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2015-04-14刘春玲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万众创客大众

刘春玲

(长春工程学院机电学院,长春 130012)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人们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1].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以国发2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必须着力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随后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担当,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

1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创业教育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国家、地方政府纷纷颁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其他部门也努力配合协调,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但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意识.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球创业周开幕式的贺信中曾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创业梦,中国梦’为主题,传播创业文化,分享创业经验,弘扬创业精神,激励更多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业工作,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2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首先,大学生创业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新视角、新空间、新途径,使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其次,自主创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就业渠道,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如今,创业已成为一股时代潮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蓄势待发、竞相涌动.

1.3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创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就业能力提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召唤,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脊梁.高校大学生理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人,把握机会,大显身手,独领风骚.但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对于这股创业热潮仍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促使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现实问题.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成败,因此必须促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并使其对创业进行思考和定位,这样大学生才会作出正确的抉择和判断,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逐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 当前社会创业环境及大学生创业形势

2.1 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抉择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再次指出:“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4].同时“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尽管创客这个名字已经“火”了,但对多数人来说,仍然有点陌生.如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一群被称为创客的年轻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的自主创业并小有成就也预示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而这些人之中,年轻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是社会创新的新鲜血液,他们有着蓬勃的活力,前卫的思想,更容易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因此,大学生理所当然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

2.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引擎”

在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听到大家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总理感叹道:“这里精彩纷呈,什么想法都有!真正知道社会需求的是大众,这正是大众创业的精髓所在”.而在此之前的青年节,他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回信,强调“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从李克强考察中关村创业大街来看,国家对创业者的鼓励、肯定,大大激起了广大创业者的热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从目前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渐削弱,要保证中国经济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态势,就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支撑,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搭建“创客”平台,开拓“众创”空间,发展“创客”活动,让创造力唱主角,助力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升级发展[5].

2.3 “互联网+”时代,中国创业大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互联网+”时代,职业将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根植于民间的创客们搭建着丰富多彩的创业平台,构建着“创客”社会精彩纷呈的舞台,扮演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创客群体中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主角.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热潮下,家庭主妇可能开着网店,白领们下班后褪去干练光鲜的外衣也可能在路边摆个小摊,咖啡馆里看着电脑喝着咖啡的年轻人说不定就是小老板.总之不论你是上班族、学生,还是公司老板,你都要清楚地了解现在这个社会,它瞬息万变,上一秒你还是学生,下一秒可能因你感兴趣而设计的游戏进而发展成为了科技公司的开发人员.但如果没能认识信息时代的变化,哪怕你是身家百万的老板也可能一夜破产.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信息化时代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作为社会发展新鲜血液的大学生无疑最先敏锐的嗅到了这股气息,站在了时代浪潮的风口浪尖,成为创客这一群体的中坚力量.从创客发展地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拥有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以及丰富而全面的电子信息产业,这都是创客们生根发芽壮大的重要土壤.另外,成都、长沙等地的创客空间也正在兴起.而东北地区,一方面缺乏相应的资源,没有较为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另一方面,东北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还并未普及.因此创客群体较少,也缺少给创业者一个相应成熟的创业平台,尤其是吉林省创业形势不容乐观.

3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为进一步促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许多高校开始通过开设创业学课程、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与高科技创业园区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学校特色采取了独具一格的创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东北地区大多数高校还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为主,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往往被忽略.大学生虽然具有创业的意识,但创业的愿望却不强烈,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囿于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持中立、旁观、盲从的心态.在这种主观意愿不明显的状态下,造成很多国家赋予的优质资源的浪费,良好的创业环境很难形成.因此,高校要培养并强化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唤醒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正确引导,科学规划,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就业指导,实现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的转变,不断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勇气,确立开拓进取,不畏挑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这是高等学校向创新型高校转变路上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高等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意识地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化.“逐步开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贴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并增加课程的多样化和可操作性”[6].开展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一种‘师导生创’的模式,实现由以传承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思维、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方向转变.

(2)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开展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使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应用能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融合的培养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能了解相关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团队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开展一系列井然有序的如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等创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创新型的第二课堂”,从而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7],发掘自身能力以使大学生尽快地融入创业创新的洪流中,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树立全新的人才价值观,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 中国传统的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踏实肯干,不计个人得失、个人坚决服从组织,凡事讲究厚积薄发、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而“互联网+”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衡量的标准不仅是德才、知识储备等,更重要的是他创新的能量,人才更应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开拓进取性.在这两种新旧价值观碰撞下,大学生必然对内心固有的人才价值观产生困惑和反思.他们一方面受中国传统的就业观和家长们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时无法改变几千年来固有的的价值观念,期望着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有稳定薪水且相对比较轻松、舒适的体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想顺应历史的潮流,感应时代的召唤,冲破禁锢,做新时期的开拓者,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挥斥方遒,在社会上搏得一席之地,成为新时代开拓进取型人才.两种新旧的人才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茫然不定,左右摇摆.正如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少,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顺从权威,美国学生挑战权威.因此,高校应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就业教育中关于学生自我分析和职业规划的内容,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摒弃一个职业定终身、消极等待的就业观,树立积极自主创业、终身学习的多元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挖掘自身潜力和周围资源,寻找崭新的社会立足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意识具有自主、客观、超前、能动的特质,创业意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主导和推动作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高校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与活力的新生代,是中国创业浪潮的排头兵和生力军,系统的创业教育势必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内容,在有序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不断培育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开展一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树立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社会需要入手,发挥自身创业优势,致力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官建文,李黎丹.“互联网+”:重新构造的力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6):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3]习近平在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贺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8/c_118069180.htm,2013-11-08.

[4]《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在人才“破茧”》.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315/c1003-26695473.html,2015-03-15.

[5]潘杨燕.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打造经济新常态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24-26.

[6]潘晓萍.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55-57.

[7]宋传玲.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6-38.

猜你喜欢

万众创客大众
万众期待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万众抗疫颂
万众归心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