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绍翁生平考

2015-04-14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家世籍贯



叶绍翁生平考

邹贺1,2,李英花3

(1.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3.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考证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未知生平信息,辨析既有结论,认为:叶绍翁大约出生于淳熙十二年(1185)到绍熙元年(1190)之间,淳祐元年(1241)以后还在世,且年在60以上;李颖士是他的曾祖或高祖,可能是李颖士的二子李耆老出继叶氏;叶绍翁的籍贯应为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处州龙泉之说为非;他可能是通过太学上舍试出仕,参加过制举考试,极可能担任过史官,致仕后,隐居西湖;他与各学派人士都有交游,然而他自己却不是南宋道学学派中人,算作“学侣”更合适。

[关键词]叶绍翁;年寿;家世;籍贯;仕宦;学缘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先生,撰有史料笔记《四朝闻见录》以及诗集《靖逸小稿》一卷。[1]卷10:9;[2]卷260:1;[3]卷29:710叶绍翁最为人所知的是其江湖派诗人的身份,一首《游园不值》“是古今传诵的诗”[4]433。不过,具体到叶绍翁的生平行迹,由于史籍阙载,导致今人对其年寿、家世、籍贯、仕宦、学缘等信息的认识或暂付阙如,或置之存疑,或本诸《四库提要》既不够全面,也不甚准确①至今尚无关于叶绍翁生平的专门研究,今人对叶绍翁生平信息的认识,散见于各书,如钱鍾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33页;傅璇琮等《全宋诗》卷2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34页;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2、403页。。

一、叶绍翁年寿

叶绍翁在庆元年间(1195—1200),正值幼年,

庆元间,予为儿时,父兄常携入乡校。[5]198

案:男童一般是指16岁以下,加之宋代10岁入小学,而叶绍翁此时还需要父兄“携入乡校”,就意味着他还未入学,那么他此时的实际年龄,应该是在10岁以下。兼且这一条目是叶绍翁回忆儿时的经历,若当时年纪太小,就不会留下记忆,所以,当是在五六岁以后。由此上溯10年,就是淳熙十二年(1185)到绍熙元年(1190)之间,叶绍翁在此区间内出生,当比较可能。

又据《四朝闻见录》戊集“遗事”条记载:

开禧初降诏兴师……予侍叔父贡士泳自浦城行至都之玉津园前。[5]162-163

案:宋宁宗于开禧二年(1206)下诏北伐,开禧二年距离庆元初年,大约有10年时间了。如果认为叶绍翁将近弱冠之年,故能离家远行,则与前文的推算,十分吻合。

叶绍翁成年后,出仕为官,久居临安。他在《赠陈宗之》诗中自陈:

十载京尘染布衣,西湖烟雨与心违。[1]卷10:7

由此可知,他在临安居留10年以上是肯定。从《四朝闻见录》丙集“真文忠公谥议”条还可以推断出,叶绍翁的仕宦生涯持续到嘉熙三年(1239)前。

嘉熙三年(1239),李宗勉拜相后,[6]卷13:1569,1573召程公许入朝。[7]卷415:12455叶绍翁将自己所写的真德秀谥号之事,呈示给当事人程公许:

公惠绍翁以尺牍曰:“……靖逸抱才,蓄学含章,退处著书,以待来世,当于古人中求之。”……绍翁适感奇疾,不及从公求副墨,公已去守袁州。[5]95-96

这里的“退处著书”即表示此时叶绍翁是在野的身份。在这件事后,淳祐元年(1241),程公许离京外放:

淳祐元年,迁祕书少监,轮对,言蜀事十条。兼直学士院,拜太常少卿,力请外,为右正言濮斗南之所论罢。寻以直宝谟阁知袁州。[7]卷415:12456

综上,可以确定在淳祐元年以后,叶绍翁还在世,且已经归隐。这样,从开禧初年,叶绍翁成年算起,到此时,统共经过了30余年时光,其中,叶绍翁有10年以上时间身在临安。

叶绍翁退隐赋闲的时日亦不短,在他的《寓居》诗中有“十年林下隐”之句[1]卷10:9,可知其隐居时间又在10年以上。

遗憾的是,今日所见叶绍翁诗作,均未标注时间,故而难断叶绍翁寿终何时。

案:南宋宁宗、理宗朝,在临安睦亲坊经营书肆的诗人陈起,将当时62位诗人的作品结集为《江湖小集》出版,影响颇著。[8]卷187:2622在《江湖小集》中,收录有叶绍翁撰写的《谒半山祠》一诗: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佛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塑像难陪夫子辟,古祠谁访觉王宫。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1]卷10:9

按字面意思,在距离北宋熙丰变法200年后,叶绍翁依然在世。案:熙丰变法一般是从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开始算起,那么过200年,就到了南宋末年咸淳五年(1269),此时距离元朝灭宋,还有10年。

当然,作为诗歌遣词步韵之语,这里的“二百年”并不能当成确指。那么,叶绍翁此处是指“多过二百年”还是“不到二百年”?

于情来看,应该是不到200年,像《四库提要》指出,陈起的《江湖小集》编成于宋理宗宝庆(1225—1227)初年;于理来看,也存在多过200年的可能,因为《四库提要》随后又指出,陈起原本《江湖小集》有散佚,今本《江湖小集》已是后人补缀而成。也就是说,叶绍翁这首诗,是作于宝庆初年之前还是之后,已经无从判断。

从人的寿命角度分析,到咸淳五年或以后,叶绍翁可能是79到84岁或更长,在这个年龄,还能登山访古、写诗吟句,实在是匪夷所思。尤其是在他50岁左右时,曾经得过“奇疾”。[5]96因此,“不到二百年”,即咸淳五年以前,前推一二十年,都比较符合。换言之,叶绍翁必然年过60。

又元朝末年,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一书中提到,元朝继统后,叶绍翁写下一首凭吊岳飞的《题鄂王墓》诗:

自我元统一函夏以来,名人佳士多有诗吊之,不下数十百篇,其最脍炙人口者,如叶靖逸先生绍翁云……[9]卷5:42

这意味着叶绍翁寿过百岁,果真如此否?不然,叶绍翁这一首诗,同样被收入南宋岳珂所编《金佗续编·百氏昭忠录》中①(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卷二八《百氏昭忠录》,诗题为《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新添)》,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16页。案:岳珂分别在绍定元年(1228)、端平元年(1234)二次编辑、刊刻《鄂国金佗续编》,从诗题中“新添”二字推测,应该是在端平元年补录,那就是说,叶绍翁这首诗,作于绍定元年到端平元年之间。。两相比较,岳珂收录此诗,时在宋理宗朝,显然是陶宗仪的叙述出了纰漏,也就是,不能据《辍耕录》之说,认为叶绍翁活到了元代。

至此略作小结:叶绍翁大约出生在淳熙十二年(1185)到绍熙元年(1190)之间,淳祐元年(1241)以后还在世,且寿在60以上。

二、叶绍翁家世

首先,叶绍翁的家族世系。

叶绍翁自述其先祖名李颖士,字茂实:

颖士,字茂实……绍翁谨按:《挥麈》

所载李某事迹皆当,盖绍翁本生祖也。①(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沈锡麟、冯惠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2页。案此条后半部分有阙文。

在《光绪续修浦城县志·李颖士传》中,进一步确认叶绍翁是李颖士之孙:

孙绍翁,字嗣宗。[10]卷22:395

对于这一说法,历来无人质疑,[11]161其实此说并不准确。今笔者通过发掘《李颖士妻丁氏墓铭》志文的内容,②出土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现存于浦城县富岭镇文化站,收录于郑嘉励、梁晓华《丽水宋元墓志集录》,第160、161页。勉力对叶绍翁家世,进行粗浅的研索。

《李颖士妻丁氏墓铭》提到,李颖士与妻子丁氏结缡19年,育有二子二女:“子男二人:曰国纪,问学有立;曰耆老。女二人,尚幼。”[11]160丁氏卒于绍兴四年(1134)二月,享年34岁。藉此,推知李颖士长子李国纪,可能生于政和六年(1116)以后,而次子李耆老,肯定生于政和七年(1117)以后。

从政和六年(1116)后,到叶绍翁出生的时间段淳熙十二年(1185)到绍熙元年(1190)间,大约相距70年,那么,以男性20到30岁结婚生子的一般规律计,则叶绍翁与李国纪、或李耆老之间,还有一代或两代人,也就是说,李国纪或李耆老,是叶绍翁的祖父或曾祖,而李颖士就是叶绍翁的曾祖或高祖。

又李颖士为政和五年进士,[10]卷20:326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李颖士的字为“茂实”,虽是转引《挥麈录》,但他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然而,由李颖士的僚友晏敦复撰文、晏敦临书写的《李颖士妻丁氏墓铭》却记为:“茂特名颖士。”[10]卷20:326;[11]160即李颖士字茂特。晏敦复与李颖士交情匪浅,“与予有世契,以予弟敦临同年进士也。”[11]160可知志文绝不会误,那就是叶绍翁之讹。

至于“茂实”的由来,其实是叶绍翁把李颖士之父李充的字“仲实”[10]卷20:325,与李颖士的字“茂特”混淆了。想来正是因为隔代疏远,才会记忆不清。

综上,笔者以为:李耆老在绍兴十年(1140)到二十年(1150)间,生下叶绍翁之父、叶泳等,再往后,到淳熙十二年(1185)后,叶绍翁出生,当具有非常之大的可能性。则李耆老是叶绍翁的祖父、李颖士是叶绍翁的曾祖。

其中,还有一种可能,李耆老在绍兴十年(1140)到二十年(1150)间生下一子,此子在绍兴三十年(1160)到乾道六年(1170)间,生下叶绍翁之父、叶泳等,则李耆老是叶绍翁的曾祖、李颖士是叶绍翁的高祖。不过,完全没有后一种情况中可能存在的叶绍翁祖父的信息,因此只能搁置待考。

其次,出继叶氏者是谁?

在前引《四朝闻见录》戊集“浦城乡校芝草之瑞”条中,叶绍翁提到了自己的“父兄”。[5]198

一般来说,过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后代中无有男丁,若已有兄长,就意味着不存在过继的需要。即,叶绍翁本人基本不可能是过继者。③还有一种可能:这里的“父兄”,是他原来的李氏父兄,叶绍翁是在此之后,出继叶氏。不过,此时他已有记忆,若是在此之后出继,就应该记得李颖士的表字,这与他记不得李颖士表字的实际情况矛盾。所以,这种可能性较小。

同理,在《四朝闻见录》戊集“遗事”条,叶绍翁提到“叔父贡士泳”。[5]162-163这表示,在叶绍翁之父一代,也最少有兄弟二人。以理推之,这意味着,叶绍翁、叶绍翁之父这二代人,都不太可能是出继叶氏者。④此处也有另一种可能:在叶绍翁之父过继之后,叶氏家主新添幼儿叶泳。但一般情况都是家主年纪渐长,或几娶之后也无男嗣,才会过继,故这种情况出现概率不高。

那么,过继到叶家的就应该是叶绍翁的祖父或曾祖,第一种可能是李国纪或李耆老,第二种可能是李国纪或李耆老的儿子。若是后者,则完全不可知了。

仅就目前已知资料推导:如前所述,在绍兴四年,李颖士次子李耆老的年纪小于17岁,实际上可能更小。原因有二:第一,志文中只说长子李国纪“问学有立”,意即李耆老还没有达到此程度;第二,“耆老”这个名字,既与长兄国纪不联字,又与宋人惯用的乳名相同,可见,李耆老此时应该还未取学名。所以,李耆老更可能是16岁以下,与两个女儿一样,都还未成年。

母亲丁氏已逝,儿女却还未成年,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李颖士将李耆老过继于他人,应该是很合理的选择。

案:叶氏亦为建安当地大族,与真德秀有过交往的叶湜、叶文炳等人,都是建安叶氏:

世为建望族。[12]卷44:702~705

叶文炳甚至就是浦城人。[12]卷46:740~742;[13]不过,叶湜、叶文炳的子孙世系记载清晰,与叶绍翁一系无关。目前无法确定李耆老出继谁家,存疑待考。

三、叶绍翁籍贯

叶绍翁的曾祖或高祖李颖士,祖籍光州固始,寄籍建宁府浦城县:

本生祖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徙居建之浦城,非福州也。[5]122

案:宋代福建路建宁府,也称建、建安。《宋史·地理志五·福建路》载:

本建州,建安郡。[7]卷89:2208

至于叶绍翁本人,在《两宋名贤小集》中,记为:

字嗣宗,建安人。[2]卷260:1

还有,南宋岳珂所编《金佗续编·百氏昭忠录》中,收有题为《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新添)》一诗,[14]卷28:1616也佐证了叶绍翁的籍贯是建宁府。

关键是,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一书中,也多次自称、或被人指证是建宁府浦城县人。

第一例是乙集“洛学”条,

闽士谓予曰:“子之乡蠹,只是卖了一座武夷山。我之乡蠹,却卖了三座山。”[5]48

此处第一个“乡蠹”指朱熹之子朱在,喻朱在为巴结谄媚权贵,而批评朱熹之事。只不过,叶绍翁与朱熹只能算州郡同乡,不是县邑同乡,因为朱熹、朱在的籍贯在建宁府建阳县,而非浦城县。

第二例是丙集“叶洪斥侂胄”条,叶绍翁记述叶洪是自己的“乡人”:

洪字子大,为绍翁乡人,且年少负才不羁。[5]106

而叶洪毫无疑问是福建路建宁府人。例证见于南宋程珌所写的跋文《书建安叶洪封事后》:

此书甲寅乙卯间,建安叶君洪所上……洪字子大,如有机会当言之史官。”[15]卷9:354

第三例是戊集“浦城乡校芝草之瑞”条,

庆元间,予为儿时,父兄常携入乡校。[5]198

由此可推知,叶绍翁本人的确就是出生在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①案:崔富章先生认为:“叶绍翁出生于建安之浦城”,此表述亦不准确。因为宋代只有建安县,乃是与浦城同级的建制,当作建宁之浦城。见氏著《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

第四例是戊集“遗事”条,记载的是在开禧初年,应该是青少年的叶绍翁,随叔父叶泳从浦城来到临安:

开禧初降诏兴师……。[5]162-163

总上数例所述,基本可以确定:叶绍翁的确出生于浦城,且至少一直生活到开禧初年。

不过,在《四库提要》中,却记其籍贯为:

自署龙泉人。[8]卷141:1865

此处龙泉的说法出现突兀,令人费解,不过影响颇大,如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中,也有类似说法:

今卷首自署龙泉人,盖由浦城迁龙泉耳。[16]卷21:744

此说为沈锡麟、冯惠民二先生所援引,在点校本《四朝闻见录·点校说明》中,重申了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也就是《四库提要》的说法。[5]1

不过,这个说法存在问题,笔者并不赞同。

首先,清雍正十一年《处州府志》中,见不到关于叶绍翁的记载[17];其次,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人物志》,竟然也收入真德秀,可见此书草率之甚;最后,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卷廿一所载叶绍翁小传,文意与《四库提要》所述大同小异,很可能是改编而来。所以,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所述并不能引以为据。

更有甚者,像《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将浦城、龙泉两个说法一并囊入,先是在《政绩·李颖士传》中提及叶绍翁:

迁浙之龙泉县,改姓叶氏,遂为龙泉人。[10]卷22:395

转而到了《艺文九·七言》又记为:

叶绍翁,嗣宗,邑人。[10]卷41:885

前后抵牾,反映了修志人自己也把握不准。总之,几种清修方志关于叶绍翁籍贯的记载,都不可引以为信。

案:“自署龙泉”之说,当出于《四朝闻见录》的“四库”本和《知不足斋丛书》本之前的钞本,在《知不足斋丛书》本中有所留存,其卷首下方作者署名为:

龙泉叶绍翁撰。[18]

此当作何解?笔者以为,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叶绍翁何时、为何迁籍龙泉?

前文已揭,叶绍翁本人不是过继子,这就排除了他幼年出继龙泉叶氏的可能。那么,就只剩下日后迁居了。恰如崔富章先生的解释:

“自署龙泉人”者,或以师承叶水心,遂客籍龙泉欤?殊难索解,姑存以待问。[19]402-403

先从理由上看,“师承叶水心”稍嫌牵强,因为这涉及到叶绍翁的学缘,下文另述。再从时间上看,在叶适罢居乡里的16年间,叶绍翁应该正身在临安。特别是直到淳祐元年(1241)后,叶绍翁已经年过50,在《四朝闻见录》书中,他依然记自己家乡为浦城。换言之,在这以前,他都不可能迁往龙泉。只有在这之后,他离开久居的临安和出生地浦城,在自己年事愈高,且叶适早已过世的情况下,迁往龙泉——并非没有可能,但实在于理不通。

第二,所谓“龙泉叶绍翁”,是否是“自署”?

恐怕不是。因为五集(卷)本《四朝闻见录》在叶绍翁生前并没有定稿、付梓。[20]现在甚至无法判断,在《四朝闻见录》的“四库”本和《知不足斋丛书》本之前的钞本,是宋末元明清500年间,何时的钞本。既然不是叶绍翁自己所定的刊本,就不能坐实“龙泉”是叶绍翁“自署”,反而更有可能是后人妄加。

可能的原因,一则是在《宋元学案》中,叶绍翁被归入永嘉叶适水心学派,因而钞本制作者,私自把龙泉强加在叶绍翁身上。再则浦城位于浙闽交界,实际上与处州龙泉相距也不远……如此种种,才被后世抄书者误会、臆断,进而被“四库”馆臣沿袭,也未可知。也就是说:“龙泉叶绍翁”为后世误识。叶绍翁应该与处州龙泉没有关系。

四、叶绍翁仕宦

叶绍翁颇为熟稔朝中典故,尝与真德秀等朝臣讨论时事,《四库提要》据此认为他是朝官身份:

其历官始末无考,观所记庚辰京城灾,周朝端讽其论事一条,及与真德秀私校殿试卷一条,则似亦尝为朝官,其所居何职,则不可详矣。[8]卷141:1865

今人对其生平行迹、学术思想的认识,也多本诸四库馆臣所论见。其实,以上认识还有模糊甚至不实之处,并非不刊之词。认为南宋一世,叶绍翁是否任官、所任何官,皆不可考,倒也不尽然。

叶绍翁久居临安,他的身份是京、朝官,还是平民布衣?四库馆臣以其与朝臣名宦交往,推断为朝官,显然论据不足,因为即便叶绍翁是白身胥吏、幕府游士,他同样可以与真德秀等官宦名士交往。

如欲判断叶绍翁的身份,最可信的依据,还是当时人对他的称呼。比如,江湖派诗人许棐在《赠叶靖逸》诗中,称呼叶绍翁为“朝士”。[21]卷1:189

还有,在《四朝闻见录》丁集“庆元宰相”条中,叶绍翁以“外臣”称呼龚颐正,潜台词自然表示自己和吴琚是“内臣”。[5]136

以上两例,基本可以坐实叶绍翁的朝官身份。那么,新问题随之而至,叶绍翁是何出身?

在《光绪续修浦城县志》等方志史料中,查不到他科举、恩荫出身的记录。[10]如此,一般来说,就剩下两种可能:一是应试制举得中;二是入太学,通过太学上舍试入仕。

案:《四朝闻见录》甲集“三省”条有载,危稹以“贤良”称呼叶绍翁[5]29-30,表示叶绍翁是参加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之人。在宋代,制科高于贡举,考试更难、标准更严,不论布衣、在官者,学有所成,方可参加。[22]104~114不过,宋代凡参加制科考试者,不管中与不中,都可被称之为“贤良”。[23]200叶绍翁参加过制举考试,这的确与他“博学”的风评暗合,不过未中。[24]

那么,就只可能是太学生了。如前所述,据《四朝闻见录》戊集“遗事”条所反映,开禧初年,应该是弱冠之龄的叶绍翁,随叔父叶泳来到临安,很可能就此就学太学。①关于南宋太学学制,可参阅林正秋《南宋太学的重建与管理制度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5期,第13-19页;边勃《两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的参政活动》,《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第76-78页。南宋太学生就学年限在六到十年间,到嘉定五年(1212)以后,叶绍翁通过上舍试,释褐任官,则时间上与甲集“三省”条所述内容,正相吻合。惜无证据,姑存一说。

经此再进一步,叶绍翁所任何官?

在《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条中,叶绍翁在记述史料来源时写道:

予得踈寮真迹,至今藏之。时吴公已为开府,而踈寮诗卷首称之曰“仪同”。予编官制无此,又恐其考古必有据,及遇其子历,乃知其曾祖讳“开”。[5]51

他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自己参与过撰述南宋官制的工作,应该是《会要》之类。那么,他所任官职,可能是三馆秘阁之官,如史官等。

接着看丙集“注脚端明”条,时危稹任著作郎,请叶绍翁代笔致函新除端明殿学士的李大性:

危公稹尝居著庭,倩绍翁草札送之。因命书史写“判府端明相公”。危以笔涂去二字,谓:“此岂可轻以称谓?”[5]113

可见,叶绍翁极有可能就是危稹下属史官。

又《四朝闻见录》丙集“史弥远玉带”条:

嘉定间,宁皇赐史弥远、赵师揆、杨次山等以玉带,唯弥远上所解赐,他皆取于内府。朝之仕者与四方之门生故吏,汎然启贺。其赐带,与赵、杨等混然无别。虽弥远未尝留意俪议,因览众启毕,独取一启内“解赐”二字,曰:“此却知弥远是上解赐。”此启绍翁为人代作。[5]132

叶绍翁能够知悉赐带一事内中细节,这更反映了他的身份,不是随笔记录的史官又待怎样。

已知到嘉熙三年(1239)之前,叶绍翁已经隐退。从他的《寄赵睂翁二首》第二首中反映出,他应该是正常的致仕: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1]卷10:9

从年龄分析,他可能是主动辞官。宋代辞官致仕者,循例享有半俸,[25]4147赐第、赐宴等属于格外恩赏优待,罪臣自然不可能作此想。叶绍翁在诗中特意提到自己未能享受到赐宅待遇,一方面有表达遗憾,或者是惭愧自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的仕途确实未曾大显达。

正因为有经济基础作为保证,所以叶绍翁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富裕阶层享受式的出世消闲,而不会彻底遁入深山,餐风饮露。虽然前引《寓居》诗,意境略显寥落凄苦,但更可能是出于艺术夸张,并非生活写实。他写过《西湖秋晚》诗,透露出他的隐居地点就在西湖岸边: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1]卷10:13

叶绍翁的别业名“东庵”,周端臣为之写过一首《题叶靖逸东菴》绝句,显示该处邻近临安城:

一菴自隐古城边,不是山林不市廛。落月半窗霜满屋,卧听宰相去朝天。[26]卷3:2

案:西湖东临临安,或许,叶绍翁的别业“东庵”,就是因为坐落于西湖东岸而得名。

五、叶绍翁学缘

关于叶绍翁的学缘、师承、学派归属,目前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叶绍翁归为永嘉叶适门下。这其实也是最早出现的观点,应该出自《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叶靖逸先生绍翁……其学出于水心,而西山真氏与之最厚。[27]卷55:1821

这或许是目前已知最具专业性与权威性的结论,惜其依据欠奉,且“其学出于水心”一句,也存在歧义,对于叶绍翁究竟是否是水心门人、还是学术思想上有渊源?似乎并不十分确定。

第二种观点,以四库馆臣的看法为代表,认为叶绍翁属于朱熹理学一派,且与真德秀之间有一定的授受关系:

绍翁与真德秀游,故其学一以朱子为宗。[8]卷141:1865

认为叶绍翁与朱熹闽学有渊源,这种观点最具代表性,影响广泛。南宋中后期,尤其是嘉定以后,程朱理学一家独大,几乎任何一位南宋中后期的学者,都与朱熹理学有关系,这本不足为奇。不过,《四库提要》的理由只是一条“与真德秀游”,显得太过随意,更像是一种模糊的推测,且与《宋元学案》的观点正好相反。

第三种观点,认为叶绍翁先师承叶适,后来学宗朱熹。这也是最近提出的观点,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四朝闻见录·点校说明》:

绍翁师承叶适,又与真德秀善,故其学一宗于朱熹。[5]1

这种观点,似乎意在调和《宋元学案》与《四库提要》二种观点的分歧。不过,在叶适水心学派与朱熹紫阳学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则此说本身论据不足。

上述三种观点都是推测,依据只可能是叶绍翁对朱熹、叶适二人的大力推尊。

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书中,除了直接长篇引述朱熹的学术见解,或者胪列真德秀等名儒对朱熹的高度评价,更是在字里行间,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对朱熹的认同感:

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于性善如此。[5]5

相形之下,叶绍翁对叶适的维护,则更为甚之,不吝辞藻,大加称赞,体现出来的热忱,甚至在朱熹之上。比如《四朝闻见录》甲集“宏词”条,推叶适文章为宋代第一:

水心先生之文,精诣处有韩、柳所不及,可谓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矣。[5]35

还有,丁集“庆元党”条:

吴公琚与大受所发,固非当时外廷与武夷弟子之所知。微水心先生发明之,则后之作史者安考?[5]148

特别之处是甲集“止斋陈氏”条,朱熹把吕祖谦、陈傅良、陈亮三人放在一起比较,却没有提及叶适,叶绍翁便特意曲为之解说:

考亭视为畏友,尝谓门人曰:“以伯恭、君举、陈同父合做一个,方才是好。”犹不及水心先生。盖水心辈行不侔,而学业未能如晩年之大成,故考亭先生特谓其强记博闻,未见其便止。考亭先生见其止也,当与三子并称,而且有所优劣矣。[5]15

纵使如此,以朱熹、叶适在当时学林威望之著,尤其是朱熹及其思想在嘉定以后,逐步被树立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标志,叶绍翁表现出心向往之的态度并不意外。换言之,即若叶绍翁不是朱熹、叶适门人,也不妨碍他对朱、叶二人的推崇。更何况,叶绍翁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朱熹紫阳学派、叶适水心学派和陆九渊象山学派的真实态度,十分之复杂,并非可以用简单的好恶亲疏来形容。因此,上述三说,并非不易之论。毕竟,尚无叶绍翁的直接师承的文献记载,可做定论。

首先,如前文所述,叶绍翁大概在淳熙十二年(1185)到绍熙元年(1190)间出生,在开禧二年(1206)来到临安。此时,“庆元党禁”已经解禁,但早在庆元六年(1200),朱熹已经去世。在此之前,叶绍翁年纪尚幼,那么,他就只有私淑朱熹的可能。

叶适在开禧北伐中,以建康知府沿江制置,兵罢即遭雷孝友弹劾,夺职乡居16年而卒。如果叶绍翁在开禧初年来到临安后一直未离开,那么两人接触时间也所剩无几。除非叶绍翁在此后16年间,去到龙泉,师事叶适。但叶绍翁只字未提,则这种情况也不可能。

而且,按照叶绍翁的看法,叶适也是朱熹的门下,

詹(体仁)、叶(适)亦晦翁之徒。[5]151

这表示,就算叶绍翁真的是《宋元学案》所谓水心学派门人、《四库提要》所谓紫阳学派门人,但在叶绍翁本人这里,并未做如是区分。

其次,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一书中,对朱熹的正式称呼是“考亭先生”、叶适是“水心先生”。但是同样在叶绍翁自己的行文中,还有两次直接称叶适之名的实例。[5]139,151尊称和直称并行,这应该有悖于门生对老师的基本礼节,尤其是对于像叶绍翁这样一个熟悉典故、讲究文法之士。另外,叶绍翁对韩侂胄一党干将胡紘颇有微词,对刘德秀与朱熹门人及叶适的矛盾,则未置可否,对曾经攻击叶适,导致叶适夺职返乡的雷孝友,则全文录入了他弹劾韩党众人的奏章,似有肯定之意。

再次,在《四朝闻见录》中,叶绍翁也称呼周端朝、危稹二人为先生。案周端朝是水心门人,

其学出于仲父去非,得南轩之传。已而学于蔡行之,于百氏无不通,尤熟于典故。又学于水心。又尝学于刘后溪、赵昌甫。或以为晦翁弟子者,非也。[27]卷71:2402

但是危稹却出自陆九渊门下,

尝游陆子之门。[27]卷77:2593

而叶绍翁对陆九渊象山学派的判断和认识,与对朱熹、叶适的态度,构成强烈对比。《四朝闻见录》甲集“考亭解中庸”条,叶绍翁赞同朱熹对陆氏心学杂有释家禅宗内容的看法:

象山之学杂乎禅,考亭谓陆子静满腔子都是禅,盖以此。[5]5

类似的论调,还分别在甲集“慈湖疑大学”条、乙集“光拙庵”条、乙集“甲戌进士”条等条目中,出现了四次之多。不论是引援他人观点,还是叶绍翁自己,对陆氏心学有着十分确定的判断,即认为陆九渊不纯是儒。

最后,叶绍翁同时与叶适门人周端朝、陆九渊门人危稹等交好,但最交好者,是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真德秀在与叶绍翁讨论理学问题时,极为推崇同为朱熹门人的刘黻:

先是,嘉定初与予论理学,则曰:“某与兄言,只是论得个皮肤,如刘静春却论到骨髓。俟某得山林静坐十年,然后却与兄论骨髓。”[5]36

可是,叶绍翁偏偏就拿陆九渊的说法,来纠正刘黻关于“告子,孟子之高弟”的观点:

予尝闻陆象山门人彭(原注:不记名)谓予曰:“告子不是孟子弟子,弟子俱姓名之。告子独称子者,亦是与孟子同时著书之人。”象山于告子之说亦未尝深非之,而或有省处……然告子决非孟子门人,尝风静春去‘高弟’二字。[5]5

行文至此,似乎叶绍翁与朱熹、叶适、陆九渊三学派都有渊源,又都有疏离,实在难以详查。因此,笔者以为,叶绍翁应该不是某一特定学派中人,而是《宋元学案》中所谓“学侣”。这一类人,习惯与各学派门人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交流,然而又不拘泥于某学派的专门体系,以自由出入各学派堂奥为要旨。就像吴琚:

盖吴公琚与储公行之、项平甫游甚密,王大受又为水心先生门人,而吴又尝见止斋陈公执弟子礼。[5]148

如此,差可解释叶绍翁与紫阳、水心、象山各学派,复杂难定的亲疏同异关系之真相。

要之,叶绍翁的生平行迹、弹射臧否,代表了南宋中后期,普通社会中上层文人士大夫的立意和做派。他评人论事基本立足于士林公论,既超脱于学派门户之见,也不见翘首待沽、求官奔竞之语,与当时道学门派中人和某些江湖派诗人迥然相别。因此,更能全面地体现出宋宁宗、理宗时期,士人阶层的一般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

[参考文献]

[1]陈起.江湖小集[M]/ /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 第7集.扬州:广陵书社,2002.

[2]陈思,陈世隆.两宋名贤小集[M]/ /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第6集.扬州:广陵书社,2002.

[3]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钱鍾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徐自明,王瑞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0]光绪续修浦城县志[M]/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郑嘉励,梁晓华.丽水宋元墓志集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2]真德秀.西山文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林日波.真德秀与朱熹弟子交游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 (2) : 75-79.

[14]岳珂,王曾瑜.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5]程珌.洺水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潘绍诒,周荣椿.处州府志[M]/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3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7]曹抡彬,等,修,朱肇济,等,篆.处州府志[M]/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4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8]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 /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4册.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

[19]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20]李英花.叶绍翁与《四朝闻见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27-31.

[21]许棐.梅屋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3]聂崇岐.宋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傅璇琮,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5]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陈起.江湖后集[M]/ /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 第10集.扬州:广陵书社,2002.

[27]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8]傅璇琮,倪齐心,陈新,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林芗)

Research on Ye Shaoweng’Life

ZOU He1,2,LI Ying-hua3

(1.College of Histor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2.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3.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The famous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 Ye Shaoweng was probably born between the twelfth year of Chunxi (1185) and the first year of Shaoxi (1190),and he was still alive in the year 1241.Ling Yingshi was his great-grandfather or greatgreat-grandfather,whose second son Li Qilao was adopted by Ye family.Ye Shaoweng’s hometown is Pucheng County of Jianning Fu in Fujian Lu,but not Longquan of Chuzhou.He might enter the Imperial University,tak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and serve as an official historian.After retirement or resignation,he retired to the West Lake.Most of his friends were scholars of different schools,but he himself was not a member of Song Confucianists,but a“learning companion”.

Key words:Ye Shaoweng; lifespan; ancestry; hometown; official; teachers

[作者简介]邹贺(1981—)男,山东黄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宋史、历史文献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SC041)

[收稿日期]2014-09-14[修回日期]2014-11-27

[中图分类号]K 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2015) 01-80-09

猜你喜欢

家世籍贯
摄影作品
闲散生活
基于明清补服为基础的中式学位服设计
村居
袁崇焕的籍贯
《海岳圆》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
北魏寇猛家世生平考释——以墓志和本传为中心
客家研究第一人徐旭曾家世研究
对《浙江文学史》中施耐庵籍贯表述的质疑——与王嘉良等先生商榷
王欣夫先生的家世与吴中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