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优107高产栽培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2015-04-17赵建文陈国平陈志彬郭福泰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龙海市示范片基本苗

赵建文,李 丰,陈国平,陈志彬,郭福泰

(1.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福建漳州 363005;2.漳州市农业局,福建漳州363000)

杂交水稻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是根据每个品种特定的高产目标制定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好的品种其栽培技术不配套,就会影响优良种性的显现,要实现与良种良法相配套,其重点在于抓好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它的目的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高产量和品质。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良种良法,由于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及品种类型、熟期均不同,因此各个品种必须要有相应的栽培技术。创新栽培技术就是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才能发挥出生产潜能。

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07是漳州市农科所选育,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高产、稳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了更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特优107的增产优势,2013年笔者承担了漳州市科技计划专项“优质杂交稻特优107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ZZ2013040),通过多因子栽培技术研究,摸索特优107的主要栽培技术,及时总结经验,根据特优107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高产栽培技术,积极与各县(市)种子、农技推广部门协作,指导示范片生产。从2013年起,分别在龙海、漳浦等市、县建立百亩高产示范片,把配套栽培技术和示范推广相结合,使特优107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将特优107栽培模式技术研究及在各个示范片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主要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中国杂交水稻取得的辉煌成就,栽培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水稻产量优势的发挥,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因此,探讨水稻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2-6〕。对此,笔者在漳州市农科所的水稻试验基地对特优107早、晚季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过“不同基本苗和分期播种等多因子栽培技术配套研究”〔7〕得出:特优107大田生产增加基本苗数,可以缩短生育期1~2 d;播种期与苗数的变化主要引起穗粒数和穗数的变化;通过适宜的播期与适宜的苗数,在足够穗数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提高其增产潜力;在中肥水平条件下,在闽南种植,最适宜的播种期早季是2月中旬末,晚季是7月中旬初,每667m2基本苗插3.78万左右,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 示范片主要表现

结合特优107高产模式分析结果及各地种植推广经验和性状表现,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应主攻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在足穗、大穗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从而获得高产。先后在龙海市和漳浦县建立示范片,漳州市农业局多次组织专家,选择代表性的一类、二类、三类田各一块进行了实割测产。

2.1 产量

在龙海市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片新品种展示点〔8〕,2013年早季面积3 hm2,实割加权平均干谷产量8 757 kg/hm2,比宜优673(CK)增产6.79%;2013年晚季面积3.9 hm2,加权平均干谷产量7 687.5 kg/hm2,比宜优673(CK)增产4.04%;2014年晚季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埭示范片,面积7.07 hm2,加权平均干谷产量8 367 kg/hm2,比宜优673(CK)增产6.13%;2014年晚季在漳浦县官浔镇示范片,面积8.33 hm2,加权平均干谷产量8 436.7 kg/hm2,比博优253(CK)增产5.67%;

2.2 生育期

2014年晚季,特优107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埭村百亩示范片,7月13日播种,8月1—2日插秧,始穗9月28日,齐穗10月3日,全生育期122 d。与同时播种的宜优673生育期相当;在漳浦县官浔镇示范片,7月15日播种,8月5—7日插秧,始穗10月1—2日(迟插秧生育期拉长1 d),齐穗10月7—8日,全生育期平均123.5 d,比同时播种的博优253(CK)生育期长1 d。

2.3 农艺性状

对龙海市海澄镇东埭村示范片进行调查,特优107田间群体整齐,株型适中,长势良好,后期转色佳。每667m2基本苗4.1万,最高苗数28.38万,有效穗18.38万,成穗率64.38%;平均株高112.6 cm,穗长23.6 cm,每穗总粒数131.8粒,结实率88.40%,千粒重27.2 g。

2.4 抗性

龙海示范片地处闽南沿海地区,风力大,往年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发生均比较严重,特别是生长后期碰到台风暴雨,如果防治不及时,稻田叶片基本全部枯黄,严重影响结实。而2014年下半年台风少,风和日丽,基本未出现不良天气影响作物生长。示范片相邻稻田,除个别品种外,整个晚稻生长白叶枯、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发生较往年轻。特别是特优107叶片小,示范片现场未发现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等各种病害,生长后期表现比其他品种(包括对照品种)转色好,获得当地农户好评。

3 主要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特优107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结果,晚季7月中旬初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插56.7万左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示范片播种期根据当地生产季节安排7月13日播种,为培育“三叉壮秧”,秧田播种量15 kg/667m2,大田用种量1.25 kg/667m2左右,8月1—2日插秧,秧龄控制在20 d以内。秧畦整完后,每667m2秧田施25 kg水稻秧苗专用肥撒施畦面作基肥,隔1~2 d,整平畦面后播种;采用浸种催芽、湿润育秧,2叶前秧畦保持湿润,2叶期后灌水,保持浅水层,根据秧苗长势,适当施三元复合肥和尿素各5~10 kg/667m2作断奶肥;插秧前5 d左右施尿素10 kg/667m2作送嫁肥,促新根早生快发,插后返青快;注意秧田病虫的检查与防治,做到秧苗带药移栽,防治螟虫危害产生枯心。采用插秧前1~2 d用400倍液20%三唑磷乳油和800倍液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作送嫁药进行喷雾。

3.2 大田生产管理

3.2.1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特优107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高产栽培上要尽量早插、浅插,应以多穗、大穗并重夺高产。根据龙海示范片田间调查,插秧规格23 cm×23 cm,基本苗1.26万/667m2,插秧后15 d茎蘖数达到l6.03万/667m2,20 d达到19.61万/667m2,25 d高峰苗达到28.38万/667m2。

3.2.2 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根据特优107品种特性和示范片土壤肥力水平以及高产栽培的需肥规律、田块供肥性,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搭配。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肥、追肥、穗肥的比例为7∶2.5∶0.5。基肥以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追肥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速效化肥为主,以达到促进早生快发,协调群体,达到既促进生长,又避免生长后期贪青徒长,诱发病虫害的目的;孕穗以后根据各田块生长状况,适量补施复合肥、氯化钾,促进大穗、大粒,提高结实率。本田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一般为1∶0.6∶0.8,用量和比例根据示范片现场稻田表现确定肥料种类、用量、比例。

管水上采取“浅水促蘖,够苗后适时排水烤田,湿润促灌浆”的原则,插秧20 d后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以促进根系深扎,群体协调生长;分化期以湿润调气促根旺;抽穗期以浅水调湿促扬花,确保根系活力,达到控水促根、湿润强根;生长后期采用干湿交替方法,满足根系对水分与氧气的需求,促进灌浆和提高结实率。

3.2.3 注意防治病虫害 病虫防治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龙海等沿海地区是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高发区,特别是台风带来的暴风雨,2种病害危害特别严重;近几年水稻生长后期稻飞虱危害逐年严重,所以也特别注意防治稻飞虱。

根据病虫害预测预报、近期的气候,注意检查病虫发生情况。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分蘖期和抽穗期的螟虫、稻纵卷叶螟。其主要防治措施是:在分蘖期和抽穗前后,当发现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虫的初期,应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如杀虫单粉、阿维素菌、扑螟瑞、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几种农药单独或者混合液轮流喷雾各两次,以防治枯心、卷叶、白穗;抽穗后期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稻瘟病。

[1]朱鸿.超级稻特优627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8,26(3):1-3.

[2]郭玉春,梁义元.超级稻分化特性研究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1997,l5(1):13-17.

[3]陶谢顿,马均.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高产原理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水稻栽培专辑):37-43

[4]杨春献,向邦豪.超级稻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简报[J].湖南农业科学,2000(2):21-22.

[5]杨惠杰,李义珍,黄育民,等.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1):1-5.

[6]杨惠杰,杨仁催,李义珍,等. 水稻超高产的决定因素[J].福建农业学报,2002,17(4): 199-203.

[7]郭福泰.不同播种期和插秧苗数对特优107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104-108.

[8]黄水龙.水稻新品种特优107在龙海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 2014(8):55-56.

猜你喜欢

龙海市示范片基本苗
龙海市人社局推进山海协作,助力脱贫攻坚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山西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丹霞彩虹”成为新农村名片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福建省龙海市空中云水资源分析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