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助推中国梦

2015-04-10陈顺意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学文化

陈顺意

(1.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2.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 澳大利亚悉尼 2109)

翻译助推中国梦

陈顺意1,2

(1.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2.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 澳大利亚悉尼 2109)

“中国梦”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伟大构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翻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对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也必将继续对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翻译是为了互通有无、促进国际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其目标与中国梦一致。文章试图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寻找翻译与中国梦的契合点,解读翻译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中国梦;多元系统;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翻译是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各民族之间思想的桥梁,为各国、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增进了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翻译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同时宣传我国的古典文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呈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这一目的与中国梦的目标不谋而合,从中可以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翻译的作用首先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翻译的社会价值是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交流和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翻译活动历时悠久,领域广泛,形式丰富,为翻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客观基础[2]。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对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拉开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序幕[3]。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他们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中华民族。他们坚信,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军事、科技,才能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4]。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便是翻译。他们当中有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为了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撰成《四洲志》一书。后来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又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5]。这一时期,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外语学堂,培养翻译人才,编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些西方先进科技著作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和媒介。

二、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

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3]。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元系统中仍然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但出现了向中心发展的趋势。相反,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一时期通过翻译挽救民族命运的代表主要有严复和林纾。严复和林纾均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名的翻译家,二人都通过翻译来表达自己救国救民和救亡图存的思想,被康有为称为“译才并世数严林”。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宣传资本主义“新学”,与封建的“旧学”抗争的首要代表人物[6]。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著作,并通过这些著作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介绍给中国人,开启了民智,给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更为重要的是,他致力于翻译事业是“为了炎黄种族不致沦亡,为了中华古国的复苏”[8](P126)。这一思想与“中国梦”是何等地契合!事实上,严、林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当时也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只不过当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梦”的构想,历史上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林纾则希望通过翻译唤醒民众的爱国心,以便救国保种。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例,首先,它创造性地融古文和欧化语言于一体,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型,是文学变革的“催化剂”[6];其次,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该译作警醒人们亡国亡种的危机感,使中国人民从黑人的悲惨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命运,感同身受,以激起国人的爱国心。而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可概括为:经世致用、开启民智,他自称“翻译为政治服务”的实践者,并在《论译书》中提出译书救国的思想[9]。

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五四时期是我国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五四运动带来了新思想,也带来了新的变革。翻译文学仍然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鲁迅、瞿秋白、梁实秋及赵景深等。鲁迅主张“硬译”,其目的是为了输入新的表现法,丰富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改善中国语文。此外,鲁迅译书还在于“直接为革命服务”。如鲁迅翻译的《毁灭》《复活》等都是应景之作,都是为了鼓励中国人民的斗争或呼吁国民投身抗日。而梁实秋、赵景深翻译的目的则是吸收西方社会中治国的先进思想以开启民智[4]。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走入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了国内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文学形式等诸方面的改良[4]。

三、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的翻译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经济事业百废待兴,文化事业一片空白。这一时期,中国的各项事业包括中国文学都处于建立和建设当中,因此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集中在苏联文化、文学及亚非拉各国文学。苏联的文化思想、文学创作尤其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程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思想和文学理论等诸方面大多以苏联著作为蓝本,苏联文学的许多艺术形象影响了几代人[10]。1966到1976年的文革使中国社会遭到了重创,各个方面出现了断层: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与政治生活紧密相关,主题基本围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且创作手法极其保守,遗留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学色彩[11]。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翻译

改革开放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力日渐强盛、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品不断提高、文学艺术日益繁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这个多元系统中渐渐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翻译在中国文化这个多元系统中渐渐处于边缘地位。但翻译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它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急需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同时中国优秀的文明成果、科技成果、文学艺术成果也需要介绍到外国去。翻译便是这种双向(输入—输出)过程的媒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离不开翻译的功劳。这一时期的翻译肩负着新的使命: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改革的成果、科学技术新成果(如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升空、天河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高铁技术的研发)、文学艺术的成果(如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翻译向全世界传播。翻译推动中国哲学和社科的繁荣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改革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视为中西方文化的调节器,而且也会有助于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12]。翻译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这一时期翻译的另一个特点是:翻译在政府的发起和指导下,系统地进行,如“熊猫丛书”(中国文学出版社,1981;外文出版社,2005)、“大中华文库”(1995)以及“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0)的启动。这些重大翻译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有利于把我国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也有利于外译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大多元系统中走向中心,同时,也助推中国梦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这一时期的翻译,无论在规模、形式,还是在水平、质量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其涉及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外事工作、文学作品、马列经典著作等领域,而是辐射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构建起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13]。当然,这一时期的翻译浪潮方兴未艾,并将继续助推和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梦的过程当中,中国梦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但是在通往中国梦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挑战,翻译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1]互动百科.中国梦[EB/OL].[2013-11-18].http://www. baike.com/wiki/中国梦.

[2]许钧.翻译与社会[EB/OL].[2013-11-16].http://www. tac-online.org.cn/ch/tran/2010-04/27/content_3484885.htm.

[3]百度文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EB/OL].[2013-11-2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nNShCzc8J98aSWjC_u3 dxUYYC65Q6jxyPLx2lX03Hj5Kk5nqeqdeu4rXiw4SmBXcvPqf2 naDIf4dPctXeaTdkoWwsVKVWaodqaazbIC.

[4]吴蓉,刘艳芬.从多元系统论看现代文学转型期的翻译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5]有道词典.四洲志[EB/OL].[2013-11-20].http://dict. youdao.com/searchq=bk%3A四洲志&keyfrom=wiki.related&le =eng.

[6]任再新.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作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7]单宇.现当代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9]朱耀先.论翻译与政治[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10]罗伟.翻译的新使命[J].山东外语教学,1996(4).

[11]李而闻,张小曼.从多元系统看翻译文学期刊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2).

[12]仲伟合.翻译的力量:翻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催媒作用[EB/OL].[2013-11-16].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w ODc5MDA0.html.

[13]远播教育.新中国60年翻译事业发展成就[EB/OL]. [2013-11-16].http://english.114study.com/kouyi/article448841. html.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315.9

A

2095-0438(2015)08-0075-03

2015-02-20

陈顺意(1979-),男,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外国语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与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语用翻译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