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发展湿地经济的探讨

2015-04-16李树生

吉林林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泥炭经济发展

李树生

(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2)

湿地经济是指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使其生态功能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湿地这一特有资源优势而科学合理地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和观赏与生态旅游等项目而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新型经济模式。湿地经济是湿地保护事业的继续和支撑。湿地经济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是湿地生态恢复的一种模式。通过对湿地经济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探索湿地利用方式的新思路和适宜湿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破坏湿地资源为代价的利用方式,协调人与湿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实现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恢复、湿地经济、湿地文化的有机融合。

远古时代的人类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选择了湿地作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地方。人类生存依赖于森林和湿地,选择既有森林又有湿地的地方生活,既方便取水,又方便利用森林和湿地进行狩猎、捕鱼等基本生存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步走出森林、走出草原,走向城市,但仍然继续依赖湿地。

湿地是一种有着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湿地的经济价值来源于湿地内部生物、物理、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湿地规模、作用性质和该湿地所处的人类社会经济环境。水稻、鱼类是众所周知的湿地产品,另外还有藕、菱、芡、茨菰、虾、贝、藻类等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是重要的中草药,如水蛭等;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景色秀美、空气清新,野生植物千姿百态,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是人类旅游、观光、休闲的良好场所。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吉林省是湿地大省,共有湿地面积172.8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1];其特点是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别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1~3]。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但为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生态屏障,也为湿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湿地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作者依据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特点,提出湿地经济发展的构想与模式,旨在为吉林省发展湿地经济提供参考。

1 提高对发展湿地经济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

因为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因而具备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湿地功能的优劣直接关乎生态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阻碍。如果说湿地保护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前提,那么湿地经济就是国民经济的最好补充和极具潜力的后发优势。但现在多数人片面地认为湿地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对湿地的功能和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开发利用,非理性、无序化和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导致湿地资源被大量开垦和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湿地经济的重要性,带领群众一同走出湿地“无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2 充分发掘湿地经济的潜在优势

湿地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优势。除上文对湿地所阐述的诸多功能外,这里重点说一下泥炭资源。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我省东部山区的沼泽地带储藏着大量的泥炭,最深可达10 m 以上。主要是由泥炭苔、泥炭藓、枯死的沼泽地植物动物的尸体在潮湿与偏酸性的环境中无法完全分解而形成的泥炭层。每年形成的速度还不到1 mm,因此,泥炭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泥炭不但广泛用于燃料、调制花卉及农作物种植的营养土,更重要的是,它在净化空气和环境治理上有着独特的功效。研究显示,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的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林木每生长1 m3蓄积量,平均吸收1.8 t 二氧化碳,放出1.6 t 氧气。成熟森林的土壤有机碳持续增加,具有较大的碳汇功能。而泥炭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则是森林的6倍。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约定,在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展的碳汇贸易中,除强调的物理固碳(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外,更多的是利用生物固碳技术,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成本最低且副作用最小的方法。其次,附着在泥炭表面的泥炭藓,在医疗方面可用于包扎止血,还可用于海上油污的清除和治理,实验证明,泥炭藓可吸纳自身重量24 倍的油污。由此可见,增加林地面积,保护好林地及泥碳资源在我省乃至全国及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吉林省发展湿地经济的总体构想

我省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具备发展湿地经济的潜力和优势。根据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设想,大体可规划成东、中、西三个区域。

3.1 东部山区的山野菜、浆果、林蛙及食用菌产区

东部山区分布大量的森林和沼泽湿地,是山野菜、浆果、食用菌、林蛙、人参及灵芝等产品的特产区,每年春季都生长大量的水芹菜、刺嫩芽、蕨菜、穿心莲、刺五加等,因为这些山野菜产自深山老林,没有工业和居民区的污染,属绿色或有机食品,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有的加工企业将其精心挑选真空包装后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地。有些山野菜还具有食药同源的特性,如穿心莲具有清热、止咳、祛痰等功效;刺五加具有抗疲劳、增强持久力和机敏力及学习能力,支援免疫系统,恢复非正常低血压,改善循环系统,使紊乱的糖脂代谢正常化,增强骨密度和肝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合成代谢功效。同时,东部山区又是我省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的主产区。还有东部山区湿地所生产的蓝靛果等,部分已开发出系列产品。但目前我省东部山区的山野菜及浆果等资源的开发还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其丰富的资源和潜在优势亟待开发和利用。

东部特有的地形、林地、湿地及气候条件为林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林蛙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林蛙油更是上等的补品和保健品。据介绍林蛙油具有延缓衰老、抗疲劳、滋阴养颜、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和抗应激能力,还具有调节改善冠心病、补肾益精、增强性功能、润肺养阴、改善病症等功效。可以说,我省的东部山区不但是个大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更是极具发掘潜力的湿地经济宝库。

3.2 中部的湿地虾蟹养殖、有机稻米生产区

地处黄金玉米带的我省中部地区,既是国家的玉米主产区,又是水稻的主产区。借助库塘和水田这些湿地优势,小龙虾和河蟹养殖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并逐步向稻田养殖方面发展。由于稻田养殖龙虾、河蟹等都要采用有机和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绝对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所产出的虾蟹及稻米也都是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也实现了虾、蟹、稻共生,虾蟹吃昆虫,粪便为稻田施肥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3 西部的稻、苇、鱼、蟹及雁鸭养殖区

我省西部地域辽阔,江河纵横,泡沼星罗棋布,既是半农半牧区,也是湿地的重点分布区,全省近一半的湿地分布在这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芦苇湿地。芦苇不但可以净化水质、防风固沙,是天然的生态屏障,更是生产高档新闻纸、打印纸等的重要原料。这里每年可生产上万吨的优质芦苇,具备产业化经营的潜力和规模。如果我省正在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正式运行,几年内我省西部还可以恢复近百万公顷的湿地,芦苇产量还将大幅增加。由于目前西部还没有投产的造纸厂,不能实现芦苇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和增值,外销又增加了运输成本,因此,芦苇的就地加工就成为制约芦苇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引资来解决造纸厂的排污、环保等相关问题,以破解芦苇产业发展的难题。

近几年,以刘兴土院士为首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针对芦苇湿地稻、苇、鱼、蟹及雁鸭养殖等项目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其主要特点是水中养苇、水下养鱼蟹、水上养雁鸭,部分盐碱地块种稻,以稻治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该模式正在西部湿地区逐步推广,为西部湿地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4 大力开展湿地旅游

湿地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秀丽怡人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开展湿地旅游,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湿地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在开展湿地旅游时,要做好规划,科学测算湿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严格限定游客数量,以免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4 发展湿地经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湿地经济要注重保护优先,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湿地资源的闲置无疑是一种浪费,“竭泽而渔”的利用方式更不可取,这就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目的。

4.2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发展湿地经济一定要在摸清当地湿地资源本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评估和论证,合理地选择发展项目,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盲目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4.3 慎重选择引入外来物种

在发展湿地经济时,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外来物种在当地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要防止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对当地物种生存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前些年我国南方曾盲目引进凤眼莲(水生饲料),由于凤眼莲的逸生与疯长,一度在引进的水域泛滥成灾,严重时不但侵害了当地物种,导致水体和水质发生不良变化,还使部分河道的航运受到严重影响,最后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清除。一定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4.4 发展湿地经济要与当地湿地保护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各地湿地主管部门要协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订发展湿地经济规划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湿地保护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湿地经济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补充或支柱产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湿地经济开发是一篇大文章,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把这一新兴的经济模式作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李英俊.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对策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1,40(6):32-35.

[2]沈范珠,赵大生.吉林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3):21-23,50.

[3]王京国,白山,王毅杰.湿地的功能与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2):54-56.

猜你喜欢

泥炭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温与干旱双重变化对若尔盖泥炭CH4排放的影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