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角下浅析《苏菲的选择》中苏菲的悲剧命运

2015-04-10王瀛鸿张谊波

关键词:苏菲纳粹悲剧

王瀛鸿,张谊波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伦理视角下浅析《苏菲的选择》中苏菲的悲剧命运

王瀛鸿,张谊波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从文学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苏菲的选择》中女主人公苏菲在历史的伦理环境与父亲、与儿女在伦理活动中伦理结的形成过程,能让人们看到苏菲悲剧命运的根源、纳粹罪恶的深重,从而激发了人类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号召人们心向美好,普爱众生。

《苏菲的选择》;伦理结;负罪感

威廉·斯泰隆是继福克纳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国南方作家,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福克纳的继承人[1]”,被称为二战后“美国最有前途的青年小说家[2]”。《苏菲的选择》是斯泰隆揭露纳粹大屠杀罪恶的优秀作品,出版于 1979年,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稳居时代周刊畅销书排名榜长达40周。第二年被改编成电影,主演梅丽尔思特里普因此荣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四五十年代,由于涉及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少,大部分美国人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那段历史不太熟悉。直到60年代初,纳粹头子阿道夫·艾赫曼在南美被抓获,随后电视直播的耶路撒冷审判过程让广大美国人开始了解大屠杀的真相。随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出现,人们才得以广泛了解这一历史悲剧。1979年《苏菲的选择》的出版,通过奥斯维辛幸存者苏菲的悲剧命运,再一次向世人揭露了纳粹在二战死亡集中营中的罪恶。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并不是犹太人,她是一个波兰籍母亲,在纳粹占领波兰期间,因为想要给患肺病的母亲补充营养,在黑市买了一条火腿(占领期间德军严令禁止平民食用肉类,所有的肉类都要供应德国军队),在纳粹对反抗分子的搜捕中被发现,而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中她饱受折磨,失去了一双儿女,幸存下来的她被国际营救组织转送到美国,生活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但是逃离了纳粹魔掌的她,并没有在新世界中走向新生,苦难经历留下的阴影让她无法逃脱,最终选择和情人双双自杀。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通过分析苏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环境中,与父亲及儿女的伦理结的形成,来解析苏菲必然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一、苏菲悲剧命运中伦理结(ethical complex)的形成

人类在漫长的自身进化过程中,开始产生理性,理性逐渐成熟,伦理意识便开始产生,人才逐渐成为独立的高级物种。区分人与兽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有理性,而理性的核心就是伦理意识。人类之初,亚当和夏娃也只是上帝伊甸园中与其他物种没有区别的生物。在偷吃了禁果之后,他们有了智慧,能够分辨善恶,区分好坏。所谓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伦理选择,通过这种选择,人类将自身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类走出最初的伦理蒙昧后,逐渐建立了一套对人类的繁衍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基本的伦理规则,再通过文学形式加以固定和流传。“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3]”。人类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人类社会,思考人生,从而更好地生活。在文学文本中的伦理结构中,都会有一条或数条伦理线和数个伦理结。伦理线是文本的纵向伦理结构,伦理结是文学文本的横向伦理结构,在人物的伦理活动中,一些伦理矛盾的出现就会形成伦理结。伦理线和伦理结就像一张命运之网,由于人物的不同反应导致人物的不同命运。伦理矛盾中包括某些伦理禁忌,比如乱伦、弑父、杀子等。对于伦理禁忌的违反会给当事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是悲剧性的毁灭命运。例如,俄狄浦斯王因为杀父娶母的伦理混乱导致最终刺瞎双眼的自我流放、自我惩罚。哈姆雷特因为伦理身份的转变(当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他的叔父时,哈姆雷特的身份也转换成了凶手的继子)面临着为亲生父亲报仇就意味着弑父杀母的道德难题。面对伦理两难,浑浑噩噩的人可以无视一切,像行尸走肉一样活下去,而理性的人,会因此遭受巨大的苦难,甚至是死亡。而正因为这种理性的思考和冲突,才让人们更好地透析人性的复杂,更透彻地感受人生的苦难和哀伤,才能更好地珍惜生活。

二、苏菲与父亲的伦理结

苏菲童年生活在波兰的克拉科夫,一个充满音乐、宁静、平和的美丽城市。但在这宁静快乐的生活中,“一朵徘徊不去的乌云却笼罩在这种生活上,使得苏菲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感到一种压力。那就是她父亲的存在,他暴君似地控制整个家庭和苏菲,而且手段狡猾精明[5]170”。苏菲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法学教授,学识渊博,政治上激进,狂热地反对犹太人,在家中也有着绝对的权威。苏菲百分百顺从父亲,她的家庭文化和宗教教义教导她要完全效忠父亲,并对这种忠诚毫不怀疑。她要给予父亲应有的尊敬,她每天都在说“是的,爸爸”,“不,谢谢你,爸爸”。她和母亲都必须遵守这种服从义务。这就是当时的伦理环境,女儿必须尊敬父亲,妻子必须尊敬丈夫。正如“文学不能超越历史,不能脱离历史[4]”那样,我们不能用现代女性的思维和道德准则来衡量苏菲,我们只能在历史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去探索苏菲的内心世界。

在历经母系社会的辉煌后,女性慢慢演变成男人背后的影子。男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成为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男性将这种观念不断地固化到伦理体系宗教体系和社会生活中。千百年来形成的伦理观念,严苛的天主教义,使苏菲无法意识到她是一个独立的、不从属于任何人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即使是在她最悲伤的回忆中,她也告诉自己,父亲对他们并不真的残酷[5]172”。她竭力压抑着自己对父亲的怨恨和不解,力图做一个符合当时伦理观念的好女儿。她刻苦努力地学习速记和各种语言,对父亲的要求严格执行,她做着各种努力去迎合完美主义者的父亲。她接受父亲的安排,嫁给了父亲的助手,在无爱的婚姻中生下两个可爱的孩子。她的成年生活,压抑而没有色彩。可是在给父亲当秘书的过程中,在给父亲打印他的政治宣传手册时,她知晓了父亲可怕、残忍的反犹太主义思想:“灭绝”,——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这种想法,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竟然有如此狂热可怕的纳粹思想,尽管教授是站在波兰的立场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维。在恍惚中,苏菲打错了几个单词。可父亲仅仅因为她的几处打印错误甚至在众人和她的丈夫面前讥讽她愚蠢无知,脑袋里装满泥巴。而苏菲坐在冰冷的咖啡馆里,听着父亲的训诫,“终于看清这个男人,这个父亲,这个赋予我血肉之躯的人,仅只把我当成一个下人而已,一个奴隶,…… 而且我还得摇尾乞怜[5]176”。在那一刹那间,苏菲产生一种对父亲的强烈的恨,这种压抑了很久的敌视,迅速传遍她的全身,让她头晕目眩,几乎昏过去。“我恨他,这种恨竟令我这么痛苦——就像一把屠刀刺人心窝一样[5]174”。这是第一次苏菲意识到自己在父亲心中毫无地位和价值,也是她第一次产生了对父亲的恨意。她在得知父亲和丈夫被逮捕时,她没有生离死别的哀伤,因为她和他们的感情已相当疏远。她的哭泣只是一种恐惧:如果德国人能攻击这些毫无抵御的教师,天知道在未来的这些年,波兰还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但对父亲的恨又令她痛苦万分,因为内心深处的伦理价值告诉她应该爱父亲。父亲的激进思想和政治活动让她感觉到羞耻和恐惧,她意识到父亲与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她与父亲产生陌生感,但又因为难以捉摸的血脉关系她觉得自己该为父亲的罪行背上一份责任,于是她对受迫害的犹太民族产生了一份愧疚之心。挣扎于对父亲的爱与恨之间,在这种伦理两难中,苏菲心底十分痛苦,最终她在回忆中为自己塑造了一位理想的父亲形象:睿智、文明、充满爱心,冒着生命危险去搭救犹太人;笼罩着父亲暴君阴影的童年生活也被她故意描绘成无忧无虑、充满爱意、甜蜜而温馨。她要在两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只能用假象迷惑自己。

在苏菲与父亲的伦理线中,苏菲无法释怀自己对父亲的恨,而从小培养起来的对父权的敬畏和服从又让她因此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应该为此受到惩罚。对父亲的恨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上的负疚感在苏菲身上形成了一个打不开绕不过去的结。她可以在道德上谴责父亲对犹太人的态度,但在伦理上她无法原谅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所以她会经常做同一个梦:在梦中,她极度渴望听到勃拉姆斯的古典音乐,而她的父亲却阻止唱片主人播放这首曲子,理由是她太笨了,根本听不懂。对苏菲来说,音乐就是她的血液、她的生命,剥夺苏菲聆听音乐的权利就是剥夺她的生命权。苏菲将这个梦诠释为父亲想要让她死,而只有死亡才能最终解开这个结。

三、苏菲与儿女的伦理结

在苏菲与父亲的伦理关系中,父亲只把女儿当成工具,当成奴隶,苏菲对父亲的尊重爱戴却换不来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恨又让她痛苦万分,以至于她常常在梦境中梦到父亲希望她去死。这种父女关系又隐性地体现到苏菲和女儿的关系上,延伸出苏菲的最大的悲剧。当苏菲和两个孩子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当天,苏菲被德国医生逼迫选择一个孩子送到毒气室时,苏菲绝望万分,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苏菲选择了牺牲女儿伊娃。对于苏菲而言,无论选择哪个孩子,对她来说都是致命的。但在那一刹那间,苏菲选择了女儿。为什么是女儿,而不是儿子?苏菲潜意识中的父亲希望女儿去死的想法,延续到苏菲与女儿的关系中,她在那一刹那做出了牺牲女儿的决定。同时女儿就是苏菲的另一个自我,是一种象征,在她选择将女儿送入毒气室的同时,也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而苏菲多年的痛苦经历也使她意识到,女性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的艰难要远远大于男性。伊娃(Eve)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伊甸园中的夏娃,女性似乎总是人类错误的替罪羔羊。

选择将女儿送进毒气室,就等于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这不是苏菲的错,在那个没有理性、没有上帝存在的死亡集中营里,纳粹在主宰着犹太人、波兰人的命运。但苏菲无法原谅自己,这是她内心深处最黑暗、最隐秘的地方。她的价值体系和信仰都崩溃了,她不再相信上帝,她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她,抛弃了那些在集中营里遭受苦难的同胞们。因为如果上帝存在,他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人间?选择放弃女儿是苏菲无法解开的伦理结,她无法解除对伊娃的愧疚。尽管那个选择是不由自主地,可是每天早上起来那个记忆都是如此鲜明,令她难以承受。

在将女儿送进毒气室后,苏菲也没能保住自己的儿子。儿子被送进儿童集中营,苏菲由于会德语和速记而被挑选去了纳粹头目霍斯的家中,帮助德军翻译文件。这使苏菲不只是纳粹党手下的受害者,她也成为帮助德国纳粹的帮凶。为了拯救自己唯一的孩子杰恩,她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想通过色诱霍斯拯救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目的也没达到,她的儿子成为被纳粹残忍地冻死在儿童集中营中的众多儿童中的一名。作为母亲,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一双子女,她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坍塌了,她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她的心“受过伤了,已经变成一颗石头了[5]347”。她再看不到生存的希望和价值,她只有逃避。但即使是在战后的和平的新大陆,她仍逃脱不掉内心对自己的审判和对生活的绝望,她选择了自杀。从此再没有折磨,再没有愧疚,这是一种解脱。

四、苏菲的悲剧命运留给人类的思考

与父亲的爱恨两难,让从小接受严格宗教教义和伦理价值观的苏菲感到愧疚,甚至在潜意识中觉得父亲希望自己去死,这种畸形的父女关系让她在面临选择时下意识地牺牲了女儿。集中营里她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这是她最致命的无法言说的伤,她无法解开的心结。当她袒露心底最深处的这个秘密时,也是她走向死亡之时。纳粹违背人性的消灭犹太人的思想造成了苏菲父亲狂热的亲德政治倾向,也造成了苏菲和父亲最大的矛盾所在。而她父亲所谓的灭绝犹太人的“梦想”竟在苏菲的目睹下逐步实现,苏菲难以忍受,“真想一死了之”。更大的噩梦是苏菲在纳粹的逼迫下选择牺牲女儿,却又无法挽救儿子。对儿女的罪恶感让苏菲生不如死,最终选择死亡。

苏菲的悲剧是社会原因,是纳粹的罪恶。但作为个体的人,苏菲无法原谅自己,无法从过去的噩梦中摆脱。她唯一的道路就是死亡,和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从而解开他们之间的伦理结,苏菲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苏菲的毁灭让我们看到纳粹思想对伦理价值的破坏,看到纳粹对人类的悲剧性的毁灭。为了避免苏菲的悲剧,避免奥斯维辛这样黑暗组织的存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让你的爱普及到所有的生物中[5]360”。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怀抱脆弱而永恒的希望,去征服悲伤,去面对痛苦、失去和迷惘。这也是苏菲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最深的领悟,也是苏菲的悲剧价值所在。

[1]范革新.《索菲的选择》与威廉·斯泰伦的选择[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3):57.

[2]Rubin.D.Writers of the Modern South[M].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3:212.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4.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5.

[5]威廉·斯泰隆.苏菲的选择[M].谢瑶玲,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An Analysis of Sophie′s Tragic Fate in Sophie′s Choi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thical Theory

WANG Ying-hong,ZHANG Yi-bo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William Styron′s novel Sophie′s Choice is a very famous novel which reveals the evil of Nazi.It′s about a Polish Catholics Sophie who has a nightmare experience in Auschwitz during the World War Two.From the viewpoint of ethical theory,because of the evil of Nazi,Sophie has an unsolvable Ethical Complexes with her father,and her children.Thes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involve love,hate and guilt and lead Sophie to her inevitable tragic fate.Sophie′s story warns us that instead of dying out as time goes by,Nazi′s evil can still poison an individual′s life long afterwards.In order to avoid such a tragedy and eliminate the evils in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we should do like what William Styron puts in the novel:“Let your love flow out on all living things”.

Sophie′s Choice;ethical complex;guilt

2014-10-12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WJ2013049)

王瀛鸿(1972-),女,沈阳人,副教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02

I106.4

A

1672-9617(2015)02-0148-04

猜你喜欢

苏菲纳粹悲剧
伟大的悲剧
开悟
开悟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苏菲的故事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