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记忆”文献研究分析

2015-04-12五邑大学陈水生

办公室业务 2015年12期
关键词:载文档案学发文

文/五邑大学 陈水生

“城市记忆”是档案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城市记忆的开发、保护与传承的“城市记忆工程”渐渐成为由档案部门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抢救城市记忆,保留城市脉络”,档案学者成为研究主体。“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源于著名作家冯骥才为“抢救天津老街”而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活动。2002 年,青岛市档案部门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我国现约有50 个大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对城市记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记忆发展进程,希望能对我国城市记忆研究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文时间截至2013 年底。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城市记忆”和“城市记忆工程”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出521 篇和23 篇文献,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核对和筛选,排除重复文献、会议纪要、通讯报道及启示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出1998 年-2013 年我国有关城市记忆的研究论文468 篇。建立Excel 文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这些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和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代分布。对城市记忆论文发表年代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城市记忆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我国城市记忆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而揭示我国城市记忆的研究趋势。我国城市记忆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如表1。1998 年-2013 年我国有关城市记忆研究论文468 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城市记忆”最早是1998 年谷野《 城市记忆》的一篇散文,最早的研究文章是2002 年鲍如昕的《 城市的记忆——改造与拆迁》,2003 年潘积仁、徐继亮所著《城市记忆工程:记录城市形象和重大时刻》介绍了青岛档案人最早参与的城市记忆工程,从2004 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城市记忆和城市记忆工程的研究,到2011年,我国城市记忆成为研究热点,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跃,已具备了把城市记忆研究推进到更深更广的发展方向。

(二)期刊分布。研究城市记忆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其研究成果空间分布及分布特点的有效途径。经统计,城市记忆论文涉及的期刊共计180 种,其中,发表 1 篇论文的有67 种,发表2 篇的有75 种,发表3 篇的有11 种,4 篇的11 种,5 篇的4 种,表2 列出了发表论文数在6 篇及以上的期刊。表2 表明:载文量在6 篇以上的12 种期刊中,共发文154 篇,发表论文数占总数的32.91%。12 种期刊全为档案学和建筑类期刊,为我国城市记忆研究的主要信息来源。其中档案学专业期刊8 种,载文量为125 篇,建筑类期刊4 种,载文量为29 篇;其中2011 年档案学核心期刊5 种,载文量为87 篇,在载文量达6 篇的期刊中,核心期刊载文量比为56.49%,建筑类没有核心期刊,载文量前5 名的期刊全部是档案类期刊,表明高质量研究的论文较多,城市记忆主题在建筑类期刊中还不是主流研究。期刊载文相对分散,表明关注度较高,研究热点分散。档案学人是我国城市记忆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三)论文合著分析。合作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揭示学科研究的深入程度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情况。作者合著率是反映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合著论文是指2 人及2人以上的作者共同署名的论文。统计表明:参与城市记忆研究的著者以独著为主,在468 篇论文中独著论文357 篇,独著比例为76.28%;2 人合著比例为16.03%,总合著率为23.72%。说明在城市记忆研究中,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近年来,论文合作程度明显在逐年提高,但合作度依然偏低,在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今天,更需要提高作者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团队的群体智力,以研究团队的组合来推进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表1 1998 年~2013 年城市记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表

表2 载文量在6 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四)核心著者分析。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为“核心作者”。经统计,发文量多的著者中,既有誉满学界的学术专家丁华东、单霁翔、陈蕴茜和张鸿雁等,也有基层档案部门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者尹雪梅、葛新月等人,论文第一作者的统计中,最高发文量为尹雪梅4 篇,发文量3 篇的人员有单霁翔、丁华东、王立荣和王炜4 人,发文量2 篇的有28 人。在城市记忆研究发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33 人,主要分布在上海大学和南京大学等24 个单位,其中高校18 个,公共档案机构7 个,其他机构4个,除4 人单位不详外,全部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表明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开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关联性。城市记忆活跃学者的发文总数为72 篇,仅占总发文数的15.38%。要形成稳定的城市记忆研究的高产作者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核心作者群体的培育和发展。

(五)机构分布。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参与城市记忆研究人员在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经统计,在城市记忆研究发文量3 篇以上的机构共24 个,发文量114 篇,占总发文量的24.36%,从机构分布情况看,高校14 个,共发文81 篇,占24 个机构总发文量的71.05%;各地方档案馆(局)7 个,共发文24 篇,占机构总发文量的21.05%。论文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和各地档案局(馆)。城市记忆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发文量较大的上海大学发表论文18 篇,共有13 位学者参与,尹雪梅含第二著者实际发文6 篇,丁华东含第二著者实际发文5 篇,上海大学还有10 人完成了9 篇该主题文献,形成了以丁华东教授与其研究生尹雪梅、葛新月等人较强的研究团队;同济大学发文12 篇,为不同的13 位学者完成研究;南京大学发文8 篇,以陈蕴茜教授和张鸿雁教授为代表共有10 位学者参与研究;其余发文量较多的单位还有中山大学6 篇;北京大学、广州市城建档案馆、江南大学和天津大学5 篇;上海市档案局和中国人民大学4 篇;发文量3 篇的有14 个。发文量达2 篇以上者,全部为不同的学者独立或合作完成研究。这些发文量较高的机构和人员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为城市记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较好地促进了城市记忆研究的发展。但是,发文量较大的机构并不多,且合作规模较小,合作程度不深,还要加强对公共档案馆、企业和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的培养和支持。

三、结语

由于本统计没有包括学术会议论文、国外发表的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报纸论文以及学术专著等,研究难免有遗漏。尽管在学术研究上存在“档案记忆”“社会记忆”“中国记忆”“ 城市记忆”和“城市记忆工程”等的演变与交叉,相关内涵有所差异,但运用文献计量学对城市记忆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整体上能反映城市记忆的学术资源及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城市记忆研究发展很快,1992 年“世界记忆工程”实施和1996 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中国档案界开始关注“档案与社会记忆”。2010 年,冯惠玲教授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提出了建设“中国记忆”与数字资源建设的构想;2012 年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工作者年会“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是7 个专题中的第一个专题。以上海大学丁华东为代表的城市记忆研究成果丰富,丁教授从2009 年起发表社会记忆研究论文10 多篇,从档案记忆的控制、档案记忆的能量、档案记忆的资本化等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城市记忆工程”作为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亮点工程,被赋予崭新的工作内容,对档案事业和档案人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记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也随之不断扩展。面对城市记忆研究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协调好研究力量,加强人才培养,组建研究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发掘研究热点,为城市记忆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开创城市记忆研究新局面,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档案工作的大发展。

[1]丁华东,尹雪梅.“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档案管理,2011(5):50.

[2]陈水生.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碉楼研究学者群体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加小双,徐拥军.中国“城市记忆”理论与实践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4(1):22~48.

[4]徐拥军.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2012(3).

[5]张全海,郭鑫.2012 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学术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3(01).

[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WwQ3Xwi810tU5q5rEEvx mZlA1kkP63tja09gvNL_MEY7sj12dK-kc-Sw6GueoNFLKcM6HRy_YYpAZkMit0-J.

猜你喜欢

载文档案学发文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交通领域典型期刊载文知识图谱分析
青岛市档案学会举办2020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和优秀论文评选
坚持文化导向 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编辑学报》2008—2018年载文关键词分析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