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释语中的复音词与《辞源》释义补正*

2015-04-15唐丽珍

关键词:辞源说文解字书证

唐丽珍

(1.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说文解字》释语中的复音词与《辞源》释义补正*

唐丽珍1,2

(1.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在《说文解字》的训释语中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复音词,其中一些是当时新近产生的新词新义。现代大型辞书——《辞源》以古代词语为收录对象,释义和书证重在溯源及流,但个别词语存在“无源”缺憾。据《说文解字》释语中的复音词可对此进行补正。

《说文解字》;《辞源》;复音词;释语;补正

近年来词汇研究的对象与领域在不断扩展,所利用的语言材料也日益丰富。就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凡小说、诗歌、佛经、笔记等文体中直接用口语创作的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已有可观的成果面世,而注释语料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语言敏感地反映着古今的变化、雅俗的分别及地域的差异,后人要阅读前代典籍,首先就要排除语言文字的障碍,利用注释来正确理解文献。因此,对语言文字意义的注解是注释的首要任务,更是我国古代注释的重要内容。然而,注释的作用不止于此,若将古代注释作为语言研究的材料,同样大有裨益。因为很大程度上注释本身反映了注释家所处时代的语言状况,注释家在注释古书时往往自觉选择能为同时代人了解的语言,通常是用当时流行的语词,这是语言习惯的自然流露,也是注释文体的特殊要求。王云路先生说过:“汉魏六朝人的注释往往是十分珍贵的口语资料,富含大量生动的俚俗语言。因为作注与著书不同,为了让人明白,注释通常是用当时流行的语词,浅显而易懂。”[1]71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典,作者为了把一些难懂的字(词)解释清楚,往往采用当时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训释语无不打上了东汉时代的烙印,训释语的断代真实性毋庸置疑。东汉是汉语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词汇复音化趋势日渐凸显。因此,在《说文》的训释语中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复音词*研究古汉语词汇的学者,一般都将意义标准作为判断复音词的首要标准。本文中所涉复音词,除了连绵词、叠音词外,合成复音词的判定也主要以意义为标准,同时参考语法性质、出现频率、后代沿用情况等因素帮助判断。,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新近产生的新词新义,这些新词新义为后代辞书编纂在立目、释义和书证等关键环节皆提供了依据和参证。

《辞源》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部规模较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修订本《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2]1。因此,不同于其它大型辞书,《辞源》的收录对象是古代词语,释义重在溯源及流,而引用古籍中出现较早的书证(尽可能提取辞目的始见例)也是其特有的内在要求,书证要能体现词语的时代、词义的形成发展情况。但笔者亦发现,《辞源》在个别语词的书证处理和释义方面仍有商榷之处,而《说文》训释语中所出现的新词新义可对此起到补正作用。兹举数例,以就教方家。

一、补书证晚出

但是,《说文》训释语中已出现的复音词,《辞源》的首引书证有比《说文》晚出的情况。据《说文》可对《辞源》书证晚出进行补正。

1.芦菔、茱萸

(1)《说文·艸部》:“芦,芦菔也。一曰荠根。从艸卢声。”[3]16

(2)《说文·艸部》:“菔,芦菔。似芜菁,实如小尗者。从艸服声。”[3]16

按:《说文》对双音节连绵词一般不硬性拆分解释,假如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为AB,那么,许慎往往以“A,AB也;B,AB也”的格式来解释。“芦菔”即今之萝卜。《方言》卷三:“蘴、荛,芜菁也。……关之东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郊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其紫花者谓之芦菔。”[4]25-26可见,在汉时“芦菔”这个双音词极常见。《尔雅·释草》:“葖,芦萉。”郭璞注:“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花,大根,俗呼雹葖。”[5]2626“芦萉”即“芦菔”,语之转耳。正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言:“今又谓之萝卜、莱菔,皆语之转。”[6]483又,(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枸缘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极芬香,肉甚厚,白如芦菔。”[7]10这些语例都比《辞源》的首引例《后汉书》十一《刘盆子传》“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2]2986要早得多。

与“芦菔”类似的词还如“茱萸”。

(3)《说文·艸部》:“萸,茱萸也。从艸臾声。”[3]21

(4)《说文·艸部》:“茱,茱萸,茮属。从艸朱声。”[3]21

(6)《说文·木部》:“榝,似茱萸。出淮南。从木殺声。”[3]117

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茱萸亦叠韵连语,后人加艸耳。”[6]445茱萸也是个连绵词。它属椒类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因其味香烈,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药用价值甚高,汉代人早就认识到其药用价值。“茱萸”此词除了在《说文》中多见外,汉代的语例还有:(汉)史游《急就篇》卷二:“芸蒜荠芥茱萸香。”(唐)颜师古注:“茱萸,似榝而大,食者贵其馨烈,故云茱萸香也。”[8]137《楚辞·离骚》:“榝又欲充夫佩帏。”(汉)王逸注:“榝,茱萸也。”[9]42《礼记·内则》:“三牲用藙。”(汉)郑玄注:“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稽献焉。《尔雅》谓之榝。”[10]1466较早的语例还如:(魏)曹植《曹子建集》卷六《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古代汉人风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以祛邪避灾。《辞源》首引例即转引《太平御览》三二(晋)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2]2895来叙述这一习俗。但《辞源》未探“茱萸”一词出现之“源”,而仅释其“流”了。

2.媕娿

(7)《说文·女部》:“娿,媕娿也。从女阿声。”[3]263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媕娿,双声字。……《广韵》曰:‘媕娿,不决。’媕音庵。”[11]623媕,影母侵部;娿,影母歌部。媕娿,双声连绵词,形容犹豫不决、毫无主见的样子。虽然我们在检索中发现,此词在唐宋以后多见,但许慎对“媕娿”也没有拆分解释,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说明此词在汉代已出现。而《辞源》首引(唐)韩愈《昌黎集》五《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2]836此例过晚。

3.节节、足足

(8)《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3]106

按:节节、足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雀音如是。”[11]217这两个叠音词当是用来拟声。《辞源》两词皆收,【节节】首引《宋书·符瑞志》:“凤凰者,仁鸟也……其鸣,雄曰‘节节’,雌曰‘足足’。”[2]2576【足足】首引(汉)王充《论衡·讲瑞》:“《瑞命》与《诗》,俱言凤皇之鸣,《瑞命》之言即足足,《诗》云雍雍喈喈,此声异也。”[2]3264所引第二例同【节节】书证。可见,“节节”的书证过晚,《说文》的释语中已有,和“足足”一样,作为拟声词在汉代就已出现。

4.冄冄、乙乙

(9)《说文·冄部》:“冄,毛冄冄也。象形。凡冄之属皆从冄。”[3]196

按:古汉语叠音词除拟声外,一般用来描绘事物的情状。冄,今作冉。冉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柔弱下垂之皃。”[11]454《辞源》收【冉冉】,第二个义项即“柔弱下垂的样子”。其书证首引曹植《曹子建集》六《美女篇》:“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2]350此例稍晚。除《说文》释语外,较早的书证还有:(三国魏)繁钦《柳赋》:“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

与“冉冉”类似的叠音词还如“乙乙”。

(10)《说文·乙部》:“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3]308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冤之言鬰,曲之言诎也。乙乙,难出之皃。”[11]740此言春天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阴气还强,草木长出十分困难。《辞源》收【乙乙】,其第一个义项为:难出的样子。书证首引《文选》(晋)陆士衡(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2]110此例也嫌晚。

5.颦蹙

(11)《说文·濒部》:“颦,涉水颦蹙。从频卑声。”[3]239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颦眉蹙额也。许必言涉水者,为其字之从濒也。”[11]567许慎释语给出了具体的语境,“颦蹙”用来形容涉水时皱眉蹙额、不乐之情状,其义比“颦”、“蹙”单用时抽象,可视为复音词。《玉篇·频部》采用“以双释单”的方式训释道:“颦,颦蹙,忧愁不乐之状也。”[12]93除注释语料外,此词较早的著书用例,如(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十七辑魏人程晓《嘲热客》诗:“主人闻客来,颦蹙柰此何”。《辞源》首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齐吏部侍郎房文烈……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颦蹙,卒无一言。”[2]3713此例比上文所列都晚出。

6.书卷

按:许慎在《说文》中除了解说字的本义和字形结构外,对于难字也进行了注音。上述两例中都采用了“读若”法譬况注音。一般情况下,用来注音的都是单字,但也有用复音词中某一语素来注音的。通过两例的比较,可知“书卷”当是汉代极为通行的一个复音词。因为,为了使读者明白易懂,用来注音的材料肯定是当时习见的。

纸张盛行以前的书册制度,就是把竹简或者布帛卷起来,这就成一本书了。纸张盛行后,虽然图书的装订方法发生了改变,但是书卷的称呼一直保留了下来。在汉代,纸本书还未通行,图书的装订以简策和卷轴为主,“书卷”一词正是反映了这一现象。《辞源》首引《南史·臧焘传》附臧严:“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手。”[2]1597引例过晚。比《南史》例较早的用例还如(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三《拟咏怀》二十七首:“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7.候鸟

(14)《说文·隹部》:“雇,九雇。农桑候鸟,扈民不淫者也。从隹户声。春雇,鳻盾;夏雇,窃玄;秋雇,窃蓝;冬雇,窃黄;棘雇,窃丹;行雇,唶唶;宵雇,啧啧;桑雇,窃脂;老雇,鷃也。”[3]76

(15)《说文·乚部》:“孔,通也。从乚从子。乚,请子之候鸟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3]246

(16)《说文·乚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乚。乚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故乳从乚。请子必以乚至之日者,乚,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昊司分之官也。”[3]246

按:“候鸟”一词《说文》中多见,在第十四条中许慎列举了九种候鸟,又在第十六条中对玄鸟——燕子“春分来,秋分去”这种随着气候变化而转移栖息地的候鸟特性作了介绍。《辞源》首引(晋)陆云《陆士龙文集》三《赠郑曼季往返八首》诗之三《谷风》:“潜介渊跃,候鸟云翔。”[2]254此例稍晚。

8.连枷

(17)《说文·木部》:“柫,击禾连枷也。从木弗声。”[3]122

按:《方言》卷五:“佥,宋魏之间谓之摄朵,或谓之度;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或谓之桲。”郭璞注:“今连枷,所以打谷者。”[4]49又,《释名·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13]104可见,“连枷”是用来拍打谷物使脱粒的一种农具,在一根长柄的一端加木杖构成。在汉代已常见,今农村仍可见到。《辞源》首引(宋)范成大《石湖集》二七《秋日田园杂兴》之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2]3336此例过晚。

二、补义项缺漏

《说文》训释语中的复音词,有的是当时出现的新词,而《辞源》在列举书证时,未充分关注这些语料;也有的在《说文》训释语中所使用的意义,而《辞源》对此或漏收,或释义不切。

1.溟溟——形容小雨濛濛的样子

(18)《说文·水部》:“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3]233

按:《玉篇·水部》:“溟,溟濛小雨。”[12]425《说文》中“溟溟”叠音,当是用来形容小雨濛濛的样子。在后代的文献中此义用得非常广。如(唐)张泌《春江雨》诗:“雨溟溟,风零零,老松瘦竹临烟汀。”(宋)赵鼎《忠正德文集》卷六《病愈》:“支离瘦骨怯寒侵,雾雨溟溟山更深。”(明)刘嵩《槎翁诗集》卷七《入西山》:“江雨溟溟落远帆,驱车西上入烟巉。”(明)王偁《虚舟集》卷五《雨中过洞庭》:“昨夜南风起洞庭,晓来湖上雨溟溟。”(清)周亮工《张瑶星寄札并得友苍开士近诗》:“莫话当年尘土梦,松风阁下雨溟溟。”而《辞源》仅收录“潮润貌”一义,所引书证为:《全唐诗》三一〇于鹄《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渐近神仙居,桂花湿溟溟”[2]2027。据《说文》,此义似引申义,而《辞源》失收“小雨濛濛”义,不妥。

2.泷泷——形容细雨蒙泷的样子

(19)《说文·水部》:“泷,雨泷泷皃。从水龙声。”[3]234

按:从《说文》释语体例来看,既言“皃”,“泷泷”当是个叠音状态形容词,非拟声词,形容细雨蒙泷的样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犹言蒙泷也。”[14]624后代的文献用例有:(元)沈梦麟《花溪集》卷二《祖庭索喜雨长句》:“泷泷雨脚急如注,斯须平地成沮洳。”(清)曹寅《雨夕送令彰还广陵》诗:“何缘共贫病,愁坐雨泷泷。”《辞源》只收有“水声”一义,并引苏轼《分类东坡诗》一《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疎星明煜煜。”[2]2075“细雨蒙泷”义既有训诂材料,又有文献用例,不该失收。

3.长短——犹言测量

(20)《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3]110

按:大部分联合式的双音词是由同词性的单音词连用构成的,但也有少数双音词的词性同联合的单音词不一致。一般来说,词义的变化和词性的转变是同步的,词性变了,就可以看作复音词,而不是词组。单音词“长”、“短”是形容词,现在“长短”用在辅助性代词“所”的后面,当为动词。此处“长短”,犹言测量。《辞源》仅收其“是非、得失”的名词义。

4.磊立享——重迭、堆聚,后用来形容事物繁杂、无条理或处事艰辛

按:《辞源》收有“磊立享”,解说如下:“犹言累坠、累赘。《说文》‘立享’:‘磊立享,重聚也。’近人章炳麟《新方言》二:‘今谓物之重,事之艰,皆曰磊立享,或为累坠。’”[2]2462《辞源》释语“累坠、累赘”,今常指多余、负担。其虽引用了《说文》,但此词《说文》义为“重迭、堆聚”。 因此词为连绵词,故又写作“礧坠”,《说文》仍释为“重聚也”;还可写作“垒嶵”,形容山峦参差重叠的样子,如(汉)张衡《西京赋》:“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上林岑以垒嶵,下崭岩以嵓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迭韵字。今俗语犹有之。”[11]50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苏俗尚有此语,其音如磊堆。”[6]254可见,此词后来在吴语中常说。(清)《吴县志·风俗二》:“事烦无条理曰磊立享。”章太炎《新方言》的解说也当是其引申义。今浙江义乌表示事物繁杂、无条理,或处事艰辛,境遇不佳,常用“磊立享”。 可见《辞源》释语未能对其本义作必要解说,而“累坠、累赘”用来解说其引申义,也不甚确切。虽有《说文》和《新方言》的训诂材料,可“累坠、累赘”的释语反而掩盖了此词的意义发展脉络。

[1]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70-76.

[2]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修订本重排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扬雄.方言[K].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邢昺.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朱骏声.续修四库全书:第220-221册·说文通训定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嵇含.南方草木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8]史游.急就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王逸.楚辞章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10]孔颖达.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周继红)

The Disyllabic Words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ShuowenJieziand the Paraphrasing Supplements and Corrections ofChineseEtymologyDictionary

TANG Lizhen1,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disyllabic words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ShuowenJiezi, among which some were the new words or words with new meanings at the time. ThoughChineseEtymologyDictionary—— a large-scaled modern dictionary with ancient words and phrases as objects to be include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tracing of the sources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ned and their evolutions in its interpretations and documentary evidences, it is regrettable that some of the linguistic units have no source to be traced. However, the disyllabic words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ShuowenJiezicould be used to supplement and correct such regrets.

ShuowenJiezi;ChineseEtymologyDictionary; disyllabic words; interpretations; supplement and correction

2015-01-04

2010年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说文解字》注释语言词汇研究”(XKY201018)

唐丽珍,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研究。

H161

A

1672-0695(2015)02-0070-05

猜你喜欢

辞源说文解字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辞源》修订工作散记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