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地籍非居民与家乡旅游发展研究

2015-04-09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故里家乡人口



旅游地籍非居民与家乡旅游发展研究

张建荣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太原030031)

摘要: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可视为旅游地籍非居民,其对迁出地或原居住地有多方面影响。如果迁出地或户籍地是一个旅游地,该地旅游发展会受到旅游地籍非居民重要影响。通过对旅游地籍非居民进行细分,探讨其特性与共性及其对旅游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旅游地;旅游地籍非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重要变化之一。庞大流动人口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且引发深刻社会变迁。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出,迁出或流出人口加强了迁出地或户籍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为迁出地或户籍地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人口迁出和流出都是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但迁出人口具有时间上的永久和长期性,其户籍通常发生变动。流出人口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按照中国的户籍制度和历史传统,迁出地或户籍地可视为一个旅游地,其发展过程必然受到迁出人口或流动人口影响。从旅游地角度看,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是具有旅游地籍贯却不在旅游地居住的人,他们或长期居于他乡异国或流动于外地。在此,且简称这一部分群体为“旅游地籍非居民”。这一部分群体无论是作为旅游地的形象载体、营销媒介还是目标顾客,都会对旅游地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旅游地籍非居民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发挥旅游地籍非居民的作用,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旅游地籍非居民主要类型分析

旅游地籍非居民具有旅游地籍贯,却不在旅游地居住,他们离开旅游地,可能是外出,也可能是迁出。外出群体的家人以及主要社会关系仍然在旅游地,在重要节假日,外出群体都会回到旅游地,这部分群体按外出原因又可分为外出工作群体或外出求学群体。迁移群体则是长久离开旅游地,举家搬离旅游地,很少再回到旅游地,或者作为后裔根本就没有回到过祖籍所在地。不同群体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并对旅游地有不同影响。

(一)外出工作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域间人口流动性增强,尤其是外出工作人口流动性呈现增长趋势。具有旅游地籍贯却去其他地域工作的群体占到旅游地籍非居民的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一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可能是没有高学历的务工人员,也可能是具有深厚教育积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的各类人群较多,以具有稳定经济来源者居多。

(二)外出求学群体

具有旅游地籍贯,从小生活在旅游地,长大之后,因求学原因而离开旅游地,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求学群体为主。这一群体身边大部分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但对知识的渴求度较高,有外出旅游的时间和强烈愿望。

(三)长期定居异国他乡群体

祖籍在旅游地,却从祖上开始迁往异国他乡居住,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到过旅游地,与旅游地的文化延续逐渐疏远。他们不能完全地反映旅游地的现状,反而对迁入地环境更加熟悉,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但他们对旅游地有深厚回归感情,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有更多倾向性。

二、旅游地籍非居民的共性分析

旅游地籍非居民由不同群体构成,每一个个体和群体又体现出其独有特点,但相对旅游地而言,旅游地籍非居民无论是从空间地域分布、情感表现、文化层次、年龄结构还是活动轨迹方面都有其共同特性。

(一)所处区域较集中

旅游地籍非居民受地缘、人脉、交通便利性等影响,体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往往选择有家乡人立足、文化认同感较强或方便到达的地方。旅游地籍非居民表现出的集中性,便于旅游地更好地组织这一群体,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在旅游地籍非居民主要居住区域开展相关旅游营销活动。

(二)地缘选择周边性

旅游地籍非居民更多地集中于旅游地周边区域,这也与文化认同以及交通便利性有关。如山西人到天津、北京、河北、内蒙、陕西的较多。旅游地周边城市是旅游地的主要客源地之一,旅游地籍非居民的地缘周边性,对于开拓周边客源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具有家乡荣誉感

每一个在外的旅游地籍非居民内心都会或多或少唤起家乡荣誉感,希望因家乡而荣,同时也希望家乡因他们而荣,而且这种愿望比生存在旅游地的居民更加强烈。这是便于开展旅游宣传和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

(四)文化层次不平衡

由于迁出人口或流出人口有多种类型,且这部分群体的发展变化也不对等,所以文化层次具有不平衡性。尤其是外出工作群体,他们或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离开旅游地,或以外出务工的形式流动。作为人才引进的群体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多具有专业知识,本身对旅游地的文化有更多了解,能够客观或较为全面地宣传旅游地文化。但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层次较低,集中在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工作,他们往往面临安全、卫生、子女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利于旅游地形象塑造。

(五)中青年占多数

旅游地受社会历史变迁原因,会产生不同阶段的迁移或人口流动。就当前形势来看,旅游地籍非居民以外出工作群体和求学群体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5—45岁之间。这一年龄结构也正是旅游活动相对频繁的年龄,无论他们自身还是周边人,都具备较强旅游需求潜力。

(六)呈现周期变化

外出工作群体和求学人员以节假日或者假期为主,呈现季节性、周期性变化,甚至连迁居异国他乡的群体都体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了解旅游地籍非居民往返周期变化规律,旅游地便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管理活动。

三、旅游地籍非居民对旅游地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会彼此问到籍贯所在地,这时的籍贯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位置,更以个人为载体,代表一个地域的文化形象。这种地理空间位置也不仅是个人籍贯符号,或多或少会为个人带来一种归属情感或希冀,也代表着一个人所承载的角色及其对旅游地的影响。因此,作为旅游地籍非居民,在多个方面都会影响旅游地。

(一)作为形象载体,其影响具有前置性、变化性和广泛性

旅游地籍非居民对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与旅游地居民有共同之处,都是通过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但受其影响的群体和结果却不同,旅游地居民主要对已经到达旅游地的游客产生影响,成为旅游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游客重新评判旅游地形象的因子。而旅游地籍非居民主要对其现居住地和流动过程中接触的群体产生影响,往往是处于旅游活动前阶段,显示出影响的前置性,这种前置性会导致他们身边的人产生对旅游地排斥或者去旅游地的动机。而且这种形象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旅游地籍非居民的流动而产生变化。旅游地籍非居民到哪里,就会把宣传带到哪里,体现出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二)作为人际传播营销媒介,凸显宣传的直接性和主动性

旅游地籍非居民作为旅游地形象的载体,在与他人交流交往过程中,充当了人际传播营销媒介。面对面双向交流的直接性能迅速及时地传达旅游地讯息,并与周边人群产生互动,比旅游地的大众传播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旅游地被理解和认同。而且,旅游地籍非居民因自身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往往更愿意主动地对旅游地进行宣传,尤其乐于传播旅游地具有特色的和比较荣耀的事情。

(三)作为目标游客群体,对旅游地有情感和消费倾向性

旅游地籍非居民中的一部分属于流出人口,很多人安家落户在旅游地,每年重大节日都会回归故里;另一部分是长期定居异国他乡,很少甚至都没有回过故里。

流动型旅游地籍非居民外出的主要目的是谋生,他们在外地更需要故里的荣誉感和亲情感,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重大节日回到家乡,都愿意参与旅游地的旅游活动。长期定居他乡的旅游地籍非居民,对故里会有一种特殊感情,他们回归故里的动机使他们成为旅游地潜在游客群体,对故里特殊的感情,也使他们愿意在故里消费支出更多。

四、发挥旅游地籍非居民作用的建议

旅游地籍非居民作为形象载体,充当了市场开拓者,甚至本身就是旅游地的重要游客群体。充分发挥旅游地籍非居民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塑造旅游地良好形象,还有利于客源市场拓展。因此,加强对本地籍非居民的管理,对于一个旅游地尤其是对于一个外出劳动人口较多的旅游地,甚为重要。

(一)积极推进旅游地籍非居民培训,普及旅游文化

旅游地要注重对旅游地籍非居民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更充分了解本地旅游资源和提高自身文化内涵,使他们更好地展现旅游地形象和文化,宣传本地旅游资源。旅游地籍非居民只有充分了解旅游地,才能宣传感染身边的人。应通过学生课本、街道标语、故事传述以及多样化传媒等形式,达到旅游文化普及的效果,使旅游地籍非居民在外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自身首先具有深厚的旅游地文化积累,然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将旅游地的旅游文化传播出去。同时,旅游地更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和优势,增加籍民荣誉感,使他们无论是否在旅游地居住,都会因具有旅游地籍贯而感到自豪,愿意主动宣传旅游地。

(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支持作用,鼓励主动推介

旅游地首先要对旅游地籍非居民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出台相关旅游政策予以引导和支持。为旅游地籍非居民提供更多了解旅游地景区点和民俗文化的途径,增强他们对家乡旅游信息的了解,便于日后更好地宣传。旅游地在重大节日期间,还应增加对于外出务工或求学以及长期定居他乡群体的特殊关注,使他们享受到回家的旅游优惠,并鼓励外出工作群体或求学群体带朋友或同学到家乡玩。同时,旅游地也要针对这部分群体,充分发挥科技信息传输作用,更好地掌握旅游地籍非居民动向,建立故里游客资料库,通过短信群发、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与旅游地籍非居民的感情联络,给予他们定期关怀。对重大节日活动予以提醒,让旅游地籍非居民感受到家乡的亲切与温暖,增强他们回归故里,为故里多做贡献的愿望,吸引他们在旅游地投资或消费,形成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的管理模式。

(三)多方开展相关活动或成立相关组织,传承文化脉络

旅游地应给予旅游地籍非居民支持和引导,积极拓展信息互动途径,着力构建旅游地籍非居民信息联系网络,助其加强与流入地合作。成立学校同乡会或同城同乡会。同乡会设立旅游地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地文化营销中心,同乡会一方面为旅游地籍非居民及时传递旅游地资讯,以便他们有组织地了解家乡旅游信息和动态;另一方面,同乡会会员们也可集中力量,为家乡旅游发展做推介和宣传,以同乡会的凝聚力推动旅游地旅游发展,并把旅游地血脉延续的文化生成长久的客源魅力。

(四)重点关注知名人士效应,扩大社会影响

旅游地籍非居民中的知名人士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应强化这些知名人士的旅游传播意识,及时为他们提供家乡旅游信息。应选出多个旅游地形象大使,分别作为旅游地在其他地域的旅游形象代言人。

作为旅游地籍非居民个人,也要时刻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旅游地的代表,自己的形象关系到家乡形象。要为家乡发展奉献一份力量,就需要多了解家乡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并主动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在保留自己家乡特有生活习俗之外,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和周边人友好相处,通过提升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故里形象,推动故里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江.人口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HailinQu,Lisa Hyunjung Kim,Holly Hyunjung Im.A model of destination branding: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of the branding and destination image[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3.

[3]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刘赵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1):29.

[5]李德山,韩春鲜,杨玲.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0,5(5):142-147.

[6]Wang Y A,Pfister R E,et al.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d perceived personal benefits in a rural commun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8,47(1):84-93.

[7]李映洲,张建荣.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模式—TSS[J].商业研究,2009(3).

[8]王忠福,张利.城市居民对旅游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感知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38(1):70-78.

编辑:李学迎

收稿日期:2014-06-05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2.013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2-0072-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F590

猜你喜欢

故里家乡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人口最少的国家
梦回故里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商故里大酒店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