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钱的温度

2015-04-14李松蔚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群发一毛钱通讯录

李松蔚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科普作者

今年过年,亿万网民抢红包抢得不亦乐乎。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

过年和结婚发红包,丧礼送奠仪。这些习俗告诉我们,人情之中,往往需要金钱的参与。

人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这是千万年演化来的特点。我小时候,家住平房,晚上老停电。一停电,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开门走出去,和邻居彼此确认:“又停电了?”置身在人群之中,就会感到一种安全。人性天然喜欢扎堆,喜欢分享,重大的事件需要群体聚集的仪式。在古代是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现在是上饭店订几十桌。形式在变,本质不会变。

对于这种人际间的聚合,金钱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不但没有难闻的“铜臭味儿”,反而更能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关怀感。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掏钱自然有分量得多。作为一种真金白银的,“有分量”的社交行为,它对于人际联结的质量给予了严肃的认证:看,你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仿佛歃血为盟。收红包的人开心就不用说了,发红包的人其实也很开心。这一行为让双方同时确认:“你我之间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网络时代,我们离“不孤独”的感受已经越来越远了。

这并不是说我们缺乏人际关系。恰恰相反,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人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像今天一样丰富:跨越地域,跨越圈子,跨越国家和种族。我们手机通讯录里的人名,动辄数以百计。然而数量的扩充,总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质量的下降,才越发追求数量上的提升。反正大部分的关系,也不过是朋友圈上的点赞,过节时的群发,手指动一动而已,不需要费心打理。也正因如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你群发,我点赞,虽然都不一定相识,但彼此都不必浪费生命,又都能收获人脉的幻觉。两相便利,却也两相空虚。通讯录上的名单越来越长,彼此诉衷肠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在群里聊过天的都知道,体验与线下聚会完全不同。拿过年来说,大家在网上也拜年,发祝福,发表情——都是复制粘贴来的。热闹是热闹了,但没法取代走出家门,亲戚邻里间相互拜年的感觉。网上的热闹,像是浮光掠影的一层表皮,热闹完了什么也没有。人们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呼吸相闻。不然,新年夜里,何至于会有那么多人去外滩?

人际关系如果只靠网络上的符号维持,就像喝海水止渴。无论看多少分享,点多少赞,跟多少人在群里插科打诨,人们心里还是会缺一块。这一块,就是人情。

我很佩服发明网络红包的人,他们巧妙地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在网上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传递体温,传递眼神,传递口头以外的关心,我们能传递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但现在,我们让数据带了一点体温。这种有温度的数据,就是钱。

相隔千里的网络关系,也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

所以网络红包一经推出,就取得了爆炸性的成功。据说,不少人因为摇红包太过于投入,甚至摔坏了手机。红包已经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社交行为,不可以再用成本收益衡量。人们乐于抢红包,也乐于发红包。从数额来说,它不如现实中的红包那么“有分量”,多少还带有游戏和娱乐的性质。但这种娱乐,是带有现实性的,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对方的祝福并不是复制一条短信那么轻巧,这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网络的温度。为什么地上的一毛钱不捡,网上的一毛钱却要抢?我们得到的并不只是一毛钱,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

我们在拼手气中联结,在接龙中联结,在比手快中联结,在猜数字中联结……

一毛钱或是一块钱又怎么样?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真实的,我与他的关系就是真实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新春游园会,奖品不值钱,却总能收获比钱更多的快乐。新时代的人类发明出这种新的联结方式,是聪明的创举。素昧平生的人,可以藉由网络相识、相交,甚至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情况下,通过一点点金钱的交流,感受到彼此的善意。

但我对于这种金钱的温度、网络的人情,仍旧有一点担心:会不会因此有一天,人们真会淡忘面对面的快乐?过年时各自埋头对着屏幕,只在红包交换中感到温暖,却无视现实中的彼此隔断?那样的节庆,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遗憾呢?最理想的过年状态,还是可以多多走亲访友,收发现实的红包,对于远方的朋友,再用金钱传递祝福的温度吧。

猜你喜欢

群发一毛钱通讯录
地上掉了一毛钱
警惕“来自手机通讯录的好友”
通讯录
借助微信自身功能实现消息群发
通讯录信息显示方法及装置
一毛钱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群发一条信息,就能识别微信拉黑你的人?
脑筋急转弯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