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陶”在人,“窑变”在天

2015-04-10

天工 2015年2期
关键词:钦州市窑变大师

文 风 典

“成陶”在人,“窑变”在天

文 风 典

《百福瓶》 陈贤胜/作

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白牛岭,东北西南向横穿灵山,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在钦江的两岸,当地手工艺人发现一种紫红色的陶土,而且两岸的土质还不一样,江东的泥软,江西的泥硬。两岸的人都挖泥烧陶,但大都发现烧出来的陶不够理想。

有聪明人就把两岸的泥混合起来,结果烧出来的陶不一般,大家都很高兴,纷纷效仿。后来有人就摸索出了“软六硬四”的混合比例,这样的泥烧出的陶最好。好在哪儿?透气不透水。把茶叶放陶罐里边,数年不霉;用来泡茶,味正醇香,隔夜不变;拿来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神了!这是“泥”。

陈贤胜对家乡的这件神奇物事当然十分了解,并且愿意为了让它变得更神奇而奉献自己的一生。

轮盘顺时针旋转,沾满了泥浆的手,紧贴在泥坯的表面,把一块泥抚扶成一只陶瓶。年轻刚学的时候,陈贤胜做的很快,几分钟,就拿出一个来,但越到后来,反而越慢了。一是学会了打“腹稿”,自己来设计,二是在拉坯的过程中,还在心里不断修改,直到作品更加完美。这是“形”。

《华厦之风》陈贤胜/作

待陶坯略干,就要进行压光和软雕刻。之后,是入炉烧制。

火焰在陶瓶与陶瓶之间的缝隙里流窜、消长,就像“蛇怪”的舌头,又细又长还分成了数股,一会儿伸一会儿缩,时而温柔时而暴烈地舔舐着陶瓶的表面。而陶瓶呢,要用尽全身气力来抗拒这种舔舐,为了保住自己的元气而慢慢在表面凝结起一层硬壳。在这种搏斗中,火焰逐渐升温,当达到1200度的时候, “蛇怪”开始成精,它的威力越发增强,陶瓶为了保存自己不被吞噬,表面的硬壳终于幻化为“金属质”。

这会儿,陈贤胜正在细细打磨“窑变”后的“百福骈臻瓶”,瓶体的表层还保留着紫红的原色,那是“蛇怪”的毒涎,经打磨去表层后才能发现其真面目,你会惊喜地发现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若隐若现,古铜、墨绿、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这完全是随机的,可遇而不可求。

经打磨的陶瓶质地细腻光润。这是“工”。

之后,是硬雕刻,这也是见证陈贤胜真功夫的时候。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是世代相传的,艺人们利用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泥质,在器皿坯体上雕刻诗文和绘画,诗文内容高雅,绘画主要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中国画白描风格。陈贤胜师从中国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帅立志先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等人的悉心指点,在硬刻方面独树一帜、独具风格。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壶和《虾趣》壶上略窥一斑。

你看,三只银虾像三位盔甲将军,游弋在壶肚上,戟髯俱张,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弓着腰积蓄着气力,准备奋力一跃,跃出“壶面”。这是“款”。

坭兴壶不止是讲究艺术价值,实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收藏一把好壶的价值体现之重点。坭兴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至于陈贤胜先生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大家拿来泡茶,一试便知。这是“功”。

至于“名”么,陈贤胜已经是钦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下一步,当然就是将要载入史册的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坭兴陶六艺:“泥”“形”“工”“款”“功”“名”并不像我们上文所说的那样界限分明,尤其是在陈贤胜先生这里,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新,六艺已经浑然一体、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个完美的熔铸于一件件精美的陶制品中。

《桃花源记》 陈贤胜/作

《虾趣》 陈贤胜/作

陈贤胜

笔名大诚,1980年出生,2003年从事坭兴陶工作至今,擅长书法、美术、篆刻,师从帅立志。作品在全国级、省级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现为广西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西民间高级工艺师、中级工艺美术师、钦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百福骈臻瓶》在2009年荣获全国“金凤凰”创新大赛优秀奖,同年两件作品《花山瓶》《壮乡古韵瓶》参加广西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其中,《花山瓶》荣获银奖,并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2011年10月,作品《百福和谐瓶》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中荣获优秀奖。其创作《瑞兔祥和瓶》等作品,深受海内外知名人士青睐。

猜你喜欢

钦州市窑变大师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特色窑变组壶
大师剪我也剪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例谈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