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建构研究*

2015-04-15金雅庆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设计

金雅庆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长春 130118)

0 引言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实践育人教育创新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设计学类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但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授课形式多以传统教师课堂授课为主,以强调设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脱节,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素质教育与团队协作精神,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导致近两年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笔者认为,应在内容上进行改革探索.

1 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1 专业课程内容应以实际设计项目为选题,将实践教学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

现阶段全国各大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制订与修改过程中,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设计类专业的价值体现和最终成果是设计方案被采纳并有效地实施,而实践教学是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

在具有设计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大学一二年级就应开设与设计类专业相关的专业认识实习、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基础,使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设计类专业的专业方向内容、相关知识及技术有所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大三、大四阶段开始进入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空间形态意识和创意思维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应改变原有虚拟式作业训练,以真实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任务为选题,也可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选题,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

在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实习实践前,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布置不同的实习实践任务;也可以划分成几个团队完成实习实践任务;以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主,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任务,深入工程项目现场,在实践当中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设计,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2 加强过程化教学模式培养,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

针对传统封闭、静态的教学模式,提出“过程式”的教学改革思路,即通过实际案例课题,加强讨论式互动教学,模型制作体验性教学,展示与观摩教学和媒体形象化直观教学,加强系统性图示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能力,营造有利于培养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探索专业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新途径,使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过程和目标更好地统一.

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专业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1],扩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赛促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既要在专业教育中进行,也要在实践教育环节中渗透,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优秀设计团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针对设计学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把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也要根据设计教育的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探讨素质教育.设计类各个专业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都有不同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社会需求及企业发展现状作深入调查和体验,引导他们分析典型性设计案例,进行互动式体验性教学,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和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方式,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自身安全.

2 强化设计学类专业特色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运营模式

2.1 凝练专业特色,建立品牌专业

在新时期的设计学类专业教育中,各高校具有的自身专业特色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特别是设计类专业如今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如何形成自身专业特色,如何在竞争中生存,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外,不同学校设计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培养特色,这也是解决就业难的一个办法.如艺术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应以原有院校办学特点为依托,结合设计类专业开设历史及专业背景,应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能力,以概念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等专业技能;建筑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应依托建筑类专业特点,强调工程技术背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综合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应结合学校大的专业背景,培养探究型的设计类专业综合性人才,注重研究学科前瞻性的发展方向和设计趋势,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不同类型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培养各具特色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具有区别其他艺术院校开办该专业的特点,以此形成独特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伴随社会发展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应重新审视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教学内容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造和拓展,逐步把本科专业的发展重点从外延的发展向内涵的发展转移,依托学科优势,集中资源,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充分结合;完善专业建设,建设品牌专业,制定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重视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运营模式

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保证,应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并支持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或培训[1],了解国内外设计类专业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及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丰富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2].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也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辅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与专业实践,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应该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营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各实践环节都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设计师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师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 结语

设计类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培养设计类专业人才无论在课程内容、思维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提高设计类专业整体办学水平就要扬长避短,凝练特色.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既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R].〔2014〕153号.

[2]杜沛然,缪娟娟,宋 华,李 洁.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新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125-126.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设计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