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阻抑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5-04-16潘宏伟房英杰钟堂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阳光校园

潘宏伟,房英杰,钟堂武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2.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引起了全社会对学生体育教育和身体健康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化现象逐渐突出,其开展效果大打折扣,与阳光体育所倡导的大学生要走向操场、走向自然、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差甚远,违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促进阳光体育有效开展的策略,使高校阳光体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阻抑因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学校普遍的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价值观,每个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忽略身体教育和锻炼活动,又以学习的名义挤占学生业余时间,致使其参加体育活动条件和时间根本无法保障,因此,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缺乏兴趣、体育锻炼为氛围不浓厚,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现象的产生,更无从谈及拥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了。由此,看似毫无关联的应试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是相互抵触的,只有很好地解决应试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的冲突关系,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才能使体育运动在阳光下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1.阳光体育“口号化”现象

国家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曾经掀起过两次运动高潮,但随着时间推移,阳光体育逐渐趋向于“口号化”,开展缺乏持久性,每次从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号召开始,短期内全国各高校都会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长跑以及趣味运动项目比赛等活动来响应国家的号召,但能够长期保持运动“热情”的高校却寥寥无几。有人做过相关调查,能够坚持定期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的高校仅为8.6%,在运动热潮退去之后,27.8%的高校所举办阳光体育活动便逐渐销声匿迹,而有63.6%的高校仅在国家发布实施阳光体育号召的初期,象征性的举办阳光体育运动,尤其在某些高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阳光体育的宣传报道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实际效果,进一步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形式主义现象的产生。

2.阳光体育的“形式化”现象

由近期调查及访谈结果得知,有很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的阳光体育开展形式及内容过于单一,没有“阳光”的感受,很多高校为了完成任务只举办以跑步为主的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学者曾进行过统计,仅有14.3% 的学生表示乐于或者无所谓参加到跑步活动中,而有85.7%的学生反对或是不喜欢跑步。(徐英微,2009)很多学生认为跑步比较枯燥,没有兴趣参加跑步,而更愿意参加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以及比较流行的街舞、健身健美、瑜伽、舞蹈、滑板等项目,而对于这些具有时尚性和趣味性的项目很多高校关注度不够,很少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和比赛,缺乏必要的尝试和探索,从而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化”现象,活动效果不佳。

3.阳光体育“理想化”现象

阳光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使它良好、持续开展,首先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保障,其次要有可操作的组织形式,第三要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但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经费不充足,场地器材设施不匹配,体育组织形式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改革进程缓慢,体育教育者缺乏激情,倦怠心理严重,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具体实施层面面临较大困境。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资源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趋于“理想化”状态。

(三)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不高

目前,社会和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轻体”教育观念,没有形成崇尚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推进。从应试教育中走出的大部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性意识差,而这种主体性意识的强弱对体育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很多学生只是在必修的体育课中被动接受学习。同时,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职业热情度不够,对自己的职业性质认识不深刻,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上,更谈不上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体育课堂。此外,有的学校领导以及其他教师对阳光体育的态度并不积极,举办的活动也是迫于压力和应付检查而进行的,缺乏相应的推进和督促措施,使得阳光体育工作进展缓慢。

(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凝聚、示范、育人和心理疏导等功能,能够影响一个学校的体育理念与精神风貌、审美标准和学生体育风格,其隐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年来,各地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件建设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却没有获得同步发展。高投入、建设周期长、实践效果难于评价等特点使一些大学疏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缺乏制度支持,缺乏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建设力度不够,难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出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局面,不能发挥教育、培养和影响学生的作用。

二、高校阳光体育深入持久开展的策略

(一)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加强健身理念教育

运动乐趣在体育教育和锻炼着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快乐的运动体验是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动力源。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并依据学生的性格、运动基础等各方面信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适时点拨,激发学生自由探究的动机,同时把技术教学和培养学生兴趣融合起来,做到内容安排合理,难度适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运动的需求。

我们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加强健身理念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价值观,最终使体育锻炼意识得到强化,达到热爱体育、充满阳光并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

(二)丰富阳光体育组织形式及内容

要使阳光体育在高校得到有效开展,必须建立适合它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学生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和周围社区,在学校,教师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组织成立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编技术简单、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并积极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举办友谊类竞赛。同时可根据体育项目特点利用余暇时间与社区及全市范围内的其他体育群体进行比赛活动,注重参与性、趣味性,增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影响力。

体育学习内容和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可以引进时尚前沿体育课程内容以及运动项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动机。还可依托地区、民族、地形等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充实体育学习内容,例如可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改造优化,使之进入校园,不但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还传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加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充分开展对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工作的认识,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对待高校的阳光体育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学习、提升学历、外出交流以及职后教育,提高体育师资整体水平。高校体育教师要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自身的角色转变,在平时工作和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提高实施教育的多种能力,包括实施思想教育能力、授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等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有美国学者认为,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情况,能够反映出该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形成该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考虑从学校实际出发,并结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和校本教材以及传统的、具有优势的体育项目,走出自己的路,彰显个性化,建设自身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其次要强化高校体育文化的机制建设,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以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全校性的性质,只依靠体育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常常出现难于协调、组织不力的问题,因此,应成立以高校体育运动组织委员为领导,体育部门、学工部门、宣传部、团委、校办、后勤等部门为成员的全校性组织机构,实行上下联动,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是建设充满活力和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保障。

[1]徐英微,张辉.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20(1).

[3]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院学院学报,2007(6).

[4]陈雁飞.我国“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的现状与推进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

[5]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阳光校园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走在阳光路上
呆呆和朵朵(13)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