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省略

2015-04-11汤晓林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关键词:句末省略语篇

汤晓林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省略

汤晓林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语篇语法是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的关系,解读语流中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含义。即语篇语法脱离了句法层面的分析,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在汉语教学中,句子并不是语法教学的终点,在语法阶段以后,有短文、培养成段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可能会对语气助词“了”的语篇教学忽视。

语篇语法;语气助词“了”;省略

一、引言

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语篇分析认为,语言存在于语篇之中,而不是句子之中。研究语言离不开语篇研究,学习语言当然也离不开语篇的学习。胡壮麟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留学生不只是学习一个一个的汉语句子,更重要的是学习语篇中的汉语句子。他们在语篇中遇到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句子时,必定会产生疑问。因为传统语法是句子的分析,没有从超句的层次来看待句子对话语目的的影响,无法解释语篇中的“例外”,留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这类问题。

语篇语法是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的关系,解读语流中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含义。即语篇语法脱离了句法层面的分析,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讲授给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规则无法解释的一些规则的任意性:为什么在语篇中使用时会用这样的形式?在语篇中的规则为什么发生改变?老师讲解的语法规则不再适用了吗?这些疑问或许将在语篇语法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初级的句子教学到了中高级阶段并不能保证学生每次都能正确说出语气助词“了”,因为教师根据教材讲授的语气助词“了”基本语义、用法和一些常见的错误,只能解决基本问题。教材中的语法指出不使用句末语气助词“了”的情况只有两种: 一种是动词前用“没(有)”表示否定意义时;一种是表达经常性的动作时。即句末语气助词“了”不和“没(有)”“每天”“很”“常常”“十分”“经常”“一直”“总”在一起,所以对此类型句子通过教师指导并让留学生反复练习,留学生一般均能掌握。但在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使用与否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省略。本文仅着眼于体词后的句末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试图从省略与否的角度出发,在语篇中寻找句末语气助词“了”的使用规律、原则,对必须用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类型不做考察。

二、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省略

语气助词“了”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仅仅停留在句子层面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有的句子究竟要不要“了”其实是很难说的,因为脱离了语境。其本身在汉语中的表现相当复杂,在单句中的表现和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就是说单句中使用了句末“了”,但有时在语篇中并不能使用。如:昨天下午我做练习了。在单句中,句末“了”的使用,说明“昨天下午我做练习”这个事情的发生、情况的出现,有成句的作用。但同样的句子呈现在语篇中就涉及到要不要“了”的问题,在教材改错练习中就出现了如下句子:

*昨天下午我做练习了,预习生词了和复习语法了。

这是为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专门为留学生设计的练习。我们从语感上很明显感到这是一个偏误句,偏误就出在前两个句末语气助词“了”的多余使用上。句末语气助词“了”,在上述语篇中表现为:说明“我”的几个连续动作,中间句子不能使用句末语气助词“了”。

由此我们可得出句末语气助词“了”的语篇功能之一表现在省略上。作为语篇衔接方式和手段的“省略”指的是把语篇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语篇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

我们又进一步考察了《汉语教程》修订本全六册教材中体词后带语气助词“了”的全部对话体、叙述体语料,从考察的情况看,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倾向省略,不可以用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材体例一定会讲授语气助词“了”,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说明事情的发生、动作的完成、情况的出现和状态的变化等,有成句的作用,但是根据教材呈现的句子分析语法教学,似乎无法解释下面我们从教材中选取的一个对话体中所呈现的句末“了”的省略现象。

⑴田芳:妈,我回来了。

妈妈:张东给你打电话了没有?

田芳:没有啊。

妈妈:他来电话找你,说打你的手机,你关机了。

田芳:啊!对了,我忘开机了。

在“他来电话找你,说打你的手机,你关机了”中,前两个句子均没有使用句末“了”。根据句末语气助词“了”的语法功能,作为单句,这两个句子可是都需要使用句末“了”的。那么在此对话体语篇中,该如何解释前两个分句为何没有使用句末语气助词“了”?如果前两个分句都加上句末语气助词“了”与不加时表达意义一样吗?我们姑且把这两个句子加上句末“了”,然后观察其在对话体语篇中的表现。

⑴′田芳:妈,我回来了。

妈妈:张东给你打电话了没有?

田芳:没有啊。

妈妈:他来电话找你了,说打你的手机了,你关机了。

田芳:啊!对了,我忘开机了。

同样,我们从语感上感觉出了“他来电话找你了,说打你的手机了,你关机了”中前两个“了”的多余。根据传统句子分析这是无法解释的,那就需要另辟蹊径——从超句的层次即在语篇中把握句子和段落的关系。我们看到话题没变,即同一个话题链,为突显连续的动作,中间不能使用语气助词“了”,如果使用反倒会破坏几个连续动作的连贯性。因叙述对象未变,如果在第一个句子末尾加上语气助词“了”,就与下面的句子连不起来了。

我们再考察一个叙述体语篇。

⑵吃完饭,我就骑车回来了。回到学校,我又累又饿,想赶快回到宿舍区洗个澡,休息休息。

在此语篇中“吃完饭”,“回到学校”作为单句都可以带句末“了”,而在语篇中却没使用句末“了”。如果我们也在“吃完饭”“回到学校”后加上句末“了”,那么可以写成:

⑵′吃完饭了,我就骑车回来了。回到学校了,我又累又饿,想赶快回到宿舍区洗个澡,休息休息。

我们仍然感受到了语篇中的断裂感显性呈现。可见话题没变,即同一个话题链,叙述对象未变,如果在第一个句子末尾加上语气助词“了”,也与下面的句子连不起来了。

上述两个不论是对话体还是叙述体语篇,在话题没变,即同一个话题链的条件下,中间不用句末“了”的情况,在语篇中并没有出现使句子不成立的现象。

刘月华等也认为,位于句末的助词“了”不仅有成句作用,同样也有语篇的功能。即一个句子结束了,如果话题不变,中间就不能用语气助词“了”,用语气助词“了”反而会破坏句子的连贯性,将句子割裂。

(二)省略与否均可

我们前边考察了同话题、同话题链,即单一的人和事的小句之间句末“了”的使用,那么非单一的人和事、不同话题链内的小句之间是否可以省略句末“了”?

1.非单一的人或事,叙述中又不突显连续的动作,省略与否均可。

再考察从教材语料中选取的一段对话体:

⑶A:哎,你有什么事吗?

B:我想问问你,你不是要上托福班吗?报名了没有?

A:已经报了。你是不是也想考托福?

B:是。我想明天去报名,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A:好的。

此语篇中“我想明天去报名,你陪我一起去,好吗?”,“我想明天去报名”后面可不可以加上句末“了”,写成:

⑶′A:哎,你有什么事吗?

B:我想问问你,你不是要上托福班吗?报名了没有?

A:已经报了。你是不是也想考托福?

B:是。我想明天去报名了,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A:好的。

显然加上语气助词“了”整个句子语义没什么改变,只是语气更肯定,没有使用句末“了”的前后句子显得更紧凑。

再如:

⑷田芳四点多钟去同学家了。她的一个中学同学要出国,她去看看她。

⑸下个星期她就要出国留学了,我们班的同学都去看她,给她送行。

我们分别把⑷“她的一个中学同学要出国”后加上句末语气助词“了”,写成:

⑷′她的一个中学同学要出国了,她去看看她。

把⑸“下个星期她就要出国留学了”删除句末语气助词“了”,写成:

⑸′下个星期她就要出国留学,我们班的同学都去看她,给她送行。

从语义上考察似乎⑷和⑷′、⑸和⑸′句子语义没什么改变,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语篇中话题有转变,非单一的人或事,叙述中又不突显动作的连续,在语篇中,中间使用语气助词“了”与否似乎不存在破坏、割裂动作的连贯性的问题,因为如果前句加句尾“了”不会与后句连不起来。

可见语篇中不是叙述单一的人或事的连续的动作,加不加句末语气助词“了”不会破坏句子的连贯性。在这些句子里语气助词“了”并没有增加什么意思。

2.叙述对象不变,但动作连接得不紧密,语篇中的句末“了”,省略与否均可。

我们再从教材中获取语料⑹⑺做进一步的考察。

⑹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不想去上学了,就给老师打电话,说:“老师,我的小麦克病了,今天不能去上课了。”老师一听是我的声音,就问,“你是谁呀?”我说:“我是我爸爸。”

⑺玛丽忘带照相机了,又回宿舍去拿了。过了一会儿,玛丽跑来了。

⑹⑺语篇中,“有一天我不想去上学了”“玛丽忘带照相机”的句末“了”如果均不用,写成:

⑹′“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不想去上学,就给老师打电话,说:“老师,我的小麦克病了,今天不能去上课了。”老师一听是我的声音,就问,“你是谁呀?”我说:“我是我爸爸。”

⑺′玛丽忘带照相机,又回宿舍去拿了。过了一会儿,玛丽跑来了。

这两个句子句末不加语气助词“了”似乎语义也没什么改变,也没有割裂句子间的连贯性。这样看来,不需要突显动作的连续性,在语篇中间加不加句末“了”均可。

综上所述,若想让留学生正确运用语气助词“了”,只讲解语气助词“了”的基本的句子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如果让他们在语篇中完成句末语气助词“了”的学习和练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法形式的语篇功能和交际价值。同时我们也认为,在初级阶段就应该适当加入语篇语法教学,对留学生进行适时地指导,到了中高级更不能忽视语气助词“了”的语篇教学。

三、结论

在汉语教学中,句子并不是语法教学的终点,在语法阶段以后,有短文、培养成段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可能对语气助词“了”的语篇教学忽视。我们认为,有必要向留学生讲解句末语气助词“了”不仅有成句作用,同样也有语篇的功能,即在语篇中什么时候是不用的?什么时候必须用?什么时候用不用都可以?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没有体现系统的语篇知识,更没有设计语篇训练项目。教师也没有语篇教学意识,课堂教学只注重字词句的讲解,句子以外的教学仅停留在关联词语的教学,很少从篇章的角度讲解省略等语篇的重要衔接手段,更无人从语篇角度进行“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所以我们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提出语篇语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补充。

注释:

本文语料均来自现行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杨寄洲主编,2006年7月第2版,例句根据需要略有改动。*代表本句为偏误句。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

[2]刘月华,潘文娱,故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

[3] 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

[4] 刘月华.关于叙述体的篇章教学——怎样教学生把句子连成段落[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8(1).

[5]黄玉花.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

(责任编辑:宁沈生)

汤晓林(1966-),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126)的阶段性成果。

2015-10-17

I02

A

猜你喜欢

句末省略语篇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中间的省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