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昌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16李春生舒杭胡元龙姚利平李玉祥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昌县广昌养牛

李春生,舒杭,胡元龙,姚利平,李玉祥

(广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 抚州 344900)

广昌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把发展肉牛养殖作为苏区振兴扶贫攻坚“共创·小康”工程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组织调研考察,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培训服务等。到2015年5月,全县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42户,存栏肉牛2549头,母牛843头,建栏舍23746.37 m2,建料棚面积8688m2,建管理用房面积1890m2,牧草种植面积44hm2,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已见雏形。

1 发展肉牛产业的条件

1.1 党政重视,顺应国家畜牧业发展导向

广昌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较快,草食家畜发展缓慢,特别是肉牛生产。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牛肉消费需求增长,价格一再上扬,近年广昌县市场牛肉价格维持80元/kg,2014年春节甚至达到100元/kg。由于受“养牛为耕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肉牛养殖技术普遍滞后,粗放饲养效益较差等因素影响,广昌县肉牛养殖数量没有明显增加,2013年全县出栏牛1676头,其中黄牛1118头,水牛558头,牛肉总产192t,仅占肉类总产3.3%,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平均水平,与广昌县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市场需求极不相称。《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江西省“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等都把发展肉牛养殖放在重要位置。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把加快发展肉牛养殖作为该县优化畜牧业结构的突破口,成为农村经济一项支柱产业和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广昌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精神,审时度势,顺应国家畜牧业政策导向,在江西省对口支援部门支持下,结合广昌实际,提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路决策,作为苏区振兴与扶贫攻坚“共创·小康”工程重要内容,作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措施来抓。

1.2 搞好调研,出台肉牛产业发展政策

发展肉牛产业思路一经提出,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从2013年下半年起就开始着手谋划,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调研。为了稳妥推进肉牛产业发展,2014年开春,广昌县委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农业(畜牧)局、扶贫移民局等部门领导以及牛养殖大户28人的考察组,冒寒风雨雪赴本省高安、吉安等地考察学习发展肉牛养殖经验。相继出台了《广昌县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补助办法》、《关于加强特色种养产业金融信贷支持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肉牛产业基地选址和做好饲草种植的通知》、《广昌县特色种养产业金融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和《广昌县特色种养产业金融贷款贴息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文件对农户新建牛舍、自繁自养仔牛等方面提供补助作出了具体规定。县金融机构提供8种金融信贷产品支持,年奖励贴息率5%,单笔贴息贷款额度最高为100万元等。并设立了特色种养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发展。此外,县畜牧兽医局就肉牛养殖中的栏舍设计、品种引进、肉牛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牧草种植、粪污处理、疫病防控等技术先后赴省畜牧兽医局、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南城县等单位考察学习。与此同时,组织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搞好牛存栏摸底调查,指导牛场选址、栏舍布局,做好宣传培训等服务工作。县、乡两级政府把肉牛产业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摆上突出位置,制定了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建立了考核机制,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1.3 部门配合,搞好肉牛养殖户建场指导

为使农户在牛场选址规划建设上少走弯路,符合养殖要求,从2014年2月份以来县政府组织由农业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环保、国土局等部门深入乡镇,走村上户,采取联审联批的“一站式”便民服务方式,为计划发展肉牛养殖的农户在牛场选址、防疫条件审查、环保评估、土地使用等方面做好服务,减少了相关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肉牛养殖户。在建场选址上,按照《广昌县畜禽养殖“三区”划定方案》要求,本着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确保牛场建设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对符合建场条件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并向养殖户提供通用的标准栏舍建筑施工图等牛场建设资料,帮助提高建设质量。对不符合建场条件的,耐心地向养殖户做好解释说明,建议农户另选地点建场。

1.4 借脑引智,抓好肉牛养殖宣传和技术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派出去方式,主动加强与省、市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技术支持和帮助。广昌县政府与江西农业大学、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建立了协作联系,在肉牛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肉牛高效养殖、牧草种植利用、牛人工授精、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撑。邀请专家先后多次亲临县、乡(镇)养牛基地指导、宣传肉牛养殖技术工作。举办大型肉牛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班四期,培训肉牛养殖户和畜牧兽医人员450多人次。先后3次在赤水镇兰氏肉牛养殖基地为全县肉牛养殖户、畜牧兽医人员现场举办牧草青贮技术、利用鲜莲蓬加工青贮饲料试验、肉牛疾病诊疗技术等专题培训160多人次。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向养牛户赠送优质高产黑麦草种子600kg,肉牛养殖及牧草种植技术资料600多册。县畜牧兽医局翻印了《肉牛技术100问》5000册下发各乡镇广大农民和养牛户,宣传普及肉牛养殖技术知识。从各乡镇挑选11名畜牧兽医人员赴泰和县跟班学习肉牛人工授精技术,为培养肉牛人工授精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养牛户巡查指导,帮助肉牛养殖户诊治牛病,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等。

2 发展肉牛产业存在问题

2.1 能繁母牛严重不足

受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养牛以役用为主,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牛的役用功能弱化,养牛仅作为副业兼而养之,没有把养牛作为挣钱的重要途经对待,以至广昌养牛尤其肉牛养殖没有明显增加。目前主要是从外地购买架子牛育肥,全县肉牛生产底子薄,母牛数量少,能繁母牛更少,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最新摸底调查统计,全县能繁母牛(黄牛)只有2940头,与县委县政府提出达1.5万头目标相差甚远。由于牛是单胎产仔,理论上每年可产一胎,实际群体养牛繁育时基本是3年2胎。所以,母牛少扩群繁殖慢。广昌县肉牛生产刚刚起步,一方面由于能繁母牛存栏数量太少,供育肥的架子牛来源严重不足,使肉牛产业稳定发展上规模增加了难度。二是从外省进购架子牛,畜群频繁流动,引发疫病的潜在风险很大。三是外购牛的长途运输也易使牛产生应激反应,比在本地繁育供应架子牛育肥有较长的适应期,从经济效益上也不太合算。

2.2 部分养牛户选址建设不规范

一是个别养殖户急于求成,未经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核准,随意选址建场、自建栏舍等,导致牛场选址和栏舍建设等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重新规划,造成一定损失。二是有的养殖户环保意识较弱,不重视牛场卫生管理,雨污分流及干清粪执行力度不够,牛粪堆积露天,蚊蝇滋生,污水四溢,既给环境增加压力,也给疾病发生有可乘之机。三是个别粪污处理设施质量较差,运行处理效果欠佳,有待改进完善。

2.3 农村肉牛养殖技术落后

一是长期以来,畜牧业以养猪为主,肉牛养殖才刚起步,对养牛大多数农民仍然停留在放牧饲养的传统认识基础上,科学养牛意识淡薄,养殖技术落后。二是牛品种良种率低,基本上还是本地牛育肥上市,出肉率低,大部分牛养殖户还是天然放牧为主,很少人工补饲,生产管理技术落后,饲养周期长,严重影响效益。三是大多数农民没种草养牛概念和意识,坚守传统放牧养牛习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多数准备发展肉牛养殖的农户没有把牧草生产用地列入牛场建设规划,仍照传统习惯做放牧养殖肉牛的打算。宣传、普及科学饲养肉牛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养牛认识,转变传统养牛观念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因此,发展肉牛产业将有一个较长的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任接着一任抓,坚持不懈方能见效。

2.4 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广昌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人员老化,断层明显,大多数在50岁以上,年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乡镇畜牧兽医站30个编制,只有26人在岗,县畜牧兽医局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6人,3年内将有3人陆续退休,5年后全县80%以上畜牧兽医人员将陆续退休。因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很难适应全县肉牛产业发展仍致全县畜牧业工作的需要,加强县乡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非常迫切。

3 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3.1 大力扶持发展母牛养殖,扩大能繁母牛群

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种源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能繁母牛,发展肉牛产业只是一句空话。相对于养猪而言,养牛具有饲养周期长,繁殖率低,扩群慢的特点。因此,要把发展母牛养殖放在肉牛产业发展的首位,鼓励农户饲养和引进能繁母牛,扩大基础母牛群,以引进和饲养本省黄牛或本地黄牛与西门塔尔杂交一代母牛为主,通过逐年扩繁使全县能繁母牛存栏增加到1.5万头目标,为全县肉牛生产提供牛犊。可采取引进母牛扩群与引进架子牛育肥相结合方式,在扩繁增大母牛群的同时亦生产育肥肉牛,实现长短结合良性发展。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强母牛群的保护,加大良种补贴和饲养母牛补贴的额度,让农民觉得有利可图,调动和提高农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政府和金融部门要降低肉牛规模养殖补贴门槛(比如肉牛养殖栏舍补贴可从目前200头起降至100头,母牛养殖从50头起降为30头),提高补贴额度(采用人工授精繁育的小牛补助由500元提高到600~800元),增强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积极饲养母牛,为加快母牛养殖扩群奠定基础。

此外,建议国家应出台适合南方农区牛羊养殖发展项目扶持政策,应与北方区别对待,对于发挥南方饲草资源,促进南方牛羊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国家现有扶持标准(年出栏500头以上)只适合北方牧区,对南方农区不适合,导致南方因规模不达标很难享受国家政策,影响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

3.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转变传统养牛观念

要把宣传引导,转变农民养牛观念作为肉牛产业发展长期任务来抓,使农民养牛观念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养牛为耕田”向“养牛为赚钱”、“养牛为吃肉”转变;二是从“传统放牧养牛”向“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和“全舍饲标准化饲养”转变 。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种源,牧草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饲料,没有足够数量的能繁母牛,发展肉牛产业就成无源之水,而没有稳定充足的牧草饲料供应,发展肉牛产业就成无米之炊,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通过印发资料、报纸、电视、培训、科技下乡等媒体和方式,广泛宣传普及推广种草养牛,草畜配套技术,推广牧草种植技术,推广牛人工授精繁育技术,肉牛标准化养殖等技术知识。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科学养牛认识,转变传统养殖观念。

3.3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户养牛技术水平

农民是肉牛养殖的实行者,只有广大农民素质提高,掌握了肉牛养殖技术,肉牛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为此,要始终坚持把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工作抓好,要继续加强与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协作联系,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县乡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农户养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养殖和疾病防治等技术问题。多种形式定期和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强化农民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将国内外、省内外肉牛养殖新技术、新动态传达到每个养殖人员,使每个肉牛养殖人员在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转变养牛观念,自觉进行科学养殖,达到推广技术,提高效益目的。

3.4 抓好广昌黄牛改良,提升广昌肉牛品质

发展肉牛养殖需要大量的基础母牛,广昌本地黄牛具有适应性强,牛肉品质优,繁育性能好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生长速度慢,产肉量低的不足,由于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甚或有退化趋势。广昌县农业区划资料载:“广昌黄牛属赣东南黄牛类型。以体型高大,紧凑结实而负有盛名。使役能力很强,肉用性能也高,屠宰率据历史记载为45%~50%,最高为60%~65%”。 另据《江西省地方畜禽品种志》指出:广昌黄牛“其体高远远超过吉安黄牛,与上高牛、高安牛、波阳牛不相上下......”。如何使广昌黄牛生产与时俱进,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牛肉增长的需求,是今天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扩大能繁母牛群时,要通过引进西门塔尔良种公牛的冷冻精液,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对广昌黄牛进行改良,提高广昌黄牛肉用性能、生长速度等群体性能,是广昌县发展肉牛产业的重要基础。开展广昌黄牛品种改良工作,可按乡镇母牛基数划定片区,建立牛改人工授精配种站,为饲养母牛户免费提供冷冻精液,免费进行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在开展广昌黄牛改良的同时,要在乡(镇)强制全面阉割公牛,防止自然交配,提高牛改成效。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改良,使广昌黄牛品种质量全面提升,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5 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建议尽快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充实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并加强现代畜牧业知识培训,提高畜牧兽医队伍整体素质,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和畜牧兽医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3.6 建立肉牛产业发展基金,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后援动力和保障

虽然广昌县肉牛产业发展才刚起步,目前规模不大,效益不太明显,但只要县乡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各项发展工作,把肉牛产业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放松,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能大见成效,使肉牛养殖真正成为广昌一项支柱产业。

猜你喜欢

广昌县广昌养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江西省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又到白莲丰收时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广昌县“五+”产业扶贫模式促精准帮扶全覆盖
江西省广昌县9万亩藕种俏销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