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论社团为平台 促进大学生哲学素养提高

2015-04-15于秀丽金维明张凤文栾声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团哲学素质

于秀丽,金维明,张凤文,栾声越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核心层面和集中体现,因其具有概括性、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和指导性,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素养内在地包涵了哲学知识、哲学反思能力和哲学精神品格等,单纯依靠哲学理论课程无法实现大学生哲学素养的提高。对哲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反复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升华,哲学精神品格的形成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理论,养成哲学反思的习惯,还需要适宜的人文环境,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供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所需要的条件。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还应该对其他政治、经济、哲学等重大社会和人生课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反思,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理论层次的同时,成为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一、哲学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层面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性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质素、道行品质、人文素质等,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三个方面。哲学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哲学知识、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哲学精神品格的综合表现。哲学素养决定人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影响人的专业思维,特别是哲学反思精神决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没有反思精神的人,是不会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离不开学习哲学,所以哲学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层面。

大学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整的人,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创新需要理性反思能力,因而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虽然各国、各时代对大学的宗旨和任务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大学首先要追求思想自由和理性至善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一致。我国高校始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哲学教育,规定高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政治理论课程,其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理论为主要内容,并且作为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必考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冯友兰先生说:“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即一定职业的人。”[2]我国大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哲学知识,专业知识培养职业,哲学培养人,体现了大学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宗旨,也即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证明,我国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哲学知识教育,哲学素养并没有相应提高,仅仅掌握了哲学概念,却并没有形成哲学智慧,突出表现在人文精神匮乏和创新能力不足上。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哲学理论教育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常识,当作绝对真理,当作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客观规律的学说,用不断强化的科学性思维和常识性思维取代或淹没了反思的哲学思维。哲学被当作科学或关于科学的科学,便失去了哲学特有的反思性、超验性、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的哲学教育,仅能增加哲学常识,并不能起到提高哲学素养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在转变哲学教学观念,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平台,领会哲学理论,训练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哲学情怀。

二、理论社团是大学生提高哲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群体的共同志趣、某种需要或认同而自发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并按照团体章程开展活动的团体。我国最早的学生社团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至今学生社团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大体上可以归为六类:理论类,专业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服务类。我国最早的理论社团是1920年3月由李大钊指导在北京大学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有组织、有计划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社团。五四时期,在各大学相继成立类似的理论社团,即“红色社团”,是今天学生理论社团的前身。建国后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在上世纪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一是五六十年代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内容的热潮;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研究西方哲学,特别是萨特、尼采、叔本华和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为内容的热潮;三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以研究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内容的热潮。目前,学生理论社团在学生社团中所中的比例在百分之十左右,活跃程度较低。

学生社团的自觉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者的重视,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研究。高校理论社团以共同志趣为基础自发形成,功利性弱,自觉性强,成员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广泛性,甚至可以跨校形成理论社团,便于社团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汲取他人身上的间接经验和专业见解,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哲学理论的理解。由于社团活动的开放性,特别是社团的实践类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在社团组织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社团内部的理论研讨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和批判精神。因此,学生理论社团是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重要平台。我国高校理论工作者充分肯定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认为学生理论社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的需求,学生理论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品格,这正说明了学生理论社团可以成为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对理论社团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大学生哲学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理论社团是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大学生理论社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作用的发挥。如存在着管理松散,社团成员不固定,是否参加社团活动缺少统一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社团宗旨和任务都不明确,往往是名存实不存;社团活动没有规律性,活动内容少,活动形式单一,除了读书报告、听讲座,或者偶尔有辩论活动外,很少有其他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也不够丰富。特别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式、常识化理解,并且长期以来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上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标签,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哲学思想就只有简单地区分进步与落后,唯物或唯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加以批判,或者用已知的自然科学加以验证,完全泯灭了哲学的超验性、超载性的反思精神,使哲学失去了哲学的魅力所在,仅仅成为一门考试学科,并且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而缺少吸引力。社团缺少有良好哲学素养的老师指导,目前学生理论社团通常是由团委老师指导管理,多数是从政治或行政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引导。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需要苏格拉底助产式的教育,通过辩论帮助学生产生认识,或者认识到自己尚缺少认识,需要学习。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哲学素养亟待提高,而大学生自身缺少提高哲学素养的自觉性。受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功利心重,追求文凭而不是追求真理,浮躁自负,难以沉下心来思考,学习追求速成、便捷,缺少反思的精神,甚至懒于思考,对任何问题找书上的标准答案或者直接问百度。大学对大学生而言,意味着不再是自由的思想和理性,而仅仅是考研的前站、就业培训机构和最佳的娱乐消费场所。玩手机、打网络游戏、看肥皂剧、看选秀类综艺节目不仅是业余时间在做,甚至课堂上也屡见不鲜,偶尔有看文艺小说的同学都让老师觉得欣慰。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并不难,但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恩格斯说,理性思维能力“必须加以锻炼和发展,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理论社团的引导和规范,发挥其开放性自我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哲学素养的提高。

因此,要充分发挥以学生理论社团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的作用,首先,要规范理论社团的管理,一是明确社团内部分工,制定社团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成员管理;二是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特别是安排有较高哲学素养的老师对理论社团成员的学习和研究加以指导;三要关注社团活动,尤其是校外活动,避免境外宗教势力以哲学或普世价值的名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其次,要创造有力于培养学生哲学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文化品味的课外活动,形成一种价值导向,让学生以提高哲学素养为自豪,引导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理论学习,逐渐形成理性思辨能力。再次,丰富理论社团的活动形式,提高理论社团的活动水平,如开办哲学沙龙。一是要以沙龙的新鲜形式吸引学生参加;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当然要在哲学沙龙中有出色的表现,不但需要有较好的哲学理论基础,还要有智慧的头脑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张云鹏在《哲学素养何以可能》一文中说:“把提高哲学素养的任务完全交给大学,并不符合大学的任务和宗旨。”[3]事实上,一个人的哲学素养提高的任务,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完成的,要在大学里学习哲学知识,形成理性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当然,哲学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的哲学教学,还要有学生的自觉学习和成长,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哲学素养的提高,也不仅限于在大学期间,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是使人增长智慧,促进心智成长的。哲学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探索评价真、善、美的标准”[4]。保持开心的心胸和好奇的心态,不断进行理性反思,才会有不断的创新和思想升华,而哲学素养的提高是渐进的过程,没有终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6.

[3]张云鹏.哲学素养何以可能[J].学术界,2006,(2).

[4]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猜你喜欢

社团哲学素质
缤纷社团
菱的哲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文学社团简介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