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5-04-11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品德院校

冯 涛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开始极大改变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为此发生巨变。网络环境把人们带入信息社会,涌现许多新生事物,亦滋生诸多新问题。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垃圾短信、不良网站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当前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在成长中遭遇的网络问题,研究互联网对于高职生思想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已迫在眉睫。为此研究者从所做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对策或建议。

一、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互联网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较2011年底增加5090万人,增幅3.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74.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网民超过一半,高职生100%上网。笔者调查了所在地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试卷1024份。统计总结如下:

1.上网人数几乎100%。

2.上网的频率74% 每天2小时,26%超过4小时(每天四小时已经属于网络成瘾)。

3.网络的使用情况:聊天35%、游戏23%、学习14%、其他17%。

4.认为网络游戏可以自我控制的占38%,认为网络游戏对人的性格和品德影响很大的占47%,影响一般的占35%,有网络游戏影响过学习的占41%(实际可能更高)。

5.主动搜索过不良网站的:说没有的占55%,学生自己认为没有的只有10%,浏览后无所谓的37%,23%的内疚、后悔,14%的自称有犯罪感。没有接受过垃圾短信的人只有22%,给人发过的占46%。

6.对人品德影响最大的选项:40%认为是不良网站,35%认为是人际关系,15%认为是网络游戏,10%认为是垃圾短信。

7.只有47%的人认为不求上进同学的主要原因不是经常上网。

基本结论:网络与高职生已经密不可分,网络对高职生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对互联网的负面分析

(一)网络成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聊天成瘾,甚至网络冲浪成瘾。网络成瘾的症状有:上网者会花相当多的时间使用网络且无法离线也不想离线,进而开始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活动与社交;上网者在心理上对网络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包括无法克制的使用网络、超预期的使用时间、当无法使用网络时就会魂不守舍、烦躁不安,或想尽办法上网;过度上网对现实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包括对工作、学业、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网者即使知道网络已对自己生活或家人或朋友造成伤害,却无法停止网络的使用;上网者通过网络行为可以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尤其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感、罪恶感。网络成瘾已经由品格发展为病态心理,人格缺陷,心理障碍,行为异化。高职院校学生,因网瘾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80%。高职生大部分属于高考受挫进入高职院校,自控力差,缺少奋斗动力,更容易网络成瘾,这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品德养成与发展的第一杀手。

(二)网络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产生不利影响

淡化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腐朽的名利观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腐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虚拟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个人可以伪装或隐瞒自己身份,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泛滥。作为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对所在地的高职院校问卷调查表明:在聊天室或QQ上聊天,学生说真话的仅占19.5%,有24%的学生曾有意无意的浏览过色情网页。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发生网恋、越轨、有暴力倾向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发展;网络色情、暴力等灰色信息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致使他们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大肆攻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学生对信息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被动地接受影响,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原则的理解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上网族”中盛行。

(三)人际交往异化、虚拟化,人情淡薄,现实空间被网络虚拟空间所挤占

社会实践和交流缺乏,心理空间封闭,导致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脱节,易患“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设立BBS论坛等,无形中扩大了高职生的交际空间,表面上看他们交往的社会化程度似乎加强了,但是,这种社会化是虚拟的、脆弱的。在网络中相互交流很少用心深交,双方彼此不甚了解,很难达到交流思想、相互沟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沟通与交流,逐渐会失去对外在环境的参与意识,缺乏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互动过程。对师生关系而言,由于高等学校教学方式正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迷恋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反感将使师生关系日渐疏远;对学生关系而言,由于他们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机对话上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漠,逐步成为网络俘虏,最终导致网络心理障碍。长此以往,极易产生网络眷恋情结,出现网络综合症、人格障碍等。

(四)伦理道德弱化,自控力下降,高智低德,迷茫空虚

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高职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从事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

(五)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影响青年大学生,有颜色改变的危险

网络本身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并无阶级属性。然而网络信息来自有国家、民族、阶级的人之手,所有信息内容是有阶级属性的。互联网的广阔的信息资源促使大学生观念国际化,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被淡漠,这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得到弱化。一些国家凭借其技术、信息优势而在网上大量散布灌输颓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日趋西化的危险,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认同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得传统爱国主义逐渐淡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一)解决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网络成瘾问题

具体办法是:建立健全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效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建立监控制度。网络成瘾的学生不再满足在宿舍上网,基本上都会去网吧上网,而且经常是逃课上网、通宵上网,上网内容一般是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因此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平时观察来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上网内容,通过辅导员课堂考勤来掌握同学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对于那些行为异常的学生要高度重视,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帮助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并监督落实。

其次,严格管理制度。要建立对学生电脑的统一管理制度,如建立宿舍作息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电脑管理制度等,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严格管理,对不遵守者做出相应处罚。通过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使学生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监控,并使学习和生活变得有秩序、有规律,这对于预防和戒除网瘾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还要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戒除网瘾,其较之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建立预警机制。针对网瘾这一问题,配备专门心理咨询教师,并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项研究,制定科学解决方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普查,根据症状确定网瘾学生名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二要建立心理援助机制。针对网瘾原因的不同,有选择地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帮助学生戒除网瘾。一是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帮助学生纠正认知的偏差,解除心理的困惑,提升信心和勇气。二是团体辅导。组织网络成瘾学生集中进行团体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三是心理治疗。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脱敏强化训练,组织网瘾学生进行野外成长训练,使其在封闭环境中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人交流,并锻炼身体,从而转移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代替疗法让其必须找到别的爱好替代上网,如打球、登山、游泳和户外运动等。戒除网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还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术方法来戒除网瘾。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取代消极的成瘾行为。具体方法是树立目标,制定计划,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二)重视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突出高职生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从心理上筑起预防网瘾的“防火墙”。如前所述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健全学生的人格,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教育的整全性和系统性,力避“消防队员救火式”的应急教育。所谓整全性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整体部分,全程关注学生个体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系统性是指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方式方法的系统性。

(三)强化信仰教育,开展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高职生的教育引导。要充分考虑青年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在思想教育的方式上,应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积极向青年推荐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或对学习工作有帮助的网址,同时更多采用“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四)发展优秀校园文化,占领思想高地

在高职院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院系共青团组织为主体,善用网络大力发展优秀校园文化,构建影响青年学生的网络阵地。如开展网上团校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主持讲座,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探索网上基层团组织建设。网络作为有效载体,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方式把青年学生有效的连结,情感互动,思想互动,紧密团结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建立网络社团并引导他们思想发挥积极作用。

(五)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搞好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互联网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互联网是双刃剑,选择互联网,善用互联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今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如:网上课堂、BBS、微博、博客、QQ群、短信,凡是可以利用的都可以大胆尝试。高职院校应该组建相关机构,开展专门活动,开展全天候、全方位思想品德教育。“一网情深”,互联网的影响无处不在;“一网打尽”,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无处不有。

(六)要努力打造出以高校政治教师为核心,高校辅导员为基础和支撑的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

特别重视发挥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和学校管理的重要连结点和传感器。

建立严格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机制,优先选择青年才俊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打通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通道。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原则上应该具备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应该熟悉互联网的使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充分掌握网络教育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语言”,通过对话、讨论、解析教给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判断和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思想的慎思明辨和击浊扬清的能力。要将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不断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不仅极大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更是极大地改变着德育工作的环境,它在挑战德育工作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手段。但是继续脱离网络的德育,只能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任凭你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以,必须创新传统德育手段与德育工作的模式,其关键在于高校德育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这也是革命性的改变。

[1]陈晓.“网瘾”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2,004版.

[2]杨孝文.出现11个症状可谓网瘾患者[N].北京日报,2010-2-25,015版.

[3]孙青.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由、危害与防治[J].理论观察,2006(03).

[4]吴立平,张明平,姜木金.大学生网瘾问题日趋严重,采取措施帮助戒除已成紧迫任务[N].镇江日报,2008-4-3,A02版

[5]何放勋.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8(02).

[6]方芳.网络成H瘾被纳入精神疾病[N].北京日报,2008-11-10.

[7]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8]胡迎新.戒掉网瘾为何难[N].健康时报,2005-05-26.

[9]潘琼,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

[10]王登峰,崔红著.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12]杨炳群.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3]徐颖,何毅.手机短信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5).

猜你喜欢

高职生思想品德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