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落成

2015-04-09兰小媛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政道上海交通大学手稿

(兰小媛)

2014年12月28日,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正式落成。该馆是国内第一家收藏和展示诺贝尔奖章及证书原件的场馆,同时也是继钱学森图书馆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又一座以人物命名的图书馆。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学术成就斐然,31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荣誉。同时李先生作为炎黄子孙,心系中华,满腔赤子情怀,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贡献。此外,他是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铸就了他成为华夏儿女科艺双馨的典范。

李政道及其家族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渊源始于上个世纪之初。李先生的岳父秦梦九先生1911年毕业于交大的前身——清朝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是该学堂第三届毕业生。早在1926年,秦梦九先生就将在北京的房产捐献给了交大,用此项资金援建交大工业馆(现为交大徐汇校区工程馆)。这种关系经历了一个世纪,历久弥坚。李政道先生本人和上海交通大学素有渊源。早在1987年,李政道先生就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多年来和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保持着友好学术往来。其创立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曾聘任上海交通大学多位教授。2010年6月,李政道先生表达了愿意将其毕生积累和收藏的各类科学文献、研究手稿、通讯信件、“科·艺”结合作品、诺贝尔奖章、爱因斯坦奖章和其他各类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以期惠益后人。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呈报国家申请建立李政道图书馆并很快获得批准。

李政道图书馆由“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和“李政道图书馆(实体建筑)”两大部分组成,功能交叉互补、相辅相成。2011年8月起,李政道捐赠的各类资料、艺术藏品,分十批次陆续运达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耗时1.7万个小时,完成了图书、信函、手稿等在内的45万余页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工作。

2013年4月,“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正式开通上线,由“史·记”、“物·理”、“授·业”、“科·艺”、“实·时”五大版块组成,包括李政道先生的生活照片、书信、手稿、成果报告、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料。作为李政道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将实现相关资源的全球化交流与共享,是立体动态展示李政道先生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与艺术情操,多语种、交互式的数字图书馆。

此次落成的李政道图书馆(实体建筑)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西南一隅。整体建筑恢弘大气,铁锈色红墙掩映在绿树之中,错落阶梯延伸到天际,每一步阶梯都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信息,被形象地称之为“诺贝尔山”。李政道图书馆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以“以天之语,解物之道”为陈列展览的主题,展现李政道“物理巨擘、赤子情怀、科艺双馨”的伟大成就,分为问道、悟道、传道及超弦四大展区,展示了李政道的科研手稿、博士学位证书、工作生活剪影等资料,共收录论文3400余篇,手稿5700余份,信函4万余封及图书、音视频等资料两万余件。

李政道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五馆合一”。“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与实体图书馆将联袂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职能,即李政道先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国际化研究交流中心,李政道先生相关文献、实物及资源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存中心,李政道先生科学成就、治学贡献、高尚道德、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启迪、励志、激励后学”的科技教育基地。相信无数交大学子将在李政道图书馆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浩瀚思想和人文情怀,并以李政道先生为楷模,求真务实,探求真理,追求卓越,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李政道上海交通大学手稿
上海交通大学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丢失的手稿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手稿
《疾风图》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