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敬祖重孝会通儒佛二教探析——以赖际熙《东莲觉苑祖堂记》为中心

2015-04-10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客家敬祖重孝会通儒佛二教探析——以赖际熙《东莲觉苑祖堂记》为中心

刘道超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赖际熙《东莲觉苑祖堂记》指出“儒与佛真实显著之学说”尽在于“孝”。客家以祖先为核心的丰富生活,实归结于“孝”。客家祖墓风水信仰的盛行,缘于诸多因素影响,使之最终演化为满足客家宗教需求的神圣符号,而其本质,则在于符合“孝”的因果律。

关键词:赖际熙;客家;祖先崇拜;因果律

赖际熙先生是客家学研究拓荒者,贡献良多。惜一直未能拜读赖先生大作。幸蒙增城地情网上传赖际熙《荔垞文存》、《崇正同人系谱》等著作,始得一睹。我们认为《荔垞文存·东莲觉苑祖堂记》深得儒佛二教之旨,且与客家重孝敬祖之实践吻合,至今仍大有裨益。

一、赖际熙《东莲觉苑祖堂记》精要

此堂记载于《荔垞文存》卷二,文字不多,而意蕴绵长。摘其精要如下:

“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历魏晋以至今日,已二千余年。遵之者不止恒河沙数人,诋之者亦不止恒河沙数人。实则遵之者只得其迹,诋之者亦未得其平。求实能遵之,究其理而非徒诵其言,行其道而不徒袭其貎,使儒与佛真实显著之学说,会通而践履之者,帷于静容女士见之焉。尝读《四十二章经》有曰:‘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二亲最神。’与儒者‘孝为人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宗旨相印合。女士善体之,少日以慎以肃孝其父母,既嫁则以恭以顺孝其舅姑。此过去事也。现在则经营东莲觉苑,建祖堂于其中,崇祀其父母舅姑,更撰文述德,以表扬其父母舅姑,纯全懿行,昭著于无穷,此其不匮之孝思,流被于将来者尤久而且远。此岂古今恒河沙数侫佛之流,徒诵其言,徒袭其貎者所能见到。洵卓然异矣!”[1]149

静容女士姓张,父德辉于清末久长九江海关,清廉好施,美誉如潮。母杨氏,亦贤能一时。静容因得严父慈母教育,终成孝敬父母舅姑之楷模。静容女士嫁于何氏。何氏亦持家谨严,所育诸子女均有作为,“令闻广誉,洋溢中外”。赖先生由此感叹:“咸知修施获报,不于其身,而于其子孙”[1]151。

观赖先生之言,“儒与佛真实显著之学说”,尽在“孝”之一字。若能真实“践履”孝之仪规,便是“会通”儒佛二教,并能获得福报。据此观照客家重孝敬祖之行为实践,实深切吻合。

二、儒佛二教之孝道观念

儒家学说以孝为核心,国人较为熟悉。而于佛教之孝道,则知悉者无多。此略述之。

儒家论孝,以《孝经》最集中①自清代起,学者们否认《孝经》为孔子或孔子的弟子所作,判为“伪书”。但却无损其巨大社会影响,《孝经》始终是民间道德教育之圭臬。。要旨概有以下数端:

其一,“以孝治天下”。《孝经》开篇即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治章》则明确提出“孝治天下”的口号。

其二,以孝为“德之本”。《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广扬名章》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其三,视孝为“天道”。《三才章》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其四,孝有五个等级,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亲,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与规范,即“五等之孝”。如“庶人之孝”的要求: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礼记·祭统》则归纳为“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大方面②《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者,孝子之行也。”。

其五,孝行可通神明。《感应章》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后世“孝感”一语即由此而来。

佛之为教,以离家修道为特色。从表面上看,离家弃君,有“不孝不忠”之嫌,故为历代士大夫诟病。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即力斥佛教自外于国家,灭弃伦常,使得“子焉而不得父其父,臣焉而不得君其君,民焉而不得事其事。”[2]其实,佛教十分注重孝道。在浩如烟海的佛经及戒律之中,倡言孝道的论述极其常见。归纳言之,概有以下数端:

其一,父母养育之恩,昊天难报。《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说:“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

其二,敬顺父母有五事:“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3]若能让父母礼佛行善,将是最好的报恩③《毗那耶律》:“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

其三,认为孝养父母,是世间最大的善。《忍辱经》说:“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末罗王经》说:“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由此,常人善事父母,即是奉佛。《大集经》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心地观经》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四十二章经》说:“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认为孝敬父母的福报最大。反之,不孝父母,当受堕地狱的果报④《阎罗王五使经》:“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父母恩重难报经》:“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

佛陀在《贤愚经》中教导阿难说:“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可见孝养父母的福报有多大。

由此可知,佛教对孝道的敬重,并不亚于儒家,在肯定孝可通神明、获大福报方面,还超过儒家。二者之不同,乃儒家注重以孝治天下,以立身扬名为最大之孝;佛注重以孝修身,以利生成道为最上⑤印光法师说:“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印光法师《佛教以孝为本论》,凤凰网佛教,2009年10月23日。;前者侧重于社会,后者专注于个人。但由于佛教出家修行的特点,使其对孝道的主张隐晦不张,易使人误解。不像儒家之孝易为世人所了解。

三、客家民系重孝敬祖之生活实践

综观客家传统生活,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其实均以祖先为核心,以孝悌为根本,可以“敬祖重孝”四字归结,而集中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以孝悌为人伦之根基,以祖先为最大、最重要之神

检阅客家人的谱牒,其家训、族规,无不以孝悌为人伦之根基,敦嘱家人子孙“敦孝悌,重人伦,讲仁义,守五常,睦宗族,和乡党”。可以说,客家族谱中有关敬祖重孝的相关记载,无谱无之,不胜枚举。而最能说明客家人以孝悌为人伦之本,以祖先为最大、最重要之神明者,当首推客家民间口口相传的大量俗谚俗语。如广西客家聚居区流传的俗谚:

“人生在世,忠孝为先”;/“养子要教,养老要孝”;/“那侪唔敬老,老哩自家都难保”;/“还生食四两,强过死后食猪羊”;/“千跪万拜一炉香,不如生前一碗汤”;/“不孝枉烧千张纸,亏心空点万炉香”;/“求神不敬祖,枉烧万炷香”;/“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拜神不如祭祖,念经不如读谱”。

民间俗语,既是千百年间民间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更是民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直白体现。上述客家俗语,最直观地展现了客家民众以“孝”为人伦根基,以“敬祖”为最大善行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二)以天地祖先为信仰核心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多元的,但同时又有一体化的同一性特征,这便是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五者之中,以天地祖先为核心。再细辨识,天地与祖先,又有区别。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实践看,天尊而远、而虚、而疏,并且自商周以后,祭天即为帝王所垄断;地卑而近、而实、而亲,所以,民间祭祀以地带天,实际上是以“社”(土地神)和“祖宗”为核心来建构神祗的世界秩序,同时满足自己的宗教需求。因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民间一直以土地神为区域信仰的核心[4],以祖先神为血缘信仰的核心。由此再进一步,自三代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结构基本延续不变,民间一直奉祖先神为“睦亲收族”的精神核心,帝王也将祭祖礼视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并在制度层面形成了“右社稷,左宗庙”的礼法结构①包括物质制度与精神制度两大层面。《周礼·冬官·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为物质层面。《周礼·春官·小宗》:“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此为精神层面。。客家民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祖先更是精神生活与日常活动的核心。

(三)祖先成为生命活动的核心

综观客家民系之传统生活,从物质到精神,所有一切,均离不开祖先,率以祖先为中心建构。方一出生,即须到宗祠或祖堂秉告祖先;成人婚娶,必祭告列祖列宗;辞别人世时,在公厅停柩装殓、出殡,最终魂归宗祠,实现“认祖归宗”;居住之时,必以祖先为中心,聚族而居;必不得已而迁徙,则或背负祖先骸骨随迁,或在立足既定后再回籍迁葬;初一十五或岁时节庆,必焚香备礼,祭拜祖灵;日常凡有喜庆或较大行动、斩获(如婚娶、寿庆、入宅、入学、收获新稼等),亦必祭告祖先,致谢祖灵;至于宗祠祖墓,更是祭祀以时,庄严盛大。甚至异姓同俦,为着生存竞争,亦或建异姓宗祠,或结为异姓兄弟。凡此种种,莫不以祖先为核心,以祖先为心灵之最终归属。

四、客家重孝敬祖之宗教意蕴及会通儒佛精神

(一)客家重孝敬祖之性质

如何认识或评价客家敬祖重孝之社会实践?首先须明确其性质。而欲明确祖先崇拜之性质,必先确定民间信仰之性质。

关于民间信仰的性质,迄今为止,学术界的认知仍极其混乱。或说民间信仰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信仰形态,否定其宗教的本质属性;或说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宗教,但却是一种与制度化宗教相对的“普化宗教”;或主张对民间信仰的界定不必过于精确,应当模糊一些;或说民间信仰是一种介于宗教与信仰形态之间的“准宗教”现象;或说民间信仰是一种“不成熟的宗教”。莫衷一是。

造成这种混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西方文化尤其是宗教为标准审视中国民间信仰[5]5;二是将民间信仰与佛、道等制度性宗教人为分割、对立。不知中国民间信仰与儒、佛、道等制度性宗教其实是一不是二。二者虽有精粗、雅俗、上下、集散之别,实质却是中国宗教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共同完成宗教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作用。强与分割,不仅造成概念认知之混乱,更无法正确把握民间信仰暨中国宗教自身的存在方式及未来走向。近年虽有学者意识到民间信仰是中国宗教统一体之重要组成部分[5]6,惜仍无深度的研究成果。

笔者在《包容的信仰》中,从儒道释发生发展与民间信仰之关系、从三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影响社会之路径与规律,以及三教合一最终结果之角度观察,认为:“表面上,中国宗教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是儒释道三教之主动选择;实质上却是三教为了争取信众、争抢中国宗教市场而不得不因应广大民众宗教需求的被动结果。三教合一的本质,是合于中国社会的宗教需求,合于民间信仰。因此,三教与民间信仰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离。复因民间信仰自有传承,谓之‘巫教’。故中国传统宗教其实是‘四教合一’,而非‘三教合一’——儒释道三教与巫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统一体。……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宗教统一体。四者相辅相依,相扶相成,共同完成宗教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任务。不可强与分别。”

既然民间信仰是中国宗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民间信仰之核心的祖先崇拜,其性质必然为宗教而无可疑。

(二)客家祖先崇拜的宗教功能

客家祖先崇拜体现在宗祠、族谱、祖墓、宗族组织、族产、族学、族规族训、堂号、楹联等方面,范围至广,难以一一备述。此以祖墓为例,析其宗教功能及其对儒佛精神之会通。

客家祖茔有骨骸葬、衣冠葬、银牌葬、招魂葬等不同类型,尤其注重风水。赖际熙先生曾在《崇正同人系谱》一书力辟其“愚陋”,实犯“大不孝之罪”。其文曰:

“葬惑于风水之说,未得吉壤则权掩埋于山麓,封而不树,不起茔不竖碑,有数十年不改者。或葬数年,必启视洗骸,贮以瓦罐,厝诸山边田塍间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壤。俗之愚陋,以此为甚。……其流弊则至于家有疾病,或不如意,咎于地之不吉,又复起骸。一时不得吉地,而寄于田厂岩穴之间。愚民易惑,犯大不孝之罪。此而谓为蛮夷之陋俗,岂得为过!”[6]

赖先生之鞭辟诚可谓深刻、有力。然客家之所以如此笃信祖墓风水,并成为整个民系的普遍行为,实大有缘由。即由于鬼神观念、祖先崇拜、土葬习俗、择居实践与风水理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茔墓从单纯的掩埋祖先骸骨的处所,演变成祖先神灵佑护后裔的圣地,以及后裔子孙向祖先表示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获取宗教滋养的神圣处所。就是说,祖茔已经演变成祖先信仰的重要支柱,择地、筑墓、记录、祭祀,已经成为客家民众满足宗教需求的民俗机制。大略言之,祖墓风水信仰在满足客家人宗教需求方面,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祖墓在客家人精神归宿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客家人岁时祭祖,规模最大者,为祠、墓二祭。两相比较,因为空间的关系——祠祭在屋内,墓祭在野外——墓祭规模比祠祭还要隆重、盛大。每届其时,裔孙们从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外国奔赴而来,组织龙队、狮队、车队,高举着“某某氏春季(或秋冬季)祭祖团”的巨额条幅,汇成浩浩荡荡的祭祖队伍,携带着丰盛的祭品,奏鼓鸣炮,舞龙、舞狮,如同一个盛大的节日。

人们借助祭祖这一平台,联络宗亲情谊,在向祖先表示纪念、感激、礼敬和祝盼之情的同时,也在享受丰硕而深刻的精神洗礼,获得一种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更大希望和自信。就是说,通过参与祭祖——尤其是大规模的墓祭、祠祭,人们在向祖先致敬、礼拜的同时,无形中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即在与数以千万计的族人的联谊祭奠中实现了文化认同,获得了自豪感;同时,彰显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最终满足了“落叶归根”的宗教情怀,使精神获得归宿。

从宗族整体角度看,则是通过文化认同达到“收族”——凝聚族人的效果。

其二,祖墓在精神激励方面的作用

客家民间流传一句俗谚:“求神不如敬祖”。此话内涵有二:一是说敬祖可促使人从修身做起,成为一个内孝尊亲,外求立世扬名的具有上进心的人;二是说祖先神同样可以保护后人,佑助成功。而祖先神给予后人的佑护,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祖墓风水。

我们在广西各地实地考察,与父老乡亲交谈,听闻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某姓祖墓风水之神奇。各村各姓,均为其祖墓风水而自豪、骄傲。若某姓某人仕途亨通,官至高位,或经商发达、人才辈出,必谓其祖坟葬得好。反之,则谓祖坟风水不佳。若同一姓氏房族发展差异过大,较差一房常责怪祖坟风水“只发彼房,不发己房”。若村落某宗族状况长期低迷(如经济状况长期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人丁不旺、族中子弟读书效果长期不佳等),常谓祖墓风水不佳,或岁月久远“龙气不旺”。或欲通过改葬改运,或请术士“安龙”以旺“龙气”。

这些都表明客家民间真诚地相信祖墓风水具有一种神秘的无形能量,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子孙富贵穷通。我国民间归纳人生成功俗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风水”更多的是指阴宅风水。

世人大多具有自卑感。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改进的。”[7]世人普遍缺乏自信心。问题还在于,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战胜自卑实现超越,而必须仰仗外力。或是他人的激励,或是信仰神灵。人类产生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是通过信仰神灵参加宗教活动获得精神激励[8]280。并且是信之越诚,所获激励越大。从客家民众对祖墓风水的信仰实践,我们看到,祖墓风水已经拥有宗教般的力量,成为广大民众精神动力的重要源泉:他们通过信仰祖墓风水,获得巨大的精神激励,变得更加自信,使之“感到自己更有力,不仅可以经受生活的考验,而且也能够战胜困难”[8]550。

其三,祖墓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

无论哪一种宗教,其核心内涵,就是道德。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神灵信仰,就是围绕道德观念建构的。涂尔干认为,在“事实上,宗教力不过是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就是道德力。它是由我们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内心中所唤起的各种观念和感情构成的,而不是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8]418-419。祖墓作为祖先崇拜亦即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涵也是道德。

祖墓作为祖先形骸的载体,乃祖先灵魂之所寄。它所承载的道德内涵,首先是对父祖尊长的孝敬、恭顺,然后是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以及父子、君臣、兄弟、长幼、夫妇、男女等之间的人伦关系。《礼记·祭统》曾对祭祀中蕴含的伦理观念做过精彩总结,认为传统祭祀包含十种伦理观念,即:事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伦、贵贱之等、亲疏之杀、爵赏之施、夫妇之别、政事之均、长幼之序,与上下之际。谓之“十伦”。墓祭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祭祀,却是传统祭祀中最具代表性者。《礼记》所归纳的“十伦”,墓祭中大多有所蕴含,可见其道德内涵之丰富。

不仅如此,祖墓风水信仰的根底最终仍然是道德。

国人普遍崇信风水,同时又普遍信奉“好阴地不如好心地”。我国民间古有“积德余庆”、“积恶余殃”之说,佛教传入后形成系统的善恶报应观念。唐宋时期由于风水理论的完善与普及,讲求阴宅风水的风气十分炽热。也在此时,社会上出现一种认为“好阴地不如好心地,好住场不如好肚肠”的舆论。如应俊《琴堂谕俗编·积阴德》诗云:

“好阴地不如好心地,好住场不如好肚肠;/心地肚肠好,子孙代代昌;/心地肚肠恶,子孙代代殃”。[7]

不仅应俊,宋代众多士大夫,均意识到“好阴地必以好心地为根基”,“好心地”胜于“好阴地”的道理①明·李诩《戒菴老人漫笔》卷八引宋代倪思父诗云:“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又引钱水部仁夫诗云:“寻山本不为亲谋,大半多因富贵求。肯信人间好风水,山头不在在心头。”(《续修四库全书》第1173册,子部)又。宋张洞玄撰《玉髓真经》(宋刘允中注释)卷十八:“大抵积德有厚薄,遇地有大小,无非遇耳。使其明识洞晓愈来愈逺,或是在目睷而竟不能见。故曰好阴地不如好心地是也”。。可以认为,这一观念,基本成为宋代有识人士的共识。由宋及元以至明清,这一认识越来越普遍,成为社会共识②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引宋末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倪文节家与秀王邸为邻颇被侵占,文节常语曰:住场好不如肚肠好,阴地好不如心地好”。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心地好阴地自好,卽不好亦化凶为吉。心地不好阴地自不得好,卽好亦化吉为凶”。。时至今日,由于佛教善恶报应观念的广泛影响,众多世人意识到,积德行善才是风水的根本、好心人才有好风水。

由此可知,在传统的祖墓风水信仰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相信祖墓风水并期盼获得佑助者,会在道德法则下求取功名富贵,并乐意积德行善——因为“好心地”是阴地发挥神奇功用的前提。因此,传统祖墓风水信仰道德教化的作用是显著的。当然,这是佛教长期宣教与熏陶的结果。

以上是祖墓崇拜宗教功能的主要方面,也是客家热衷于祖墓风水的原因。

(三)客家祖先崇拜会通儒佛精神

祖先崇拜的人伦根基为“孝”。儒家以孝为“德之本”;认为孝敬父母的人,不会为非作歹,并能守法修身,忠君重友,发奋努力,追求立功扬名,以彰显父母,所以主张“以孝治国”。佛教认为父母恩重如山,“昊天难报”;孝养父母,是天地间最大的善。因此,在重孝问题上——亦即赖际熙先生所言“儒与佛真实显著之学说”——儒佛一致。

不仅如此,佛教认为,孝敬父母与礼佛等,可获最大福报。儒家也认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此言的根本意旨,在收获“福报”。由此,在孝行的结果上,儒佛也相一致。

旧时民间流传一句古训:“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人”,实即有德之人。意谓上天对有德、行善之人,会在冥冥中巧妙安排,使其所居及所为,将来都能获得好结果。

此训何据?台湾星云法师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怪罪我们;若不信因果,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宇宙发展之法则。通俗地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此,这一古训其实暗合了佛理(因果律)的奥妙:一个人只要行善积德,修行念佛,必然暗合天地妙道,获得上天相助;即便是一般的甚至是常人认为有明显欠缺的宅居地,也会变成风水宝地。

由此可知,民间所谓某某因祖墓风水而富贵荣华云云,其实根本上是其行为符合“因果律”:敬祖重孝且守法行善。故客家包括祖墓崇拜在内的祖先信仰,本质上与儒佛精神是相一致的。大众不明其中奥秘,误将“军功章”归于祖墓风水,遂终不免于迷信。赖前辈所斥所讥,不亦当乎!

参考文献:

[1]赖际熙.《荔垞文存》卷二,赖际熙撰,罗香林辑,学海书楼丛书,北山堂基金赞助重印,1974年初版,2000年再版.

[2]韩愈.《原道》.

[3]《长阿含经》.

[4]刘道超.信仰与秩序: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路遥,等.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序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

[6]赖际熙.崇正同人系谱:卷四,香港崇正总会,1995:12-13.

[7]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6.

[8]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古语)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001-06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客家族群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稳定研究”(11BZJ027),广西文科中心重点项目“客家文化研究”(KW276)

[作者简介]刘道超(1955-),广西柳城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客家历史文化。

Exp loration on Hakka and Filial Piety Teaching of Two Buddha of Tong Ru:Focused upon Lai Jixi”s Zutang Tung Lin Kok Yuen

LIU Dao-chao

(College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Guangxi,China)

Abstract:Lai Jixi"Zutang Ji"Tung Lin Kok Yuen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as true as is“filial piety”.Hakka ancestors as the core of the rich life,it comes down to“filial piety”. The popularity of the Hakka Ancestral tomb Feng Shui has been accepted,due to many factors,so that the ultimate evolu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Hakka religious symbols,and its essence,is in line with the“filial piety”of the causal law.

Key words:Lai Jixi;Hakka ancestor;worship;causal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