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大精神与青年学生的成长

2015-04-10李艳青

山西农经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李艳青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长期以来,校园精神为学校全体成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校园精神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也遇上了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校园精神教育方式,使校园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与青年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这对于优化青年的校园精神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青年的思想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精神与青年学生的成长

1.1 校园科学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基础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崇高精神,它不仅能让人们获得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和熏陶他们的科学思想、态度和方法。青年学生作为科学精神的承载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和不断开拓认识的科学精神,才能为自身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校园人文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所提倡的青年学生应该拥有的人文精神,而今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大学教育中则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这容易导致青年学生过于重视功利与技术,忽视自身成长的价值意义。所以,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

1.3 校园创新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主体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当前高校特别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把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仅是熟悉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培养创性思维能力,青年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精神,只是人云亦云,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那么,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显得尤为困难。

2 农大精神的内涵

校园文化自建立之日起就存在,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并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造,历经岁月洗礼所形成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的总和,并对校园内外的事物起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的意识形态。农大历经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在数代农大人薪火传承和不懈努力下,农大最终形成了以“甘于份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崇学事农、艰苦奋斗”的农大精神。

2.1 崇学事农

“崇学”和“事农”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指知识,认识和理解等方面的涵义,通常与“言”、“学问”等概念相提并用。“行”是主体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崇学”是崇尚学习,重视学习的意思,它体现了一种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者”(《论语·季氏》)。即人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得知的。“事农”就是投身农业实践活动。农业是民之本。古语曰:“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农大作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重点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师生共同致力于农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农业项目的研究,在他们不断的积极努力和探索下,使得学校在丰富农业理论知识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出成就。尽管近年来,其他学科专业项目不断增多,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农业在学校的突出优势,反而为农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因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也为农业的创新发展的前景起到了引领作用。

2.2 艰苦兴校

“艰苦”和“兴校”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曲折性”是指事物的发展不是走直线,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艰苦”是指艰辛困难。“兴校”是指集中各方力量实现学校旺盛、蓬勃的发展。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农大最初由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堂发展到今天海内外皆知的著名学府,这都是代代农大人历经艰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换来的成果。今天,我们有幸在这片智慧的土壤上熏陶和提升自我,这就要求我们要秉承前人的这种精神,不断地弘扬和创新发展这种精神。

3 农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3.1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围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农大在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地体现了农大精神的内涵。比如,农大环境优美,有乡村之静穆,无城市之喧嚣,朴实中蕴涵着幽静,宁静中包含着温情的校园环境的美称,在建筑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的古建筑又有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二者交相辉印,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古建筑有亭兰图书馆,嘉桂科技楼,韩氏楼,四明亭,崇学楼,主楼,南院办公楼,现代建筑如四号、五号、六号教学楼,新图书馆,实验大楼,谷园餐厅,游泳馆,运动场等等,这些都为农大精神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对青年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学校在围绕这一精神着力培养校园人的求学精神和崇尚科学的品格,为全面提升校园人的精神气质、推动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起到引领作用。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也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山西农业大学也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指出“把科研项目做在田野,把科技论文写在山村”的科研工作思路,比如,在养殖业方面:培育成山西黑猪、山西细毛羊、中国黑白花奶牛等优良品种,学校还引入了南美羊驼,丰富了我国的动物物种资源库。在农业方面:大豆良种晋豆一号、二号、柳林核桃产业、韩国梨系列新品种、晋球1号球虫疫苗、马铃薯化学调控技术、甘蓝新品种——四季佳和春秋圆、胡萝卜新品种—甜红一号、钙果新品种、晋农207小麦、鲜枣保鲜技术、新型防枣裂果遮雨棚、以土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等。这些在农业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社会的普遍赞美和尊重,其中都体现了农大人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优良品质。

3.3 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日趋稳定的和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对于学校来讲,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校园制度是校园各项文化得以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健全和完善学校制度有助于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综合考虑到各项制度的具体要求,山西农业大学积极贯彻国家关于高校教育的方针、政策并根据农大自身的教学特点,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培养具有德才兼备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4 校园生活文化

校园生活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状况和特征。比如,他们的时间观念和消费观念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可以从中看到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校协调这三者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古人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礼记》)。学校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外,学生课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思维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4 发扬农大精神,崇学以成才,事农以实现自身价值

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大形成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校园精神,当前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根据农大精神对自我进行塑造,来传承和发扬农大精神,同时在农大精神的指引下实现自身的价值。

4.1 青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文化素养,学习农大精神

青年作为农大精神的传承者,有必要进行校园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正确的认知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课堂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校园在教学基地和科研场所建设方面都投入了积极的努力,青年应该充分利用学习的场所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农大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保留了许多古老建筑和根据时代的发展建设的现代化的教学基地,这些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青年学生应该深切地体会其中的深意,深刻体会“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关注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正面教育,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2 青年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践行农大精神

高校的青年学生已经从课本中学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想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就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青年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身觉悟、认识和判断能力。学校充分的科研教学基地、建筑群落、场馆建设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以及卫生环境都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全面化的教学与管理,从而加强农大大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

4.3 青年学生应该挖掘自身的自觉品质,内化农大精神

青年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培养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青年学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积极参与其中,在团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主体自我教育作用。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必要性,产生内在的学习和践行动机,主动去学习农大精神,并内化为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

[1]刘颖慧.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5

[2]王芳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指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

[3]杨晓苏.探析青年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凯里学院学报,2013,2(3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54-55

[7]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5-4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