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视娱乐节目看节目同质化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15-04-10李雅琪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同质化创新

李雅琪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从电视娱乐节目看节目同质化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李雅琪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从全球化、商业性、创新意识、市场及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节目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节目同质化现象会带来精品节目减少、节目庸俗化、受众个性减退等弊端。通过国内外娱乐综艺节目的对比分析,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避免节目同质化问题的应对策略:捕捉被忽视的受众群,进行本土化创新。最后得出结论:模仿是必然的,但本土化改造与自主创新也是必要的,只有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现象。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引起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制作方愈发浮躁,他们不再专注于如何创新一档新颖的节目,而是转为如何更好更快地模仿一档节目。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但是一味地模仿甚至是抄袭所导致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会引起观众审美疲劳,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相关替代性娱乐消遣方式上去。

对这种模仿或曰借鉴行为到底应该持何种意见,国内学者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在如今娱乐文化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借鉴与模仿是必要的,可以促进娱乐文化的繁荣。但是,借鉴与模仿并不等同于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进行本土化改造与自主创新才是真正的借鉴。

1 何谓电视节目同质化

同质化的概念来源于商品竞争,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1]。在文化领域,“同质化”一词也被频繁使用,并常常与“全球化”连在一起。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引起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趋同现象,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互相模仿,导致文化的一体化,进而形成文化同质化现象。

文化同质化现象也包括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不仅是一个现象,而且是一个过程,也是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共谋的结果。传播者在进行电视娱乐节目创作时会充分考虑多方因素,比如商业因素、受众市场等。受众对节目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受制于电视类型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保守性,同质化就是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节目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受到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1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国向中国输入了美国大片、乡村音乐、摇滚乐、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反映大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据统计,美国好莱坞影视产品的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5%~6%,但却占全球电影放映时间的50%~60%。文化全球化这一现象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各国综合实力的不平衡导致传播模式的倾斜,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导致文化上的依赖。可口可乐、麦当劳等饮食文化产品的输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价值观念。这种文化传播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入逐步实现了有目的的文化同化,而作为文化产业链重要一环的电视节目也必然加快了同质化的进程。

2.2商业运作的影响

传播学大亨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文译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看法。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局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电视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介组织,若想获得经济利益,就必须生产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是决定电视台存亡的关键因素。虽然国内的娱乐综艺节目日趋丰富,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观众选择收看的节目的收视率会明显超出质量较差的其他节目。

当电视节目制作方捕捉到市场变化时,会立刻对此作出反应。对收视率高的节目进行模仿会产生最直接的收视效益,虽然这种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但是会在短期内获得很可观的收益。于是,国内的娱乐市场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档节目红极一时,受到观众的喜爱,瞬间“克隆节目”就会挤满各家电视台。这些“克隆节目”有些会增加一些自己的创意与节目内涵,有些就原模原样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比如,2005年曾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在内地搭建了一个平民舞台,实现了许多普通女孩的明星梦,仅仅一个夏天,湖南卫视就依靠该节目的高收视率赢得盆盈钵满。与此同时,一股选秀浪潮席卷全国的娱乐市场,《我型我秀》还未落下帷幕,《绝对唱响》便粉墨登场,这些娱乐综艺节目以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形式争抢着收视观众,一时间打得火热。而节目高度类型化产生的后果必定是节目的同质化,同为选秀类节目,美国的《美国偶像》可以经久不衰,而中国的《超级女声》仅仅火了两三年就逐渐暗淡了,其中的原因值得节目制作方深入思考。

2.3市场主体缺失的影响

电视市场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获得受众市场,然后根据节目占有受众市场的份额向投资者(广告客户或节目赞助商)要价,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获得资源消耗的补偿[2]。

中国的电视产业在改革前是服务于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给僵硬的电视产业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市场逐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整个市场更加开放、更有活力。中国电视台虽然实现了企业化经营,但是仍属于事业单位的范畴[3]。市场主体的缺失使得中国的电视产业市场不存在兼并与整合,而是一个个节目之间的白热化竞争。西方很多国家的一个电视节目通常会面对几个竞争对手,而在中国,每个家庭的数字电视终端都可以接收几十个频道,目前央视就有16个频道,因此可以使用“激烈”来形容电视台之间的竞争。由于电视产业市场没有形成垄断性竞争,资源较分散,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和获利途径的单一,再加上电视产业市场所需成本巨大,节目创新的成本更大,于是“拿来主义”就成为了各家电视台的普遍做法,“跟风、随大流”就成为了各家电视台的“共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是必然的结果。只有调整电视市场结构,形成多寡头和良性竞争并存的局面,同质化现象才能有所缓解。

2.4受众观赏倾向的影响

中国的娱乐节目受众已经发生了从观赏型向参与型的转变,媒介也已经发生了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变,以受众中心论为基础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是传播的主体,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的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施拉姆曾说过:“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是为受众服务的,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完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无力与干涉受众的。”[4]

虽然近几年中国在娱乐综艺节目方面大下功夫,各大卫视争相引进国外节目版权进行本土化创新,这很有可能形成大部分受众同时收看同一档节目,而有些节目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受到“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影响,人们在表达观点和进行选择时会偏向多数人的一方,从而多数人一方的人数愈来愈多,另一方人数越来越少,呈螺旋状消失。比如《我是歌手》在首播时收视率为4.434%,经过一个星期的发酵,第二期就一跃为8.714%,此后一路高奏凯歌。受众的选择会引起节目制作方的关注,备受冷落的节目会据此进行调整。

由于受众的喜好和审美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对事物的接受也存在惯性思维,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当受众开始接受并喜爱某一种类型的节目时,就很容易对相同或相似类型的节目产生好感,制作方正是抓住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不断模仿已经好评如潮的电视节目,这样,既节省成本又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

3 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弊端

3.1精品节目极少,国际竞争力低下

伦敦夸帝尔拉丁传媒有限公司主席米歇尔·诺丁说:“迄今为止,尚没有人认识到中国风格的节目会获得世界性的认可,没有人真正了解国际市场对中国节目的需求所在,也没有人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中国节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电视节目在世界电视产业市场上的尴尬处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电视节目的生产基本遵循“欧美/日本首创——(港/台移植)——国内‘星火’——国内‘燎原’”的规律[4]。中国除了向境外输出少量电视剧外,其他类型的节目特别是娱乐综艺节目一直处于输入的状态,境外观众对中国的娱乐综艺节目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成为中国节目的受众。中国现有的娱乐综艺节目制作方大多目光狭隘,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一档《超级女声》红了,以“超级”为开头的节目就会遍地开花。粗劣的模仿痕迹、浮夸的包装形式、空洞的内容填充以及低俗的娱乐炒作让人生厌。如果将这些速成品或半成品与欧美的娱乐综艺节目相比较,其后果可想而知。2010年,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以“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标语走进了观众的视线。由于节目形式比较新颖,再加上24位美女与俩光头主持人各种博人眼球的表现,使得收视率节节高升,一跃成为江苏卫视的招牌节目。随之而来的就是疯狂的“相亲热”,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等相亲节目纷纷登场。在这种“全民相亲”的热潮下观众们对相亲节目逐渐冷淡与厌倦。相亲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随之带来的是过度娱乐化引向的一条不归路,各节目不断通过制造话题和冲突来争抢收视率,报名参加相亲节目的女嘉宾的目的也不再单纯,纷纷通过一些过激的语言和对男嘉宾无礼的调侃争夺眼球。实践证明,如今相亲节目早已风光不再,其他的同质节目已经纷纷远离观众的视线。如此短命粗糙的节目想占领国际娱乐市场绝对带有异想天开的色彩。

3.2娱乐节目日趋庸俗化

“娱乐至上”的电视产业圈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未老先衰”的症状。在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唯一衡量标准的时代,同质化渐渐陷入庸俗化的泥潭。电视节目制作方也知道他们制作的节目因为低俗的视听体验和刻意的商业炒作而遭人诟病,但是要想在整个创新意识缺乏、同质化现象泛滥的电视产业市场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刻意制造一些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于是,形而下逐渐替代形而上,商业炒作稀释着高雅文化与人文内涵,在美丽的娱乐泡沫被戳破之后看到的是娱乐节目的“愚乐”化[5]。

众所周知,曾经轰动一时的《超级女声》模仿的是美国一档创造过收视奇迹的娱乐节目——《美国偶像》。谁曾料到,2005年暑假从湖南卫视刮起的娱乐飓风竟如此猛烈并且很快遍及全国。江苏卫视很快克隆出了类似的选秀节目——《绝对唱响》,也是宣称零门槛,而且将“女声”扩大至“男女声”。该档节目也在当年赢得了广泛好评。 然而,和《美国偶像》的持续风靡欧美、年年创造收视神话的节目相比,中国的选秀节目很快就经不住收视率的考验,《绝对唱响》更是早已狼狈地退出历史舞台。一档好好的歌唱类节目却硬生生地做成了相亲类节目,特别是在配对赛环节,节目组大力渲染各种冲突,观众时常可以看到男女选手在舞台上泪流满面,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美国偶像》虽然也很注重商业价值,但是制作方植入广告的方式均为隐形的,例如将三只带有可口可乐标志的杯子放在三位评委的面前,这样不会让观众感到厌烦。而再观瞻《绝对唱响》,不仅主持人会反复提到赞助商的名字,而且会将其置于真正的节目名称之前,这样就会冲淡节目的品牌,观众也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3.3娱乐节目受众个性日趋减退

电视的属性决定了它传播信息的特点,它不同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实效性,电视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到大众市场的需求。只有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娱乐综艺节目,才能获得最大范围的关注和支持,才能保证理想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这就无形中促使同质化节目泛滥。而另一群分散的但不可忽视的“小众”市场的受众就被迫取消了自己的个性,被迫接受符合大众口味的娱乐节目。这对娱乐综艺节目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大众喜欢的娱乐节目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娱乐节目,而小众喜爱的不一定是不优秀的,如果制作方一味地跟风随大流,一味地盲目模仿收视率高的节目,这样就会使得潜在受众群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而且其结果不一定是好的。其次,由于各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的娱乐综艺节目,核心受众群高度重叠,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收视率惨淡下滑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4 消除同质化弊端的应对策略

4.1避免同质化的策略4.1.1另辟蹊径,关注被忽视的受众群

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过程的实现需要五个要素的共同作用,通过“5W”模式延伸出来的受众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的重要概念。受众是传播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和反馈者,没有受众就构不成传播。在进行节目同质化应对策略的研究中也应将“受众”置于核心地位。一档节目若想在受众群中树立一个好口碑,若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就必须视受众为上帝,视受众的利益为自身利益,尊重受众,为受众着想。因此,节目的策划、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尤其是特定受众群体的具体要求。任何一档受欢迎的节目都会对受众群进行细分,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群的特定需求。纵观当今电视娱乐产业,大多综艺节目在对“受众细分”这一理念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很多制作方只是将娱乐综艺节目的受众市场锁定年轻群体、特别是年轻的女性群体,而忽视了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这使给年轻人看的娱乐综艺节目泛滥且高度相同。试想一下,既然如今的娱乐产业竞争如此激烈,为何不另辟蹊径,寻找被忽视的受众群呢?

目前,中国已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升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们谋求媒介接近权和媒介话语权的要求日趋强烈。然而,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却惨遭节目制作方的冷落,真正对焦老年人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产业市场上几近空白。在大众市场向分众市场转型的今天,老年受众群体市场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的。首先,老年人群体正在一步步壮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其次,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媒介接近权的使用,并且由于他们大多成长于中国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年代,所以文化认知程度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电视媒介就成为了他们最佳的媒介工具选择;再次,老年人的活动区域普遍较小,他们并不像年轻人一样有很多娱乐休闲的途径和去处;最后,老年人群体更需要精神抚慰,由于他们的儿女常年在外忙碌奔波,加之如今邻里关系的疏远,精神孤独,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他们更需要适合他们的优秀的娱乐综艺节目。

《夕阳红》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以老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节目,以老年人的视角去观看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一种亲切的感觉来观照老年群体。由于节目深挖老年人精神、心理层面的东西,真正地为老人服务,真正地搭建起了老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赢得了广大老年受众的喜爱与支持。

4.1.2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进行本土化创新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文化特征和悠久的历史,因此,地方电视台应打造出自己的频道特色,有特色才会出色,不能盲目模仿,磨灭了自己的特色[6]。

地方电视台的受众具有不少共性:地域相同、生活习惯相似、文化背景相似、社会风俗相似、方言相同或相近。这些相同点可以使他们的娱乐方式有某种的一致性。因此,将地域特点作为娱乐节目开发的重点因素考虑是必须的。目前,很多娱乐综艺节目并不清楚哪些是核心受众群,他们总希望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去取悦最大范围的观众,其结果就是大众化,没有任何一类受众群可以在节目中找到归属感。陕西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都市女孩》,以“大杂烩”的形式出现,栏目定位和受众定位皆模糊不清,试图将节目作成一个老少皆宜、面向全国、大众化的“娱乐大餐”,企图通过扩大受众范围来提高收视率,但是最终这盘形散味杂的“大杂烩”由于缺乏特点而惨淡下马。因此,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地方娱乐节目是非常必要的。

《越策越开心》一档地方台的脱口秀节目,娱乐综艺性很强,自出现以来获得诸多殊荣。该节目之所以能持续获得好评,很重要的因素是进行本土创新,内容很多都是取材于当地热门话题,且有方言的润色和幽默的表现形式。

湖南电视台很善于灵活运用当地文化,每一个笑点都是被导演精心处理过的,他们要寻找的表现形式是要含有当地文化的元素和信息,比如湖南的特色小吃口味虾就经常被主持人在节目中提及,这在无形中会缩短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

两位金牌节目主持人汪涵和马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绎调侃着一个个人们身边的趣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湖南当地人,尤其是汪涵,精通各地方言,湖南话更是信手拈来,节目组将这一点充分地融进节目。两位主持人在每一个笑话的讲述中都会夹杂不同地方的方言,地道的发音常常可以以假乱真。两位主持人最擅长的长沙话自然会给观众带来莫名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赋予节目地方特色,才能使节目从众多节目中跳脱出来,本土化创新应该一直是中国电视人的追求。

4.1.3引进国外娱乐节目时要进行创新

如今国内的娱乐综艺节目很少有原创精品,基本是引自于国外,是否需要引进国外娱乐节目模板,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娱乐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如果盲目地开始自主性创新,其结果等同于闭门造车。美国的娱乐产业如此发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经历了漫长地向英国学习的过程。但是,在引进国外热播节目的版权时,要进行创新,在似曾相识中赢得观众的欢迎。

《开心辞典》是一档益智博彩类节目,该节目来源于曾在英美创下历史盈利奇迹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相比较中国类似的益智博彩类节目,《开心辞典》可谓独具匠心。节目借鉴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形式,首先是所有的选手共同答题,答题速度最快、最准确者可以获得面对主持人王小丫单独答题的机会。题目的难度是随着节目的进程逐渐提高的,通常前面的题目都比较简单,这样,既可以有效提升选手的自信心,又可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热情。当然,能拿走最终大奖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没有人会因为中途的落败而冲淡答题的快感。考虑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与英美略有不同,节目组特意将节目“百万奖金”变为了温情的“家庭梦想”,亲友团的助阵,一个一个家庭梦想的实现,使得整个答题过程都置于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氛中。这种节目形式是适合中国大环境的,远比单纯的物质奖励要吸引人。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主持人是成熟且口若悬河的李吉斯·菲尔本,他善于制造紧张的现场气氛,《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则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笑容永远挂在脸上,特别是选手紧张时她会体贴地缓解气氛,并给予他们继续实现家庭梦想的力量与勇气。她的这种主持风格与现场时不时散发的浓浓温情十分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模式,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

4.1.4增强法律意识

目前,中国仍没有相关的法律条例来规定电视节目模板的使用,许多电视台就会很精明地钻这个空子,肆意滥用其他节目的模板,并因此收获巨额利润。

每一个电视节目模板都是一个巨大的“脑力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而且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因此,常常听到某电视台高价购买某档节目的模板,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体育竞技节目《城市之间》就高价购买了法国同名节目的模板。但是,这种合法购买节目模板的情况仍是少数,大部分电视台都是直接抄袭其他节目的模板,这会给他人节目造成巨大的损失。

大家熟知的两档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就曾因为版权问题引起纠纷。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的版权引自于英国的《take me out》,但是,他们发现模板被江苏卫视窃取,于是以剽窃模板为由向国家广电总局提起申诉。然而,令他们无奈的是,中国目前的法律在这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很难进行判决。中国的《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有形的东西,而节目的策划、构思等均属于无形物,这些是不可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无形物的价值远远胜于有形物。如今,《非诚勿扰》已经成为了江苏卫视的金牌节目,影响力远远大于《我们约会吧》。《著作权法》如果不尽快进行修订,完善其保护对象的范围,“千台一面”的现象将依然不能有效控制[7]。

4.2同质化大环境下的生存策略4.2.1高水准的制作

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已经随着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逐渐成熟而挑剔起来,高水准、大制作的包装盒已是大势所趋。制作方想用粗糙的制作来敷衍观众的想法,只会使得观众远离电视机,只有高水准的制作,才能在同质化大环境下寻得一席立足之地。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一经开播就以宏大的现场视觉效果和一流的听觉体验震撼受众的感官。该节目的音响等级相当于宋祖英演唱会,现场的音乐伴奏都是由知名乐队担任,每位歌手的话筒也是特制的,歌手林志炫曾幽默地说:“我是来试音响的,主要是来过把瘾。”

除了超豪华的音响,节目组对于灯光的投入也很大。《我是歌手》的灯光师会根据每位歌手演唱的歌曲的情境做不同的变换,加上现场灯光调控,营造了一种音乐厅的氛围。分镜头的设计和多机位的拍摄可以保证节目录制的流畅性和可观性,可以说摄像从另一个极致高度还原了音乐的本质。后期剪辑方面,节目组精心雕琢每一个镜头,细腻的剪辑无不为观众着想。《我是歌手》之所以能在真人秀节目中大获成功,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将音乐资源用到了极致。

4.2.2合理规划节目播出时间

“田忌赛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通过优化组合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如今同质化娱乐综艺节目扎堆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如果借鉴“田忌赛马”的原理很有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竞争压力,提高节目收视率。

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为了减少同类节目的竞争压力,将节目的播出时间定于每周晚22点,避开了娱乐综艺节目播出的高峰期。虽然该档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比《我是歌手》相差甚远,但是也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

4.2.3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是指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环节进行分离,打破电视台采、编、播一体化模式。将节目的制作环节从电视台剥离,交给专业的制作公司,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缓解电视台机构冗杂的压力,可以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大大降低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

《中国好声音》被评价为中国电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这档节目的成功充分显现出制播分离这一模式的优越性。灿星公司作为节目的制作方,为了赢得更多收益,不惜代价投入到《中国好声音》的制作中,不为眼前利益而偷工减料,真正以受众需求为中心,追求完美,超越极限,最终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从而保证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节节攀升。

5 结 语

娱乐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都

中国的娱乐综艺节目发展只有依靠不断地摸索前行,才能最终找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节目同质化现象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难题,在对待这个难题的态度上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不能持绝对的悲观态度,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可克服的,只有积极地面对挑战才能战胜困难。其次,也不能持绝对的乐观态度,轻视问题的严重性,任其自由发展,要尽量地控制其发展速度,找准问题的根源,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在理解如何有效解决节目同质这一问题时,要认识到“模仿”是其必然经历的过程,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都是在模仿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这一层面上说,正是模仿成为了它们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然而模仿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地利用这把剑,也会伤痕累累,因此,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本土化改造与自主创新。俗话说,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模仿与借鉴并非长久之计。

中国的电视娱乐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它有无限的前途和发展空间,只要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内在规律,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的科学的运作模式。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让人耳目一新,使中国的娱乐综艺节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钟艺兵,黄望男,任远,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12

[2]谢阜康.电视节目同质化及其对策探讨[J].新闻世界,2011(5):66-67

[3]王鑫,尚晓东.中美电视节目市场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0(10):91-92

[4]付国新,曹爽.浅谈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愿意及应对措施[J].北方文学,2010(03):54-56

[5]杨莉.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4:10

[6]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受众的角色转变及问题[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2010:5

[7]邵培仁,潘祥辉.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N].光明日报,2006-02-10(007)

(责任编辑:李力)

作者简介:李雅琪(1991-),女,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新媒体传播。

收稿日期:2015-05-30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5)10-0084-06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22

猜你喜欢

同质化创新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浅析中国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