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015-04-09乔月梅张波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2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科学研究启示

乔月梅++张波

摘 要:朱光亚教授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本文借纪念其诞辰90周年之际,就朱光亚院士的生平、核物理方面的主要科学成就、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等作一介绍,以表示对他的崇高敬意。

关键词:朱光亚;生平简介;科学研究;教育贡献;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54-4

朱光亚教授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他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1994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今年(2014年)适逢朱光亚先生诞辰90周年,本文简要回顾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以表示对朱光亚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1 生平简介

朱光亚先生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1941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 年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夏天,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吴有训、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的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9月,他随吴大猷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在这里,他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和计算研究,一边在研究生院学习核物理实验技术,攻读博士学位,25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光亚呼吁、鼓动在美国留学的同事和朋友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3月朱光亚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4天后他就奔赴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52年至1953年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代表团外文秘书。1959年7月朱光亚调入核武器研究所。1970年,朱光亚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82年朱光亚先后出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末,朱光亚开始参与有关军控问题的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在和杜祥琬等人合写的《浅谈军备控制中的物理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军备控制物理学作为物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选举朱光亚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被推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首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 朱光亚的科学研究

2.1 中国首颗原子弹

1952年春朱光亚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翻译,朝鲜战场上残酷的战争场面、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美国的核威胁,使朱光亚认识到战争再也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了。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就必须拥有自己强大的现代化国防。1960年7月朱光亚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担任科学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研究,确定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按照张爱萍、钱三强的要求,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即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大纲),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威力为2.3万吨TNT当量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果表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平时颇有酒量的朱光亚开怀畅饮,加之连日劳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喝醉了。

2.2 空投与两弹结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装置与运载工具结合、形成有实战威力的核武器的任务,摆上了重要的位置。美国人说中国在5年内解决不了运载的问题,西方记者也说中国人“有弹无枪”。 其实,核武器研究所早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装置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机载核航弹的问题。1962年,朱光亚组织科技人员与航空部、电子部、国防部五院等部门协作,开展核航弹的研制工作。随后,他们又在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基础上,对核装置的理论模型和结构做了设计改进,最终完成了我国首颗核航弹的研制。1965年5月14日,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原子弹与导弹结合(“两弹”结合)而成的核导弹,是比核航弹更为先进的核武器。1963年朱光亚开始进行核弹头核装置理论研究和引爆控制系统预研。核弹头与核航弹相比,在体积和重量上要大幅度地减小,所要经受的飞行环境条件则更加复杂和苛刻,研制工作难度更大。1964 年4月核装置理论设计方案完成后,迅速转入了工程设计阶段,开展了起爆元件和大型爆轰试验,并进行了核装置结构设计和工艺试验。1966年10月27日9时,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时间就顺利完成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计划,快速实现了原子弹的武器化。有人评论说,朱光亚等科学家是把物理成果转化成工程成果、把科学技术转变成战斗力的大师。

2.3 地下核试验

1963年,正当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关键时刻,美、苏、英三国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那时,美、苏已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他们停止部分核试验对其核武器发展并无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地下核试验继续发展核武器,而中国则即将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因此,美、苏、英签订部分禁试条约的目的,就是妄图把中国核武器事业扼杀在摇篮里。朱光亚立即组织调研分析,亲自起草了《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的报告。报告建议,我们不但不能禁试,而且要抓紧时机,尽快研制成功我国的核武器。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技术,因为地下核试验有利于保密和减少放射性污染,还可以取得地面试验难以得到的许多测试数据和资料。1967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国防科委领导下,朱光亚、王淦昌、程开甲、邓稼先等讨论了首次地下核试验的目的、试验项目、工程要求等,地下核试验准备工作全面展开。1969年9月23日,朱光亚等在现场指挥试验,我国首次进行地下平洞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78年10月,又成功组织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随着我国地下核试验技术日趋成熟,1986年3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我国已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今后也将不再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

2.4 推动核电发展

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以后的30多年岁月里,他的工作面越来越宽。在国防科技领域,除继续指导核武器和核试验技术研究发展工作外,他还积极参与了国防高科技向民用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军民结合”发展我国高技术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特别是在我国核电技术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和“863”计划制定与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朱光亚受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他与二机部领导同志一起提名推荐专家参加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里迅速组建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技术专家队伍,着手核电站的探索研究和调查论证。选择堆型是建设核电站需要慎重决策的关键环节。当初,对我国第一座核电站选择哪种堆型,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在朱光亚的支持下,项目组经过与许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逐渐达成了共识,很快完成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方案。朱光亚指导了核电站研究、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研制等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使核燃料组件得以完全立足于国内研制成功。尽管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核电站建设迟迟不能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直到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后,核电站建设才重新提上重要日程。朱光亚亲自参与领导了核电站的踏勘选址,亲赴浙江、江苏、上海多个选点考察,最终于1982年选定了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厂址。1984年2月,朱光亚主持了秦山核电站扩大初步设计的审批会议,审查批准了扩大初步设计,并对即将开展的工程建设中将要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和工程进度等作出了决策。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设备研制同步进行。1991年12月15 日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朱光亚的心血和智慧。

3 朱光亚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培养核事业人才

1950年4月,只有25岁的朱光亚从美国学成归国。他带着在国外采购的有关物理实验的材料赶到北京任教,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在北大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朱光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第一线,同时讲授光学和普通物理课程。他认真、精细和踏实准备好每一堂课,还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枯燥的物理学概念经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变得生动了。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1952年年底,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朱光亚被直接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授,参与组建物理系。后来又担任了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在主讲力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大课的同时,朱光亚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几年之内便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跻身于全国高校物理系的先进行列,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如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院士等。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5月,朱光亚奉调与胡济民、虞福春等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担负起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这是国家加快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五项措施之一。1956年夏,核物理专业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1956年9月,朱光亚调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在钱三强的领导下,与何泽慧等一起带领年轻人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同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4 朱光亚给我们的启示

4.1 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京大学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投身于国家的原子弹攻坚事业。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他的坚定信念,是他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虽然朱光亚教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那心系人民、胸怀祖国的赤子情怀却永远感召着青年学子,激励着新时代的学生像朱光亚教授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

4.2 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正是他这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加上他所领导的团队的艰苦奋斗、刻苦钻研,我国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朱光亚教授十分敬业的工作态度,感召着我们物理教师都应该像他一样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倾注毕生的精力,用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去追求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物理人才。

4.3 淡泊名利的作风品质

朱光亚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吃着粗茶淡饭、穿着旧军装、骑着自行车。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的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说:当时问他能不能捐一部分,自己留一部分,他眼皮也不抬的让全部捐出去。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朱光亚先生一生孜孜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做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在工作上要高标准,在生活上要低标准”的人生准则。从朱光亚的人生经历来看可以看出:他永远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用一生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朱光亚星”在苍穹中闪耀着恒久的光芒,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科学道路上的后人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顾小英.我们的父亲朱光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新梅.人生应具备的“四种意识”——记“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教授[J].中国教师,2004,(1):35.

[3]朱岳,马张留,戴志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纪念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J].中学物理,2012,(1):65.

[4]柳庭洋.科学家朱光亚的小故事[J].物理教学探讨,2009,(11):56.

(栏目编辑 王柏庐)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科学研究启示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