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改背景下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及教育引导研究

2015-04-15徐雪平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科教育引导医德

徐雪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体现为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1]医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理想,反映了医科大学生对自身利益和自身创造活动的根本态度和强烈追求。因此,医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对医科大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活动起到定向、规范、驱动等作用,其正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医学实践活动的成效。本文在分析当前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育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

一、新医改对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2010年2月卫生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突出强调,“公立医院改革须以公益性为核心”,从中可以看出,新医改虽主要是围绕着居民健康权利、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展开,但回归公益性无疑是新医改的重要价值目标。公益性的回归成为新医改的重要价值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目的在于要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卫生保健的权利,绝对不能按收入多寡、地位高低进行分配,虽当前不能完全实现公平,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接近这个目标。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的医疗需求,而医疗需求越往高端需求越强,以至于医疗服务供给无法满足一切需求,但公益性作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我们的新医改以公益性作为价值目标,就是要做到人人都能付得起、人人都能得到公正、高效、优质的相关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

新医改医疗卫生公益性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从规划、投入、监管等方面来保障,但是更需要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去具体实施。医科大学生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预备队,是维护医疗卫生公益性的主力军。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对医科大学生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尤其对其价值取向提出更高要求。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其成为合格医疗卫生人员的前提,这影响到今后医疗卫生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目标能否实现。

二、当前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分析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部分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但诸多原因的混合交叉也使部分医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

1.价值目标趋于功利化,迷失医学真正目的。任何价值取向都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当前,面对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和不断涌现的各种诱惑,不少医科大学生在权衡和抉择时,价值目标趋于功利化,医学的真正目的在医科大学生那里逐渐迷失。医学真正目的在于除了防病治病、解除患者的痛苦外,更重要的是致力于人类健康,为健康提供指导与服务。也就是说,医学不仅要为患者服务,还要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健康服务。[2]当前医科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的真正目的,以至在学习上、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上都出现功利化趋向。在学习上,医科大学生对内容选择和投入时间的考虑时,不是考虑它们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如何,而是变得急功近利,首先考虑这些内容是否属于专业知识范围以及对将来就业的作用。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上,也是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考虑如果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是否处于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反映出医科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变革时,偏重于考虑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而缺乏全局性的眼光与胸怀,这是我们应注意教育引导的方面。

2.医学技术至上,自身技术能力下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代以来,医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促进了诊疗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于现已取得的成就。因为,医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已经导致医学全面技术化。这种医学技术至上主义在医科大学生当中非常流行,严重侵袭了医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势必导致医科大学生学习的工具化和畸形化,在医学实践活动中过分依靠医学技术,忽略了自身听诊、叩诊的能力培养。在部分医科大学生身上出现了情感淡漠、自身技术能力下滑等不乐观现象,最终可能会出现诊疗手段和处方用药上的一系列异化。此外,医学技术的发展挑战着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难题,如试管婴儿的血缘认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所以说,一切不符合人的利益和诉求是不可用的。有专家指出,当前医学面临着三方面挑战:①如何防控慢性病、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构建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②厘清医学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医学的根本宗旨;③医学应该是人人可及的医学、是普通百姓能够享受的、公平的医学。[3]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医学技术是难以解决的,不只需要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撑,更是需要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科大学生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3.科研作风不够严谨,人文素质滑坡。当前,面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出台系列措施努力提升医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虽然,这有利于培养医科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有利于提高医科大学生的科研水平,但是,在医科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科研作风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对医科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科研量化指标及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医科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但是也存在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问题。部分医科大学生在难以完成科研量化指标时,时常会出现一稿多投、剽窃他人研究数据等违背学术道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直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过于量化、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标准,但是医科大学生自身浮躁的科研作风也不容忽视。高等医学院校应在培养医科大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治学态度上下功夫。此外,当前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滑坡也是不争事实。有学者指出,医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人文素质,总起来说是六个字,即善良、丰富、高贵。善良,就是对生命要有同情心。丰富,就是要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高贵,就是要有尊严、有信仰、有社会责任感。[4]反思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滑坡的表现有很多,如疏远病人、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等。引发人文素质滑坡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医学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治病不治人;另一个是市场化,把病人仅仅看作消费的主体。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对医科大学生进行以下教育,一是医务工作人员应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因为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二是医学是公益事业,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医疗应回归公益性。

三、教育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

通过对医科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的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出变化的特点及规律,可以教育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是一门直接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寄托了人们诸多美好愿望和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就是一门完善生命、发展生命并促进生命客观价值实现的科学,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及重视构成了其本质的规定性。[5]理想的医学应是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对现实生活具有向上、向善牵引作用。但是,当前在医学界围绕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临床医学只见病不见人等问题展开的争论足以说明医疗质量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于医学技术,重要的仍是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诊疗水平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所以,在当前医学模式转变、伦理道德标准提高以及病人维权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医科大学生需要厘清医学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医学的真正目的,认真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为病人提供合适的诊疗服务。同时医科大学生还要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应将公众健康和病人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从而实行人性化管理。

2.创新医德教育体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医学教育,医德为先。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和职业化的重要部分。[6]大量事实表明,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对于促进医务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教育要在解构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创新医德教育体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①充实以生命教育、关怀教育为重点的医德教育内容。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促使其从关注疾病升华到关注生命的高度,对生命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有深刻理解,对人的生命意义充满敬畏、尊重、崇敬的情感。对医科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就是促使其学会尊重、包容及关怀患者。通过关怀教育可以使医科大学生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有效消除医患之间的疏离、冷漠、失衡等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其医患交往沟通能力,创造良好的医患互动,化解医患困境。②创新医德教育实践形式。通过创新医德教育实践形式,如积极推动社会调查、社区医疗、送医下乡、基层临床实习等,唤起医科大学生对医学的思考,培育其真挚的以人为本情怀和奉献精神,不断增强医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关注物质精神需求,提高从医幸福感。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求,努力实现其价值理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同价值取向的产生、形成呈现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一种价值取向的产生和形成源自于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其实现也是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所以可以说,如何准确把握医科大学生的物质精神需求是确立正确、合理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但是,以往我们教育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是着重于社会需要,而没有关注其物质精神需求,使得教育引导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当前从医环境并不是很理想,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层出不穷,这使得部分医科大学生存在还未走向工作岗位就觉得缺乏幸福感。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幸福感会对医科大学生的医学实践活动产生导向和调节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医科大学生的幸福诉求,努力满足合理的物质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医科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共鸣,促进其医学伦理道德的自主建构。另外,教育引导还要投向生活、贴近生活,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医科大学生才能体验幸福、品尝幸福、收获幸福,从而为医学实践活动奠定丰富的生活底蕴。◆

【参考文献】

[1]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J].人民日报,2012-12-10(07).

[2]韩杰.医学目的认识误区三题浅析[J].医学与哲学,2012,(4):39,65.

[3]邹明明.关注医学发展走向推动医学健康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3,(1):96~97.

[4]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6.

[5]尹瑞法,陈士福,刘均民.和谐医德教育:基于时代价值的一种解读与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146~147,156.

[6]王媛.浅议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1):70~71.

猜你喜欢

医科教育引导医德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