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建校区建设的问题与分析★

2015-04-09李启迪王浩钰

山西建筑 2015年31期
关键词:校区分区规划

吉 昊 李启迪 王浩钰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大学新建校区建设的问题与分析★

吉 昊 李启迪 王浩钰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新建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占地规模大、新老校区距离远、功能布局不合理等现象探讨了解决策略,以期从教职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新校区建设。

新校区,规划,建设,校园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合并,高等院校规模迅速膨胀,依据教育部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总数也由1977年的317.4万增加到2014年的2 547万。校均学生规模从1996年的2 927人增加到了2014年的10 073人,17年期间平均规模增加了2.44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原有校区面积狭小,办学设施严重不足。于是,诸多大学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的新校区建设。如山东41所本科院校有37所建成或在建新校区,占9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由1997年的1.43亿m2增加到2014年的8.63亿m2,增加了5倍多。很多院校新校区的面积和建设规模超越了原有老校区之和。如安徽大学现有三个老校区,占地1 100亩,而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新校区占地2 000亩,是三个老校区占地面积的近2倍;北京建工学院新校区面积相当于原校区5倍等等。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历史欠账起到了不可质疑的作用。至今,大多数学校新校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由于新校区面临着新生入住的迫切需要,因而建设周期短,同时又由于各个学校的新校区几乎都是在几年期间开始建设,没有成熟的经验和使用情况的反馈可供借鉴,而到其他院校新校区盲目的调研和模仿又致使各个学校“千校一面”,注重物质形态的“房地产式”的新校区开发模式使新校区缺乏文化特色,很多学校历经几十年在老校区形成的校园特色在新校区难觅踪影。因而回顾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以后的校园规划或其他详细规划将有重要的启示。通过对过去十多年的新校区建设浪潮的分析,新校区建设存在着以下问题。

1 校区占地大,不同功能分区之间距离远

新校区一般位于相对较远的城市郊区,学校一般以较低的土地价格或采用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学校有先占了再说的心态,加上学校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地方政府的推动,部分新校区的征地面积都超出了实际的需求。新校区占地面积动辄千亩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千亩。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5 000人及以上规模的大学,校舍建设用地、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专用绿地三大项用地指标为生均54 m2,笔者对部分大学校园的用地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人均用地指标超标,有些院校新校区生均用地指标甚至超出标准1倍以上。这与我国“珍惜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不符,更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由于规划时对新校区在较大占地情况下规划研究的不足,规划仍沿用了传统的校园规划理论,造成了较大的新校区室外空间尺度和较大的建筑体量。

新校区大多数占地大,不同功能分区之间距离也很远。校园的特点应在于能体现该大学的特色和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校园的空间尺度应是步行的尺度。依据校园建设的“10分钟”原则,即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适宜的步行时间10 min以内。如果考虑到道路的非直线系数,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距离应在600 m左右比较合适。因而,规模较大的校园应采用适当混合的功能布置,在600 m左右范围内能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布局。

在新校区规划中,一些新校区急于建成为形象工程,室外空间尺度也很大。部分新校区采用了“城市广场”的大尺度手法,在规划中出现了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校园中道路的宽度模仿城市道路的宽度,校园中广场的面积甚至和城市广场的面积差不多。如安徽某高校新校区中央广场直径达140 m,面积达15 000 m2。又如山东某个学校大门宽度达100多米,校前区设置超大尺度的广场和绿地。由于新校区树木大多数为新移植,通透的视线又加大了新校区的空旷感,使校园室外空间缺乏大学应有的人文氛围,平时也难以看到学生在其中逗留。新校区的规划“大手笔”反而成为了个别学校吹嘘和宣传的亮点,某某学校拥有几个第一大的语句不时见于报端。

安静、亲切、宜人才是校园外部空间的特征,而超大的尺度,使校园成为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超大的外部空间尺度,使得本应是步行空间尺度的校园变成了车的尺度,一部分教职工在校园内的交通也不得不依靠汽车,部分学校也不得不在校园内部设置了连接不同校园功能区的班车。师生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校内交通上,这些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在有些学校,如果天气不好,学生往往不愿意去教室。因而在学校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虽然新校区设施先进,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希望能留在老校区。

2 新老校区距离远

由于大多数学校老校区在设施比较齐全的老城区,周边用地建筑密度大,如果在周边建设新校区,则面临着昂贵的地价和大量的拆迁,因而大多数院校都选择了远离老校区的城市近郊建设新校区。

由于新校区和老校区距离远,为保证教职工正常上班,多数院校在新老校区之间安排有教工班车。虽然部分新校区的规划也考虑有教职工的宿舍,但由于新校区距离城市较远,周边设施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教职工仍然住在老校区原有的生活区。大量的教职工每天像钟摆一样在新老校区之间流动,教师上课耽误在路上的时间较多。同时,新老校区之间较远的距离也带来了学校后勤保障成本的增加。班车的运行费用成为了学校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些院校班车多的每天达几十班,每年交通费用达数百万元。同时,由于教职工每天下课以后不得不匆匆忙忙赶校车,非上班时间学生也难以见到老师,教师对大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思想教育受到了一定影响,新校区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难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 新校区内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合理

新校区的规划大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思想,新校区被明确地分为了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等。这些分区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混杂在一起,不同的分区会有一定的干扰。但是在新校区面积动辄上千亩,如果这些功能分区仍然像采用以前的规划理念,在规划时采用了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就会牺牲校园的有机组成,造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距离过远,校园室外空间缺乏活力等诸多弊端。如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中,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最远点距离达1 600 m。过远的距离导致了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的不便,如有些学校教学楼距离食堂过远而导致出现了部分学生在中午不愿意去食堂吃饭而在教室吃方便面的情况。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学生走完教室—食堂—宿舍—教室这条连线,基本上下午就要上课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宿舍午休。在晚上,本应该是灯火通明的晚自习教室,因距离宿舍太远而使用者寥寥无几。这些现象都是规划对使用者的需要考虑不周的后果。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认为,功能上相对的混合使用,使到某些区域具有高度交叉可及性,从而促使交往和交流的频繁程度。校园规划除了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外,更应该关注人的活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校园的规划和环境设计应能满足学生在学校要营造出适宜人交往的氛围。

对师生活动考虑不周还体现在新校区的功能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彩校园生活的渴求。新校区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地带,周边缺乏商业服务设施。而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之外,还希望能有多样的课余生活。而规划中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使得这样的场所无处容身。在很多学校周边,都存在着这样的特色街。如湖南大学的堕落街。这些商业街的存在,客观上反映了学生对多彩校园生活的需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到学生的这种需求。如在长沙理工大学新校区门口,有一条商业街,学生称之为“破街”。它是周边居民利用原有住宅改造而成的一条商业街。它街道不宽,但里面几乎包含了学生需要的全部的商业设施。如小吃店、超市、文具店、理发店、眼镜店、打印店、网吧、小旅社等。与学校内部的空空荡荡相比,这里成为了学校周边最有人气的场所。不管刮风下雨,这条“破街”总能保持它的热闹。在学校校园规划的时候是否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场所。这样既可减少学生的奔波,又能丰富校园生活。

4 空间人文化的欠缺

空间人文化的欠缺表现在新校区缺乏交流空间、室外空间功能性考虑不周和室外空间设计不符合师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

缺乏交流空间:交流空间的营造也是大学校园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不管交流手段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始终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这也是网络等虚拟大学不能取代传统大学的重要原因。在校园规划中,营造除教室以外的室外交流场所是室外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大学新校区中,能够让学生停留下来交流的空间很少。美国学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认为,“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缺乏人文关怀:新校区的景观设计难以满足师生的多层次需求。校园的景观设计过多考虑构图,对师生的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活动需求和生活和行为习惯等考虑不足。如在很多学校新校区中,绿化采用大面积的草坪,让人难以进入,造成了新校区看上去很美,但是缺乏生机和活力,因而师生对新校区也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符合师生的行为习惯:如果对生活和行为习惯等考虑不足,就会造成规划设施利用率的不足,同时,人们依据自己的习惯时,也会对已有的设施造成损坏。如新校区步行道设计不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在步行时都有抄近路的习惯,师生不得不在草坪上“另辟捷径”。这表面上看是缺乏修养,乱踩草坪,实质上却反映了设计者在设计时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5 结语

今日的大学新校区规划,仍存在着“城市美化运动”的理念,在规划时关注“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而对使用者特别是众多大学生的需求考虑不足,忽视了大学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需求。只有认真研究大学教职工及大学生们对大学工作及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才能规划出令使用者满意的大学新校区。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校舍情况统计表[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8/info33658.htm,2015.

[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Analysis on new university campus building problems★

Ji Hao Li Qidi Wang Haoyu

(CollegeofBuildingandCityPlanning,Changsha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sha410076,China)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new university campus building problems, and explores solving strategies to large-scale land occupation, large distance of new and old campus, and irrational functional layout and so on, with a vie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building new campus from the aspec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w campus, planning, building, campus

2015-08-28★:201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支持

吉 昊(1993- ),男,在读本科生; 李启迪(1993- ),男,在读本科生; 王浩钰(1977- ),男,硕士,讲师

1009-6825(2015)31-0006-02

TU244

A

猜你喜欢

校区分区规划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浪莎 分区而治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