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社会“审丑”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015-04-10黄高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审丑价值观大学生

黄高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当前社会“审丑”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黄高锋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当前,社会“审丑”文化流行蔓延,方兴未艾。社会“审丑”文化是一种病态的社会亚文化,其泛滥传播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审丑”文化的滋生有其特定时代语境和社会背景。面对当前社会“审丑”文化的流行,我们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流审美文化,不断加强现代传媒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审丑教育。通过构建机制、形成合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的青年大学生。

社会“审丑”文化;青年大学生;消极影响;对策

一、当前社会“审丑”文化现象泛滥

曾几何时,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审丑”风潮。从搔首弄姿、忸怩作态的“芙蓉姐姐”到大放厥词、雷语频出的“凤姐”;从掀起“网络女体盛”序幕的“木子美”到在网上发布全裸写真的“流氓燕”;从一夜成名红得发紫的“小沈阳”到引起争议的“伪娘”刘著;从宁波乞丐“犀利哥”到匪夷所思的“兽兽门”;从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竞猜节目《棒棒棒》录制中放泼撒野、大曝粗口的干露露母女到被公安机关正式批捕“网络红人”郭美美……所有这一切都让人大跌眼镜,成为社会大众,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热议和追捧的话题,愈发演变为一种潮流。有人认为:“‘芙蓉姐姐’以反传统、怪诞的形式登上了社会的大舞台,让我们感受着‘丑’的刺激。她的出现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观,掀起了一股审丑的热潮,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审丑的时代。”[1]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丑”与“美”,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对而存在。与“美”相比,“丑”所唤起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否定性审美体验。王洪岳认为:“从主客体方面来讲,所谓审丑是指非和谐的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判断和否定性价值判断。”[2]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3]“审丑”已经丧失了它的原初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异,成为一种病态的社会亚文化现象。很多人都在盲目地追逐一种所谓的“审丑狂欢”。当今社会审丑现象泛滥,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病态的社会亚文化,是一种文化失范、道德滑坡和审美错位。社会“审丑”文化的泛滥,是当前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之一,背离了丑的美学意义本真存在,助长了社会庸俗、低俗和媚俗“三俗”文化的传播,是对主流审美文化的一种颠覆,具有明显的“反文化性”。尼尔·波兹曼针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娱乐文化现象早就指出,“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变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如果一个社会“审丑”文化盛行,必然会对主流文化产生消解和腐蚀,造成社会公众思想价值的混乱和审美追求的错位,以及社会文化形态的扭曲与变异。从审美到审丑的价值的裂变,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大众心理的畸形嬗变。面对变味的“审丑”,我们不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培养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社会“审丑”文化泛滥的根源探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导致审美“畸变”。社会“审丑”文化是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性产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遽变革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社会转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和困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不同阶层主体利益诉求差异性增大;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日趋多元。随着多元价值观的泛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日炽,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三俗文化”甚嚣尘上,混世哲学、犬儒主义及金钱至上等腐化观念在社会上逐渐蔓延。社会“审丑”文化的盛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性产物,是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典型体现。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盛行和传播在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增强的同时,也使传统价值观念出现裂变和分化,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畸变”,乐于“示丑”“暴丑”,以丑为美,美丑不辨,审美观错位和颠倒。

(二)当前大众审美教育的“弱化”。社会大众接受审美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目前,各级政府在为大众审美教育的普及工作提供制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和保障上做的还远远不够。美育工作者和广大文化艺术生产者在进行生活美学和生产(技术)美学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生产更多真正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方面,做的也不够。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美学观念,宣传美学知识,营造大众审美教育的良好氛围上做的也有差距。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往往重视智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家庭教育中,审美教育往往被遗漏、漠视和淡化。正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再加上社会大众自身对审美教育缺乏自觉,促使审美教育“弱化”“虚化”“形式化”,导致在审丑面前免疫力降低,丧失审美标准和基本价值判断。

(三)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公众审美疲劳心态“作祟”。在这个光怪陆离、审美多元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欲求越来越高,审美欲望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满足,一些人开始对司空见惯的审美对象兴奋度减弱,日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抵触和叛逆的心理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些发泄的阀门来排解痛苦、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和放松心情。“审丑”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些人的隐秘心理。“审丑”现象的产生主要基于社会大众的审美疲劳。各种“丑”现象粉墨登场,以搞怪、变态、丑陋和恶俗的行为方式满足了人们寻求刺激、释放压力的心理期待。如一些人热衷于“恶搞”,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审丑的方式,来刺激和调节早已出现“审美疲劳”的神经。当今社会“审丑”文化的流行,与传统意义上的“审丑”不同,已经背离了审丑的初衷,在当今这个“审美疲劳”时代,大众在“审美疲劳”心态的支配下,开始转向异化变味的“审丑”。

(四)大众传媒的责任“缺失”和其背后的利益“炒作”。当前,大众传媒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媒体过度追求高收视率,以“审丑”作为“看点”争夺受众的眼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影视节目和娱乐节目走上了“审丑”路线,一味降低传播门槛,为“曝丑”者提供舞台,把“曝丑”者炒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5]一些媒体人职业道德弱化,职业素养低下,见利忘义,忽略真实性的新闻原则,为网络“呕像”们提供“示丑”的生存空间。媒体的责任被放逐,媒体人的职业操守被流离,一些幕后推手、广告商与媒体达成默契,出于可观的商业利益的驱使,在这些幕后推手的精心策划下,一个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平民成了受人追捧、热议的社会红人,从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草根变明星,麻雀变凤凰的神话。曾经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的“干露露浴室征婚门”“郭美美炫富”等事件,就是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幕后推手参与策划的“闹剧”。

(五)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不力”,整个社会尚未形成机制和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气总体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日益活跃。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加剧,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趁虚而入,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和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当前,我国在抓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松弛,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风气日益下滑。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盛行,愈演愈炽。社会“审丑”现象即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不力”,学校、社会、家庭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合力,各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配合,团结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社会“审丑”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不同的文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审丑”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审丑”文化的泛滥,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正视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一)社会“审丑”文化侵蚀大学生个体道德及伦理,腐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社会“审丑”文化泛滥,侵蚀大学生个体道德及伦理,吞噬其灵魂和精神,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社会“审丑”文化有反规范化的倾向,容易造成大学生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大学生追求从“审丑”文化中带来的刺激。从而导致面对现实的道德冷漠。如以一些大学生热衷于“恶搞”,他们借恶搞名人明星,恶搞经典名著,恶搞英雄而寻求刺激。在恶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生当道德意识的淡漠和公共伦理精神的缺失。社会“审丑”文化宣扬拜金主义、恶俗意识和名利思想,削弱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信仰,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使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文化。如网络红人郭美美在网上大肆“炫富”,极少数大学生却认为那是人家有炫耀的资本,甚至还认为那些批判郭美美的人是酸葡萄嫉妒心理在作怪。社会审丑文化还过度散布假恶丑的负面信息,导致大学生对社会麻痹疏离,降低大学生对政府、对社会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度,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二)社会“审丑”文化颠覆大学生传统审美观。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主体意识强。但毕竟仍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社会辨别能力也相对较差。在社会“审丑”文化的影响下,那些新奇的事物不但诱惑大学生的感官世界,使得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把握的大学生难以区分和做透彻的理解,往往来不及做详尽而深刻的判断而盲目地全盘接受,以至于麻木了审美的认知机能,使审美趣味粗俗化,从而迷失了美的方向。当今后审美时代,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偏至,急遽嬗变,以解构为特征,对传统审美观构成了极大的颠覆。突出表现为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美丑不分,主体审美价值判断的缺席、模糊和淡化。“芙蓉姐姐”最早就出现在北大未名、水木清华高等学府BBS上。全国政协委员“鬼才”魏明伦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沉痛指出:“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6]

(三)社会“审丑”文化让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心智成长。社会“审丑”文化的盛行和传播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体。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主力军,对社会“审丑文化”的过分沉溺,必然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到上面,直接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影响其学业与心智成长。一些大学生不但热衷于围观打趣,而且肆意传播,甚至盲目模仿跟风,成为“审丑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以刘著等男扮女装的“伪娘”现象流行,引起了社会和网络上的男扮女装潮流,甚至一些高校中还兴起了男扮女装晚会活动,促人警醒。而“小沈阳”一夜走红,校园里随即掀起了一股“小沈阳热”,一些大学生纷纷模仿,追慕不已,令人反思。殊不知,“芙蓉姐姐”“犀利哥”等既不能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更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相反,“审丑”现象的流行,还会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鉴别力,导致精神归属的迷茫。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溺其中,必然会影响学业与心智成长。

四、我们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实践性和导向性。广泛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社会风气发展。在当前社会“审丑”文化面前,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其融入到青年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舆论宣传、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心理疏导、实践磨砺和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使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弘扬社会主流审美文化,倡导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一个成熟、理性和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具有良好社会风尚,弘扬和传播真、善、美的社会。真、善、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情趣高雅、格调高尚的主流审美文化,才能从正面正确引导“审丑”现象。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和出版等方面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流审美文化,努力倡导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一段时期以来,“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涌现,“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要求的生动展现。高校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传播社会“最美现象”,弘扬社会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要以正面形象和正向力量矫治引导“审丑”现象,促使其合理发展,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加强现代传媒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大众传媒,本身肩负着启迪民智、传扬高尚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当代大众媒介充当着审美阐释中介的角色。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加强现代传媒建设,应当从规范媒体宣传内容,加强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教育着手。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需要加大规范媒体宣传内容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查机制,把好源头关,将“审丑”文化消除在源头,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同时,加强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引导其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到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让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四)高度重视审丑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丑观。审丑观是人们对丑这种客观存在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审丑”就是“使人们看到这种不完满,从而把人们从日常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意识到日常与人共同存在状态的虚假性,最终促使人们对现实提出质疑、提出抗议”。[7]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审美教育,而轻视或忽略审丑教育,其做法是不可取的。加强审丑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视丑、分析丑和评价丑,提高明辨美丑的能力,理性审视当代社会“审丑”文化现象和本质,从而提出抑制丑、修正丑的要求。加强审丑教育,可以健全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审美素养。加强审丑教育,还能大大提高青年大学生识别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承受压力和痛苦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理疾患,增强心理健康。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审丑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丑观。

(五)构建机制,形成合力,净化社会环境,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抵制社会“审丑”文化需要综合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伸,普遍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为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要大力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即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网吧集中整治、荧屏声频净化、出版物市场整治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着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综合治理、依法打击、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深入开展各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及时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营造“绿色空间”。

总之,面对日益蔓延的社会“审丑”文化,一味地“堵”是不行的,关键要进行科学规范,正确引导,要精心构筑“防火墙”,增强大学生的“免疫力”。当前,要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的青年一代大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1]胡静.“审丑”视角下的“芙蓉”现象[J].安徽文学,2008 (3).

[2]王洪岳.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程勇真.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原因分析[J].语文知识,2012(4).

[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胡静.论大众娱乐审美趣味的转变——大众娱乐出现审丑趋势[J].新余高专学报,2008(5).

[6]冯骥才.警惕青少年审美“苍蝇化”[N].南方日报,2006-03-08.

[7]蒋业华.当代审美教育与“审丑”[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41

A

2095-0438(2015)08-0110-04

2015-03-26

黄高锋(1980-),男,河南襄城人,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社会审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MFD-15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审丑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