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升行政效率的对策探究

2015-04-09

社科纵横 2015年5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部门

杨 军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 广西 南宁 530021)

一、电子政务对提升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

(一)电子政务对提升地方政府信息交换效率的作用

政务信息在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及失真率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基层政府部门在实践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失真率及更新速度同样会深刻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则决定了该决策是否能够下达到一线单位并得到落实,最终影响了行政效率。

以往,上级政府如果需要向下级部门传递政策信息,需要经过层层行政层级传递;同样,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传递信息,也需要经过诸多流程,这也意味着有大量资源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被浪费,同时太多的信息节点也使得信息本身的失真率上升,加上政府垄断了信息资源,信息也仅仅在行政系统内传递。换言之,传统行政系统中的行政信息传递呈现出高资源耗费、传递周期较长、信息失真率较高的特点。

电子数据形式使任何一个部门或是人员都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来进行信息传输,基层部门可越过多个层级来向上级部门呈报信息,在此过程中,部门人员只需使用鼠标进行几个简单操作,省去了繁琐的工作环节,无需耗费多余的人财物力资源,减少政府行政开支,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既给政府行政带来了便捷性,还保障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推行电子政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增强。在网络信息时代,政府加强构建联动、畅通的网络交流平台,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使政府在决策制定、政策落实、权责分配等工作上的效率得到快速提高,为政府收集民意、体察民情、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提供方便。与此同时,政府还能随时随地掌握管理对象的运转情况,为政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政府部门得到精简,工作程序进一步简化,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的实施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能,加强了官员与民众的沟通联系,为政府开展行政工作提供了便利性,并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了政府行政职能,有效防止了部门间职责不清、分工混乱、腐败滋长、官僚思想等不良问题出现,使部门间信息传递、工作分配更趋科学性,资源利用更趋合理性,政府执政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快速、及时的发布与更新信息资源,民众也能够方便、快捷的查询与了解想要的信息,这种直接、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既简化了政府工作流程,又减少了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过多投入,同时提高了政务信息的开放性与透明性,大力推进了创新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二)提升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组成要素的作用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全新行政系统,该系统的出现把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传递等优点融入到政府工作,从而实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作为每日需要处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行政工作的地方政府,更应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改善自身行政效率。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传统条件下,政府各个部门间职能划分不明确,[1]导致各个部门间因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处理慢而出现拖沓现象。以往,政府在传递公务信息时,最常使用的工具是纸张,但物理性质决定了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信息储存受各类因素影响较大、信息传递能力较弱、难以迅速查询所需信息,同时在信息传播时,纸张介质在印刷、运送的过程中耗费大量资源,所以政府各部门的配合也就更为滞涩。相比之下,全面建设信息化政务系统,能有效避免纸质介质在信息传播上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因信息系统的出现彻底改变政府的信息处理方式,改善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高度覆盖将使得政府通过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处理政务信息,带来更简洁的行政工作流程,有效减少行政工作中的资源消耗,更能让官员拥有更多的决策时间和更科学的决策基础。[2]与此同时,信息化行政系统还能够让政府以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成本收集更多的民间信息,并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回应—调整循环。

降低公共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是政府在生产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上所花费的资源,按照传统管理方式,政府承担的责任会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加重,管理成本也会随之提高,政务边际成本就会增加。反之,电子政务的推行将会使政务成本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大、工作总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电子政务投入使用的前期成本是较高的,工作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凸显,总体成本会不断降低,政府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增强。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基础,它能在深层次上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提高公共决策质量。信息化行政工作系统是现代政府在开展决策、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臂助。[3]在传统政府体制下,唯有行政系统中的顶层才能够接触决策需要的信息,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决策权成为了一种只有顶层官僚才拥有的特权,而顶层官僚也因此成为了特权阶层。而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行政系统也受到极大影响,传统决策模式中决策主体单一、缺乏决策信息基础、决策时间过长等缺陷,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行政工作系统来弥补。[2]信息化行政工作系统的建立,将为政府提供完善的决策信息支持、高效率的信息传递、专业决策系统以及更有针对性的大数据系统,让决策者拥有更全面、更前沿、更优质的决策信息,所以也能够改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从信息化行政工作系统中受益的还有公众,因为公众可以在该系统中实时查询某项政务的进展,也能够在该系统中更便捷地办理业务。在流程性的公共决策过程中,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更能够得到凸显。

(三)电子政务对提升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的作用

以往,政府的管理体制过分繁琐,且存在不少漏洞,最明显的表现是政府部门职能重叠、公务员队伍臃肿等等。推行电子政务,将为政府提供更紧密、分工更明确的行政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上述弊端的负面影响。政府工作人员也将从专业职能、合作分工逐渐转变为独当一面。在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共管理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中,因为基层政府对决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和困难了解更为深刻,也更能够体察民情。

电子政务不但能够让政府改善工作实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一定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通过互联网开展行政工作,不但能够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又能去除繁琐的行政程序、简化办事流程。不仅如此,电子政务系统还能够有效树立起新行政理念,使得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能够让公务员建立起明确的信息资源共享意识,通过更宽广的平台找到更契合的合作团队。通过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在线沟通平台,能够使得各部门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使一个项目中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多个任务都能够同时、多线程展开,缩短任务完成时间。同时,信息化的行政工作处理不再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在文件传递、信息交换过程中疲于奔命,只需要拥有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够完成工作,有效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不必要的体力劳动,使其能够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另外,电子政务还提升了地方政府日常管理效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政务处理、工作管理、程序监管、信息发布、档案管理、政策制定、决策落实等内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作程序繁琐、公文政务繁忙,部门办事程序过于繁杂,会议多、公文多,工作效率不高;二是机构重叠,部门之间权责不明,部门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三是职能划分不明确,办事程序重复且繁琐,一件事情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却没有将责任界定在某个部门内,推诿现象严重;四是审批时间较长,审批工作通常要经过多个部门,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文件呈递过程中。电子政务的运用,政府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各机构人员开展视频、手机会议,这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会议开支。电子政务系统可自动、快速将所传送的信息进行归类,并发放在各部门,各部门则按照内容规定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行政手段也日趋规范化与科学化,各部门各司其职,人员明确分工,电子政务将总工作量合理分配到各个人员手中,清晰界定不同机构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防止了做事拖拉、互相推脱等情况发生。

二、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跟不上等原因,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各地电子政务缺乏统一规划

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要注重规划,这既能掌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与方向,又可明确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以规划制定作为基础,切实加强保障,制定出行之有效措施,避免因部门分割、各自为政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推诿、拖拉等问题出现。

电子政务平台的开通,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对接更具便捷、效率更高,各机构的电子政务后台要具备统一的数据格式、门户接口,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各地区政府普遍存在机构重叠、部门混乱、规划不完善等问题,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电子政务自由性、开放性的要求。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在开展政务工作时,各地政府都以自身利益为重点,所考虑的基点不同,制定的工作政策、方法与指标都有所差异,也就无法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致使部门间工作内容重复、重叠等现象出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各级政府没有对电子政务制定统一的规划与指标,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浪费情况,加上各个政府部门彼此之间没有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的习惯,互联网的沟通渠道以及数据传输方式都缺乏既有基础,加上这一类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个部门自行购买服务器和管理系统,甚至还要斥资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管理团队,无形之中降低了政府整体的资源利用率。不仅如此,各级部门对于对外互联网、部门内网以及项目专门网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即便政府部门设置了门户网站,也没有建立起部门内部的局域网,不仅相关的业务平台没有建设到位,连最基本的政务信息机密都没有保障,各级部门之间的差距会随着对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部门投入大小不同逐步拉大。

无法建立起地区性的政务信息处理系统。当前,我国各地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地区、部门之间的规划、建设、运作大多是各自为政,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沟通,缺乏整体性。鉴于各部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经费上各自独立,且经费金额差距较大,同时所有设备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也就让各地、各部门都在各自建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也各自分配、缺乏共享性,使得一个个部门都成为了独立在互联网中的信息孤岛。

缺乏一个统一部门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许多部门本身就针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有不同声音,也很难在本部门意见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就开始电子政务建设,资源投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加上电子政务在文件格式上没有实现统一,让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空中楼阁。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拥有良好的法律法规基础。当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性法律法规,虽然许多政府部门都已经颁布了一些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但由于缺乏操作细则,相关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缺乏法律基础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在电子政务领域的立法工作远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颁布了大量地方法规与政策文件,但因为缺乏基础性的法律法规,所以这些部门在建设实践中常常需要面临法条相互“打架”或缺乏法律支持尴尬局面,加上电子政务在建设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而现有法律法规又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所以效果不尽人意。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某些部门的个体利益,所以这些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也会有意无意地阻挠电子政务建设,使得地方的政策性文件更难落实。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各地、各部门不均衡

要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乃至各类信息化系统,就必须要建设好各类基础的通信设施,改善基础建设将有效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果。在硬件设施上,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获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电子政务系统互联网带宽数量十分有限,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主干网络,不少边穷地区无论是通信带宽还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数量都未能达到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标准,加上许多地方都在地区局域网、信息化城市以及带宽建设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民众与社会的要求,互联网传输数据速度极慢,且通用的安全协议实用性较低,而落后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导致互联网整体接入费用较高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存在着过分重视开发问题、忽视实际应用;重视系统的管理功能、却忽视系统的服务功能;过分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等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在于过分重视网络设施建设,却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政务信息资源。在许多地区的政府官网页面中,仅仅存在着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部门负责人联络电话等较为死板的内容,同时地方政府的官方网站页面上新闻占据了太多篇幅,却鲜见一些较为实用的信息。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硬件设施建设到位、缺乏软件应用或是硬件设施建设未能达到运行软件的水平等“一条腿”的尴尬境地。

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这也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虽然我国当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官方门户网站,但这些地区的政府官方网站建设水平同样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影响到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发展与政务合作,基础差的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远比发达地区更多、更复杂的技术难题。不仅如此,部分地方政府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机制上都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政府部门的“管制者”、“管理者”定位,所以要在当地行政系统中推行电子政务实属不易。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失衡的问题不仅仅是地区性的,部门之间也存在。地方、部门间差距大,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政府机构或是当地重点建设的机构,往往对互联网的应用水平较高,也对电子政务系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但也有不少单位将电子政务系统单纯的理解成“无纸化办公”。

当前,一些系统步伐较快的政府部门已经建设完成了互联网安全体系,像是防火墙、防毒软件、实时信息监控系统等,但有些部门的办公设备不仅与外网相连,而且连杀毒软件都没有安装,信息安全十分堪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内部也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人才,难以在信息安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应对。政府部门要尽可能的内、外网分离,为保密工作需要还要确保没有任何的网络联系与物理联系,同时内外两网必须要在工作项目上完全分开,与部门机密有关的信息应该在内网上进行。在信息安全层面上,各政府部门都应该为工作人员灌输什么文件可以电子化,什么文件绝对不能够电子化等常识。对非国家机密的信息向社会公开,应该如何公开信息,仍然是政府各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部门间运转不协调、数据公开不及时

各级政府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地区分割现象严重,无法实现联动、分享。目前,地方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平台尚未形成网络,相互独立,内容繁琐重复,流于形式,难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全面利用。在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上,还存在联系性与应用性较差的问题,部门之间孤立、官民之间信息流通不畅是该问题的具体体现。纵使大部分政府和机构都将网络运用在各项工作当中,但因为各政府之间存在的联系性与应用性较差等问题,电子政务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无法给群众获取信息、办事提供方便,还加大了各地方政府在管理工作、处理公务上的难度。首先是名称格式不统一,域名更是五花八门。在海外,政府部门的官方站点往往是以.gov作为域名尾缀,但我国各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域名体系,同时也没有任何部门可以承担域名管理的职责,也让更多不同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各类政务部门,都有着不同的域名格式以及后缀名,各个地区政府与部门的域名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互联网域名资源被大大浪费。许多地区或部门都将自己的页面放在商用的服务器上,域名DNS同样没有政府背景。同时,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格式,无论是页面还是栏目都没有一致的格式和设计风格,同样类型的新闻信息量也不尽相同,以至于就算两个部门的门户网站中都有着差不多的功能模块,但当网民们在两种网站中浏览、处理信息以及接收服务时,都需要重新习惯另一个网站的操作习惯。同时,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的网站中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统筹缺乏有效机制,缺少建立大数据库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公共回应,是公共管理的潮流。在国家级的视角上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从而为下一步的大数据运算作准备,是当代电子政务系统发展的必经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不充分、更新不及时。电子政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水平差,信息传播平台还未得到有效的完善,在更新、发布信息、政务开放等方面,政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避免出现数据陈旧、信息重复、信息虚假等问题出现。部分地区政府只在平台上发布一些法律常识,或是以前发行在报纸杂志上的信息,缺乏实际意义。还有部分地方政府注重发布静态信息,更新不及时,无法实现与网民动态沟通,在这种不完全的应用模式下,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如今,在信息公开的程度上,时事新闻、政务内容、政治决策等信息更新的速度较快,且较为完整,而针对工作规划、调查统计、部门工作情况等信息的公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人员选任与罢免、干部选拔、资金投入、物资采购等重要内容,不同政务平台上的信息公开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以此可见,各地区政府应致力于增强政务信息公开的完善性与及时性,特别是要提高重要信息的公开程度,畅通信息传播与获取渠道。整体看来,各地电子政务系统效率不高,内容更新慢。当前,谷歌、百度两大主力搜索引擎几乎可以搜索到所有的政府官方站点,而其中超过九成的政府网站显示的都是最新更新的内容,但这些所谓的“最新”内容,几乎都是旧的数据和旧的新闻,有些政府部门甚至一连数年都没有更新过任何实质性的新闻,仅仅是在首页做了一个较为美观的界面而已。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资源,门户网站的信息都无一例外地有部门简介、工作人员联络方式、领导讲话、会议报告等内容,信息的即时可利用率较低,对外开放的服务大多只有表格下载,缺少在线举报、建议、回馈、政务办理等更具增值能力的功能。诚然,一些信息整合能力较强的公众确实可以从这些网站中分析出有用的政务信息,但更多的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加上对外窗口狭窄,所以在很多时候,一些部门的门户网站仅仅是响应上级部门号召的“装饰品”,对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四)缺乏专业人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电子政务水平有限

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由于部分政府官员缺乏对网络知识的了解,电脑操控技术不高,政务平台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出来。老一辈的政府官员对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少,且学习能力较低,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真正掌握使用电脑的技巧,而政府内部又缺乏精通网络科技的人才,特别是既懂网络知识、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公务员。一是目前政府官员现有的观念与知识能力,未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公务员往往以固有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方式来开展工作,最终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电脑水平低、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与操作技术。政府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电脑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电子政务运用等差距上,大多数部门人员只掌握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比如阅读新闻等,对接收、发送邮件、进行网络公文处理等则一窍不通。许多政府人员没有对电子政务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缺乏正规、专业的网络知识培训,难从整体上掌握计算机技术。三是没有对电子政务平台运作、根本目标、结构形成全面的认识。缺乏对网络技术、设施功能与意义的深入了解,电子政务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操作的,只有实现了人机的有效结合,才能使电子政务更好地为政府工作服务。四是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认可度低。部分政府官员都习惯于摆姿态,以官腔官式的语气发布命令,害怕电子政务的实施会损害到自身利益,从而对电子政务产生抵抗心理。

三、创新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升行政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电子政务的立法,改善法律环境。要夯实法律法规基础,通过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及信息技术两个领域进行,将其作为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坚实后盾。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在立法过程中增加统筹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间信息互通条例,可出台一部《电子政务实施条例与规章制度》,并同时将电子政务建设、政务规章制度、信息安全标准纳入其中,在保证条文细致可行的同时,为未来该部法律的完善留下灵活空间。对于基层政府电子政务来说,立法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更在于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一个方向性指导。不但如此,各地也应该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电子政务评价标准。要在法律内容中明确电子签名与信息证书拥有法定效力,并授权各部门调整现有额度法令内容,使得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能够有较大的实施空间,并为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定下更具可行性的实施细则,为各个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统一电子政务信息标准,彻底打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阻碍信息资源共享交流的标准壁垒。

二是加快政府转型,推进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对行政体制进行全面优化与调整,以创新、科学的行政体系代替传统落后的行政机制,有效解决目前政府内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各部门利益进行协调与平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协作。政府应设置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专用于处理与监督电子政务的相关事宜,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有效处理部门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转变执政观念、优化决策机制,强化为民服务的理念与法制意识,深入分析与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深层改革;从目前电子政务的现实需要出发,对政府部门进行精简与调整,最终实现提高政府行政水平的目标;简化部门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执政效率;精简机构,下放权力,加强领导与监督,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实现区域自治。

三是实施项目外包,推进电子政务资金多元化。为降低政府部门在财政上的负担,加快信息技术发展,要使电子政务建设的经费来源更多元。电子政务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好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但让电子政务正式进驻政府管理,改善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刺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5]通过市场化来让各方能够突出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用户与建设管理者是政府,而资本方以及承建电子系统的其他三个角色(系统建设者、系统运行团队、电子政务项目监理)都需要通过公开招标来确定由什么单位承担,同时无论是承建者还是建设者都优先考虑独立单位。要增加投资融资途径,依靠社会力量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更充足的资金,避免由政府单独出资的窘境。或许以当前的条件与政策环境,想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中容纳更多的投资主体并不容易,因为社会投资人很难从这类项目中看到投资回报的前景,但这并不是有关部门放弃尝试的借口。相反,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类渠道,以进取的态度,探索出一条官方为主、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在日常运作中,政府仅需要做好内容审核和相关的政务办理工作,其他的运作则应该充分信任运营团队,为门户网站提供更高效的管理。大部分门户网站都是通过网站广告流量实现盈利,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公益性的网站,铺天盖地的广告页面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当地政府应该给承建及运营网站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例如更高额度的退税等等。

四是协调地区、行业、城乡之间的发展,为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受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发展失衡导致地区政府执政水平的不稳定。政府十分重视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西部大开发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政策保障,为该地区的政府行政建设、部门管理提供了专业的人才资源与先进的技术支持。国家还要倡导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发展电子商业,政府则对落后地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带领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先富带后富,给落后地区给予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援。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对电子政务构建的财政支持,并在深入探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善的电子政务发展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电子政务项目监管体系,逐渐完善采购、招标、评估、验收等多项工作程序,保障电子政务运作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二)完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内部建设

一是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要成功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就应该明确一个技术标准,才能够实现标准化建设,让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和信息技术发展统一步调。鉴于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标准化能够让各个程序都能够顺利交接,也可以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顺利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电子政务建设环境。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社会领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就无法实现。针对当前标准众多、缺乏规范性的现实,我国应该颁布指导性文件,明确一个统一标准,并根据国内各地区各级政府在实践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在统一标准基础上允许采取地方性标准,但必须要双轨运行,两个标准之间的信息数据可以无缝对接。政府应该大力号召一些信息技术能力领衔的企业参与到信息标准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不但如此,还应该在研究与出台标准的过程中积极采用一些已经在市场中得到肯定的项目经验,运用于地区性标准当中。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已经建立起内网行政系统,然而这些系统是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建成,所以无论是建成年代、建设方资质还是外围的硬件设施支持类型都不同,文件储存格式不一,甚至 连 操 作 系 统 都 分 为NetWare、Windows、Unix、Linux四大派。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大量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解存在偏差,觉得互联网办公就是电子政务,这显然与电子政务以及政府部门以用户的需要作为基础、跨越原有政府部门区别开来、更高效地整合各个部门的政府资源开展行政工作的初衷是不相符的,也无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二是实行内、外网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信息公开和更新。第一,政府应全面促进信息化发展,扩大信息化服务的社会群体范围,打破地区、时间、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使落后地区也能得到信息化的覆盖;要快速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加快电子社区构建的同时,为广大群众创造低价、快捷的上网环境;要在明确信息化服务宗旨的基础上,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种服务平台来方便群众获取信息,实现全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目标。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都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采取了一种专网、内网、外网结合的建设方案,这种方案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结构的正规组建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仅仅要求47个副省级或以上级别的地方政府参照建设,并未规定更基层的地方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应该遵照一个什么标准。这种模式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最大优势在于信息安全,但劣势则在于设备投入较大(多网络需要多终端、多服务器),运行费用较高,所以的确适用于省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但地方政府一般只需要承担一些更事务性的工作,政务信息的密级不高。因此,基层政府则应该按照其实际,基于互联网(也就是外网)建立行政信息资源平台,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压缩电子政务成本。由于基层政府通常工作中不需要接触密级太高的行政信息,所以也不需要为了信息安全需要在设备上、维护上投入太多的成本,以跟上建设形势。

三是推广建设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对电子政务的运用,是政府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不断加快21世纪公共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作。而在电子政务层面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行政服务体系建设与信息监督体系建设。省、市、县、镇、村需要建成统一标准、统一信息协议、统一数据库的一体化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府的服务型与政务信息的公开性。各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以计算机互联网、传统媒体、电话等等作为渠道,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并在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改善当地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及信息技术能力。

四是提高电子政务技术支持。各级政府还应该充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优化杀灭病毒以及对抗黑客攻击的信息技术水平,保障政务信息安全。当前,无论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研究上来说,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有两种主要保护方式:第一是技术手段,即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中使用电子化办公,辅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的信息安全级别,像是更专业的防火墙、信息证书、互联网IP认证授权以及数据库实时存入ghost等等。第二是物理手段,也就是仅仅在一些不太重要或是不涉及信息安全的工作上利用互联网办公,而像是政策制定、讨论、审查、定案等重要且有一定机密性质的工作,就完全采用线下方式进行办公。事实上,根据工作场合的不同,这两种手段都具有一定的可行价值,而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于行政事务,物理手段则应该应用在决策等高级政务上。

五是重组和优化电子政务流程,推进协同办公。各级政府在应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从现有的电子政务相关部门开始协调,也就是整合各个部门当前的电子政务有关管理部门,新建立一个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该管理部门应该由当地政府及各部门的高级别领导、技术管理者、信息应用分析专家、知名研究者、企业家甚至是普通市民共同组成。统一规划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蓝图,尤其是乡镇级、社区级的电子政务发展蓝图。与此同时,还要定期联络电子政务的有关各方,提出实践经历中遭遇的各类现实难题,共同思考、共同研究,为难题的解决找到更宽广的思路,实现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当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对各级政府下达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也意味着各部门在今后需要为了同一个工作目标实现零时差、零距离的紧密合作,而这种合作也将加速各级政府及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换言之,虽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确深刻影响了现有电子政务的体系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方政府在短期内带来了更艰巨的任务,但显而易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确可以让资源在更开放的空间进行交流,有效改善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与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要落实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和部门间的无缝合作,首先就要分享各部门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得到更全面的行政信息资源。在落实的过程中,可以实验性地对某些从来没有公开过的信息进行解禁,如地区医疗保险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劳动保障信息等等,真正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

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要加强公务员对信息化理念和能力,对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强化,将如“信息能够左右事态发展”、“信息是科学决策之源”等正确观念深植公务员的脑中。要强调信息资源在当代行政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性,并在行政工作实践中始终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公务员就会按照政府指导来开发、利用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未来政府管理必然是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契合的模式。所以,要提升公务员信息处理能力甚至是独立开发信源的能力。要改善公务员信息道德水平,当信息类工作与信息技术在我国行政系统中的角色日趋重要,公务员身为行政系统的信息收集者、信源、信息处理者,更应该拥有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公务员应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操守,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与企业商业信息安全,这也关乎着未来政府的正常行政工作,甚至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还应该不断改善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履行作为一名公务员应有的信息道德义务。

[1]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4(2):1-13.

[2]张锐昕.电子化政府绩效评估系统的角色和功用初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7-112.

[3]陈婧.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61-66.

[4]王海稳.论信息技术在权力制约中的优势与局限[J].人民论坛,2012(11):28-29.

[5]张勇进.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建设模式比较①[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02):29-35.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行政部门
行政学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7部门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