和体现。

关于教师教育力的研究。什么是教师的教育力?一般认为教师教育力是教师影响学生的整体实力。那么,作为影响学生的教师的整体实力是什么呢?日本东京大学的教育博士斋藤孝先生所著《教育力》一书,其定义为“传递梦想的能力”。“一个社会之所以要产生教育,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是有梦想的,有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就构成了一种梦想,梦想是否存在,是教育是否能够产生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如果拥有这种梦想,他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内心所怀抱的向往,产生超人一般的一飞冲天的热情”。[4]而具有这种热情的人将是富有教育力的人。朱光钛的《教师与教育力关系探索》,把教育力定义为教师的感召力、说服力、感染力、人格力、文化力、道德力、教学力、亲和力、管理力、情感力以及科学与人文力等的融合。[5]

关于“大学教师教育力”的研究。朱光钛的《高校教师教育力及其作用探索》,把教师的教育力理解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人格力、师表力、教学力、说服力、管理力、情感力以及科学与人文等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综合力,是学校办学育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壮国桢的《教育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一文中说:“教师教育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可以细分为技术力、人群力、政策力、文化力和学习力五个方面。”[7]吴天武在《关于大学教师教育力的思考》中指出:“大学教师的教育力是指大学教师在与大学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的智慧、才能、品格、学术等综合素质在学生心理上所产生的具有震撼力的影响,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变化、促进其发展的大小、快慢、程度、范围的外在力量”的综合,具有力“量”,力“度”和力“场”三个基本特征。[8]强调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就是说,大学教师教育力不只是教师的理解,更有学生的判断。

4 大学教师教育力的界定

关于教育力,人们往往容易理解为教育能力,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实,教育力和教育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方面具体的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而教育力则是近几年才产生的概念,目前尚无一致的定义,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势聚集,是教师借助自身多种品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各种影响力的整合。

研究教师教育力,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虽说都是教书育人,工作性质无异,但面对的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大不相同,对教师的要求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大学与中小学、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大学是通过有效的传播人类文明来培养新人,有效地创新知识来丰富人类的文化宝库,有效的应用知识来直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地交流知识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教师教育力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针对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特殊性作出不同的界定。即明确发力的主体是谁、教育力作用的对象、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达到。

其次,研究大学教师教育力,必须分析“发力”的主体特征和“受力”者的特殊性。

大学教师教育力“发力”主体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关键。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系于大学,系于大学教师,再好的学校,再好的学科专业,再好的课程设置,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极具教育力的教师的引领,大学教育必然是低效的,名不副实的。一所大学有无生命力,未来怎么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政策、制度作保证,更要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教育经验丰富、胸怀教育梦想、拥有教育智慧、思想活跃、洋溢教育激情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前途,决定着大学的声誉。研究大学教师的教育力就是要维护大学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有效地发挥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功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德纳曾多次强调说:“学校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课程的关键是教师”。[9]巴德纳看来,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可靠的人。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而服务。[10]

大学教师教育力所指向的对象及要达到的目的而言,对象是大学生,即教育力的“受力”者是学生。大学教师是大学生赖以成才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大学生是智慧精英的象征,他们怀揣梦想来到学校,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深造,使他们不仅成为有学问的人,更要成为有智慧、有思想、有远见、有大爱,具有世界眼光、能在世界舞台上行走的学习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这不是普通教师能做到的,需要富有教育力的教师的引领。

通过上述分析,定义大学教师教育力应建立在如何引领学生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上,建立在如何弘扬大学精神、不辱大学使命的前提上。故大学教师教育力,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中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思想品格、智慧才能、学术造诣、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等优势聚集产生的力量,是对学生的成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综合感染力、征服力,是大学教师特有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体现的是大学教师身上应有的教育家式的胸怀、思想家式的智慧、道德家式的品格、科学家式的精神和学者式的风范。它是大学教师的生命力,是大学教师如何立足讲坛,提高声望,赢得学生崇拜的核心竞争力。

5 大学教师教育力产生的心理基础

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力而有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被学生所崇敬?究其根源,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而非来自于教师自身外力的作用。那么,大学教师教育力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倾向性是其教育力产生和有效发挥的心理基础。每个教师对教育事业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当大学教师有了拥有教育智慧的强烈需要、践行教育理念的成就动机、创造教育价值的浓厚兴趣、实现教育梦想的崇高理想,才能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并有效地得以发挥。

5.1 拥有教育智慧的强烈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指教师对教育智慧强烈需求。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论修养、崇高职业道德、丰富教育经验的集中体现。只有对教育智慧产生强烈需要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完善教师人格。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知道教育是什么,而且知晓教育为什么和教育怎么做;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而且知道自己该怎么干。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科学的探索;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对教师的正确定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践行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每个学生视为天才来教,让学生的智慧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教育的智慧还需要教师自我反思,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2 践行教育理念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纵观中外古今,教育家们无一不是在成就动机驱动下践行自身教育理念而成功的。没有成就动机的教师对教育就没有激情,没有对教育充满激情的教师不可能对学生产生教育力,而教育的激情不是来自教师对教育的一时冲动,而是来自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深厚的感情,具有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科学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决心践行教育理念。教师的行为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教育力。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应当怎么样?教育的价值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做出的判断。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等特征。教育理念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定的个性。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已有的教育经验、思考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所以,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极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什么,教育怎么样,教育干什么,教育怎么干,都需要教师在心目中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该怎么干,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5.3 创造教育价值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个体基于精神需要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教师对教育价值的创造有着浓厚兴趣,才能热心于教育事业,积极从事教育价值的探索与创造。需要越强烈,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越浓厚。浓厚的兴趣会体现出冲天的激情。教师的成就体现在教育价值的创造上,创造教育价值离不开教师冲天的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工作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精力极其充沛,思维特别清晰而灵活,创造欲望强烈,工作效能感强,对自身创造价值的要求也越高。而教师创造的价值主要通过学生的变化体现出来,所以,教育力就成了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教育能干什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是影响教师教育力的又一思想基础。教师教育力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只有教师非常清楚他要做什么?他要怎么做才能创造最大的教育价值时,他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等,才能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艺术,关注教育力作用的大小、程度和范围。

5.4 实现教育梦想的崇高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对某种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教育力的产生与有效发挥还依托于教师胸怀教育梦想的崇高理想。崇高理想犹如大海上的航标,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一个胸怀教育梦想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对教育饱含深情和富有激情的教师,有为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的教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国家和民族赖以健康发展的根基。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是值得敬畏的,学生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倡导“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这就是教育梦想。大学教师,只有把学生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连在一起,才有甘为人梯精神,才有教育强国之梦。孔子因为看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穷毕生精力于教育,才能在三千弟子中彰显教育力,使其精神和思想万世流芳。陶行知也正是有了教育梦想,才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品德,才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也才有在批评体罚学生的老师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的警句。正因为他胸怀教育梦想,才能给学生以强大的教育震撼力。

5.5 乐享教育人生的积极心态

乐享教育人生的积极心态是指富有教育力的教师,一定是思想境界超越现实的教师,是不受金钱、地位所动摇的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乐于育人,能真正体验到培养人才幸福和快乐。教育工作是复杂而繁重的、以智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其地位和报酬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水平。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评价都是社会地位高于经济地位。尊师重教人人认可,清贫辛苦社会共识。所以,“甘守清贫,乐于奉献”仍是专业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否则,怎么会在今天国家还要出台报考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免收学费的政策呢!

大学教师的工作环境虽有较大改善,但就工作而言,仍是繁重而艰苦的。教学、科研有时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如果教师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乐享教育人生的境界和阳光心态,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就不可能有更强的教育力作用与学生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5.6 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没有信念肯定导致平庸。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而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坚信。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提高教育力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种责任感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而且要对他的终身负责。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促使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心尽责。

事业心是坚定的职业信念的体现,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于教师来说,事业心是他成才的起点。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一心扑在事业上,下决心要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最大的成绩和贡献。这种事业心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6 大学教师教育力的具体表现

具有教育力的大学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特征的大学教师方可称为具有教育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力,使教师在赢取学生崇拜和爱戴的“竞争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具体说来,大学教师教育力的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6.1 具有教育家式的情怀

真正的教育是育才的教育。要育好才,不仅要懂得育什么,更要懂得怎么育,这就需要育才者必须是教育专家。教育家式的情怀是大学教师教育力的情感基础。所谓教育家式的情怀,是指大学教师要像教育家那样胸怀教育梦想,拥有教育智慧,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激情;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品质;有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大爱;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胸怀。教育力是无形的,它是教师的激情、爱心、耐心的自然流露。教育力不是压力,它是关怀和情感的传递,能使人感到快乐、幸福、心情愉悦;它是一种精神的纽带,可以建立和维系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学的任务,简言之:“出人才,出成果”。出什么人才,怎样出人才,需要真正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式的教师的指导。教育家式的教师才知道关心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提升生命智慧和生命质量的过程。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是教育家式的教师。

6.2 具有思想家式的智慧

真正的教育是启智的教育。思想家式的智慧是大学教师教育力的关键所在。“大学最基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从事精神活动的,或者说是以心智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这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性”。[11]大学继承的是人类精神产品,所提供的是精神食粮,力图贡献的也是新的精神产品,并以此赋予学生,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发展,大学的价值也在于精神的价值。不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表现形式都是精神的。思想家式的教师,就是指大学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不古板,不僵化,认识问题深刻,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能有效引领学生发展并伴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理。[12]为了实现教师的崇高使命,对于自我完善来说,教师不仅要倾听真理和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与意志紧密联系起来而融为一体,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如何才能使大学的精神活动更加丰富而有意义,如何使产品更加优质而有价值,无疑需要思想家式教师的启迪、引导,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有思想家式智慧的教师,知道鼓励学生质疑、存疑,鼓励学生敢于同名师、大师挑战。大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充满激情、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智慧青年,他们选择大学,就是志存高远、挑战自我的表现。然而,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又是充满着迷茫,需要得到高人指点的“未成熟者”。大学教师要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人才,重要的是引领、指导、启迪、智力开发。

大学是创新的活水,大学是一批值得尊重而又有经验的人和一批充满激情而又渴望知识的人激荡思想的地方。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中说:北大是常新的。其实,这是对所有大学的期望。为什么大学是常新的呢?不是因为每年有新同学、新教师的加入,重要的是她每天有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产生。同时我们还看到,自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任何一项影响人类生活的创造发明均与大学直接相关,因而大学被称为科技革命的动力站。[13]动力之源则来自具有思想家式智慧的教师,思想家式的教师就是最具教育力的教师。

6.3 具有道德家式的品格

真正的教育是育德的教育。具有道德家式的品格是大学教师教育力的重要前提。道德家式的品格是指大学教师应该志存高远,道德高尚,心系祖国,胸怀人类,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人之无德,何以为人。大学是道德教化的场所,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系统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14]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15]谁能肩负起道德教育的重任,唯有道德之人。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6]印度哲学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道德教育就是人格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大学教师首先应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品格的榜样。

立德树人,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是千百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需要教师导航。一个缺乏道德的人是没有资格担此重任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知识是基础,创新、应用能力是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基础和关键。只有道德家式的大学教师,才能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教育,献身教育,才能做到紧紧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加强自身思想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把自己打造成为社会满意、学生爱戴的教师形象,教育力才能在学生身上发挥特有的效力。

6.4 具有科学家式的精神

真正的大学教育是研究型教育。科学家式的精神是大学教师教育力的独特条件。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家”。这里的“大家”,即指那些在各专业领域中贡献突出的人。他们不仅潜心“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潜心科学研究(包含教育研究),创新科学知识,建立新的理论,改进新的技术,有所发明发现。这既是大学的职能体现,也是大学希望看到的。在大学生的眼里,没有研究能力,没有研究成果和成果不突出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无异,离他们对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对他们的成长无多大帮助,会被他们视为缺乏教育力的教师。具有科学家式精神的教师需要具备科学家那种为了追求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未知的毅力,能够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探究科学的大门,能在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永保科研的热情。

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大学的基本原则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17]大学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科学性上,它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表现在为了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暂时撇开自我的价值评价,超越某一学派的一孔之见,以及自己目前意愿的局限去进行工作。科学不允许人们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科学的最大特性是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验。

19世纪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最大代表赫胥黎提倡大学的教学者从事研究,研究者从事教学。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中,他引用该校校长的话说:“最好的研究者通常是那些同时有教学责任的人,他们获得同事的鼓舞,学生的促进,以及公众的注意”。“在理想的大学里,如我所设想的那样,人们应该可以获得一切形式知识的教育,以及很多知识的一切方法的使用的训练。在这样一所大学里,活生生榜样的力量会激发学生以高贵的雄心去超越博学之士的学问,并追随知识新领域探索者的足迹。”[18]显然,传授、探索、开拓人类所有领域之真理应视为大学的要务。大学的本质应该是关乎真理的,献身真理的精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大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力,需要在科研上下工夫,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用自己的科研志趣培养学生的研究志趣,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感染、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这是大学教师有别于中小学教师,增强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6.5 具有学者式的风范

真正的教育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教育。学者式风范是大学教师教育力的根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固有的特征,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具有学者风范是指大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之人,切忌只专不博。教师的教育力取决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时是否能引经据典、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博学”体现为知识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人文的、自然的、经典的、大众的,都要有所知。最能体现经典文化含义的莫过于文学、哲学、史学,自大学产生发展到今天,主要的哲学、史学、文学活动都集中于大学。既可以说,大学吸纳了这些杰出的学者,也可以说这些学者特别愿意就职于大学。纵观中外古今大学,无不以著名学者的加盟而闻名,众多学者的成长,也都离不开大学的教育与培养。如是,在有了大学之后,杰出学者也大都出自于大学。[19]依此逻辑,没有学者式的大学教师,何以培养学者式的大学生。弗莱克斯纳引用霍尔丹的话说:“大学是人类灵魂的反映。”如果视一个民族的文化为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大学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作为大学的主体存在——大学教师,毫无疑问应该首先成为一个文化学者。他不仅能在专业领域与同行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而且能以人类博大的文化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人类文明产生敬畏感,以此激发大学生传承与创新人类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只有学者式的大学教师,才不辱大学教育培养杰出学者的使命。

7 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育力

大学教师要保持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力。那么,怎样提升教育力呢?

7.1 做反思型的大学教师

《思维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威廉.杜拉姆有一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概率。”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它意味着改变思维将是一场革命,同时也预示着我们已进入一个反思的时代[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已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意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反思被广泛地看作就是成长的核心要素。日本学者上寺久雄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的反思,教师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应该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21]。

所谓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它是教师终身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反思有三个目的: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对关于教学的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22]

教师的自我反思,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行动中反思”,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直觉的、即兴的决策。二是“对行动的反思”,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完成之后,对已发生过的教学行为进行回溯性的反思。[23]反思的特征是求新求成;善思善学;自觉自律。[24]

7.2 做终身学习型的大学教师

学习是教师教育力的源泉。大学教师的人格风范决定了他兼具学者和专家的风采。所谓学者,就是献身于知识获得的人。学者并不以追求知识为满足,其真正使命是促进知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教师,他不应该满足于获得所教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因为大学生对教师的真正的需要是导师,宗师,大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术品格。[25]

大学教师同时必须是专家,这是对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大学教师无疑是某个领域的研究者,专攻其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倘若教师在这个专业领域失去话语权,那会完全丧失教育力的。通向专家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加强学习,加强研究,提升实力,多出成果。能否让自己的弟子高山仰止?能否让自己的原创论文赫然出现在国家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能否在自己的专业优势方面一言九鼎?一言蔽之,决定于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变化万千,谁停止学习,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拿什么来引领学生的发展,拿什么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惟有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创新思维,这些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学习中来。

[1]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2]崔延强.论大学的学术责任[J].教育研究,2014(1).

[3]陶坤.学校“教育力”研究[EB/OL].[2010-08-24].http//www.docin.com/p-620159669.htmi#documentinfo.

[4]斋藤孝.教育力[M].张雅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朱光钛.教师与教育力关系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6朱光钛.高校教师教育力及其作用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7]壮国桢.教育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8]吴天武.关于教师教育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3).

[9]单中惠.我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张斌贤.我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汪明义.追寻大学之道,实现教育梦想[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4]单中惠.我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单中惠.我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单中惠.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张斌贤.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0]王春光,郭根富.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21]粟高燕.论反思与创造性[J].师资培训研究,2003(2).

[22]刘家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23]林菁.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探微[J].教育评论,2003(4).

[24]贾少华.刍议教师自我发展中的反思[J].师资培训研究,2007(2).

[25]卢英宏.大学教师人格风范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5).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