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探索

2015-04-09梁荣发张秀真

新课程(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游泳分层评价

梁荣发,刘 昕,张秀真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体育部;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目的

广东省中考体育自2014 年起将100 米游泳列为必考项目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游泳运动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对高校游泳教学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普通高校现行游泳课程已不能有效地解决中考体育新规带来大学新生游泳基础差异进一步增大、“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学生两极分化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优化游泳课教学的改革方案,探索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和符合高校体育发展方向的游泳课程新体系,旨在为高校游泳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5 年~2014 年间与高校游泳教学相关的文献,选取30 篇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重点研读,了解高校游泳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新动态。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16 个游泳教学班656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645 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625 份,有效率为96.8%,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背景材料和进一步分析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3.实验法

对2013 学年~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2012、2013 级16 个游泳教学班实行分层教学实验,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结果与分析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游泳基础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不能自主漂浮,44%的学生能漂浮但不会换气,28%的学生能连续游25 米以上。游泳课学生基础差异大,统一教学的难度大,混合编班上课效果不理想是实施游泳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推进分层教学:

(1)总体分层

体育课选课前,由教务员按2∶1 的比例设置基础班和提高班,要求连续游泳25 米以上者可报提高班,不能游完25 米或无游泳基础学生报基础班。学生在规定的选课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需求、游泳基础自愿选报。在选课过程中还会出现两种特殊情况:一是部分没有游泳基础的学生由于错过选课时机,或没有其他可选的项目,被迫选择了游泳提高班;另一种是部分达到选报提高班要求的学生由于害怕得低分影响奖学金评选而报选基础班。为消除上述两种因素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教师在游泳课下水的第一次课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测试,通过目测重新筛查不符合选课要求的学生,并将他们转至相对应的班级,确保各类学生能因材施教。

(2)目标分层

目前广东高校开设的游泳课程基本上以传授蛙泳、自由泳技术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化、精细化而忽视了游泳的生存技能属性和现实生活的娱乐需求。课题组一致认为游泳教学应围绕游泳是一项生存技能,游泳服务于生活的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因此,基础班的基本目标为自救,发展目标为水中健身;提高班的基本目标为活用,发展目标为水中娱乐。基本目标具有普适性,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展目标具有挑战性,属于应用范畴,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

表1 游泳班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分层

在对学生按游泳基础实施总体分层后,同属一层次的学生也还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以基础班为例,通过摸底筛查和第一节课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师进一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习兴趣浓,练习积极,领悟能力高,能自主漂浮或憋气游的学生为A 层;不能自主漂浮但不怕水,愿意尝试和接受教师指导,学习兴趣、练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为B 层;怕水、身体素质差、意志不坚定,消极厌学、调皮捣蛋、学习困难的学生为C 层。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次教学的核心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A 层学生减少基础性练习,适当开展拓展性、综合性练习,精讲要领,加大针对性练习的量,定期、定时检查,注意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和注意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巩固动作。B 层学生要求讲练并重,强调原理,增加基础性练习,注意加强检查、督促和反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增加学习的动力。C 层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讲清概念,降低难度,多讲精练,体验成功,减轻压力,增强信心,点滴积累,不求多只求懂,不能放弃学习。

2.课程体系革新

(1)课程结构优化

为与分层教学相适应,教学时数与顺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基础班为例,传统的蛙泳教学在学生熟悉水性后为解决其腿部下沉这个问题,教师一般先教蛙泳腿,但学生在练习蹬腿时很怕喝水和呛水,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先教呼吸及呼吸与手的配合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预期,更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让A 层次部分会憋气游的学生达到速成效果,为其他学生学习坚定信心树立榜样。在教学时数方面,缩减蹬腿、划手等技术性动作教学的时数,相应增加熟悉水性、呼吸等基础性练习的时数及水中趣味运动的教学时间。在知识体系方面,课题组将各知识点梳理整合成与分层教学相匹配的五大模块,注重与生存、生活、生产的结合,注重体现游泳健身、娱乐、应用的功能与价值。

(2)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

目前游泳休闲娱乐在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中极少应用,主要原因是:内容过于儿童化,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预期和学习心理,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组织困难,不适合大班教学;课堂没有预留“娱乐”的余地。本研究开发的休闲娱乐模块取材于生活,内容新颖,且趣味性、实用性强,在同类研究中都属首创。如在基础班,将学生最熟悉的陆上身体素质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迁移至水中,开发出水中俯卧撑和水中仰卧起坐,这在学生看来是很新鲜的。由于学生熟悉其形式,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克服了鼻子进水的问题,对学生呼吸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开设的游泳课程存在着运动技术教育代替生存教育、健康教育和重生理轻心理、重实践轻理论、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问卷调查结果(表2)显示,79%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但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欲望、练习积极性与此不成正比,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有点恐慌,这一切都源于学生对课程安排、价值认识的不清晰。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切入点,通过理论讲解适时给予疏导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改以往消极懒散之颓势,学习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表2 对游泳课选课动机调查

(2)与隐性课程结合

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师教学”“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活动,它与终身体育一脉相承,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起着隐蔽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游泳课极易受自然条件如雷电、台风、寒流等影响,法定节假日、金工实习又占用了一定的课时,加之病假、事假,有部分学生下水练习的时间不到课程规定的一半,由此不难想象,要靠每周的2 个学时来达成教学目标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课题将课外游泳锻炼、游泳竞赛、游泳学术讲座、游泳社团活动列为游泳隐性课程。课外游泳锻炼是游泳隐性课程的主要形式,为加强管理,课题组统一向学生派发考勤卡,学生在游泳池对外开放期间自费进入泳池进行游泳锻炼或课外复习,练习完毕持考勤卡至管理员处登记盖章。教师要求课堂练习即时评定不合格的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游泳锻炼不少于1 次,以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期末视其学习效果和考勤次数酌情给予加分。

(3)启发式教学

传统游泳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教师的“填鸭式”“保姆式”教学使现代大学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学生也习惯“被动式”学习,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启发式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强调“发现”,而不要把内容主动提供给学生,在形式上强调“自主探索”,培养钻研精神。以基础班为例,学生在掌握了漂浮与站立及呼吸动作后,教师故意“原地踏步”,“意犹未尽”的学生就会按捺不住,主动探索手与呼吸配合、蹬腿及配合游动作,教师找准学生的“闪光点”高调表扬,适当点拨辅导,学生学习更有动力和效率。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还要留有“想、问、练”的余地,如提高班学生通过比赛实践制订出打手、拉人、持球超过5 秒、故意泼水等一系列助浮式水球比赛规规则;又如在穿着充气式救生衣的情况下哪种游进方式速度最快?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蛙泳腿爬泳手的游进方式速度最快。

4.教学评价优化

传统游泳教学评价偏重于对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一刀切定量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过程、进步程度、交流合作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定性评价,使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不怎么努力仍能得高分,基础差的学生再努力也难得高分,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为使评价与分层教学、隐性课程设置相适应,使评价更客观、科学、合理、公平,本研究在对技术评定、身体素质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性评价。(1)进步度评价。实施分层教学是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差异。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初以现行考核标准对学生摸底定级,期末再次进行测试,对学生进步程度作出评价。(2)发展度评价。教师每节课对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度、练习积极度、教学任务达成度、交流合作度作即时评定,对学生参加课外游泳锻炼、游泳竞赛、游泳学术讲座、游泳社团活动等的次数、态度和效果酌情给予总评成绩加分。(3)展示度评价。隐性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显著,使评价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这需要更开放、包容的评价方式。课题组创新性地设置了“游泳教学成果展”活动,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愉快地把尽可能多的学习成果现场表现出来,教师视其完成情况和效果酌情给予总评成绩加分。定性评价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但其对教学效果产生的重大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四、结论

1.游泳课学生基础差异大,统一教学的难度大,混合编班上课效果不理想是实施游泳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将《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前期研究成果应用于游泳课教学,通过总体分层、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改革,因材施教,使教师难教、学生无获、课时效率低、效果差、学生不喜欢上游泳课的局面大为改观。

2.通过教学时数、教学顺序、知识体系的调整和新内容的开发,使课程结构与分层教学相适应

改革后的游泳课程结构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应用的特点,更贴近生活实际且趣味性、实用性强,可以较好地解决游泳“难教、难学、难练、难用”的问题。

3.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在于“得法”,课程结构的调整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要配套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研究通过理论教学、隐性课程、启发式教学的改革实践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本研究在传统游泳教学“一刀切”式的定量评价基础上,增加了进步度、发展度、展示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定性评价,使教学评价与分层教学、隐性课程设置相适应,使评价更客观、科学、合理

[1]梁荣发,张秀真.游泳课开展助浮式水球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5(01):188-189.

[2]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5):112-117.

[3]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30(02):24-25.

猜你喜欢

游泳分层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有趣的分层现象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