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

2015-04-08

南风窗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病市场化公立医院

医改公益与市场路径不矛盾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人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中国试图通过医改恢复公益与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扎实模式。

市场路径医改被认为彻底失败。这并不是市场化的失败,而是行政的失败,反映的是在垄断集聚、利益丛生、没有市场定价基础条件的领域,贸然推行市场化的恶果,反而赋予了利益集团更大的盘剥空间。

政府主导的医改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领域。目前政府公益医改基础条件趋于成熟。中国基本医保已经建立,覆盖了大部分群体。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全国目前已经有一半地区可以实现参保人员待遇支付。截至2014年年底,大病医保已在27个省开展了392个统筹项目,覆盖人口7亿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3月表示,今年将全面推行大病医保制度。

公益化的医保要解决的是建立正确激励机制、提升医保效率的世界难题。一方面是医保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医保资金缺口扩大。

公益资金相当于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从试点的“三明模式”看,压低药价对围绕药品的利益群体伤筋动骨,很难推进。根据三明官方统计,改革后有69 种药品价格的降幅达50%以上,但上千种的药品仅降价10%。医药代表为了维护全国的高价,宁可放弃局部市场,药商为了维护市场统一价也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由政府财政拨款加上诊治费、技术服务费等满足医院生存所需,这是让医护人员回归健康生存状态的办法,同时需要加强监管以免私下输送多开处方、多检查等。

患者不完全是弱势群体,位高权重的病患“小病大医”浪费医疗资源。大病保障提高后,一般患者对医疗费用不敏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表示,无论是否需要,患者对昂贵的药品和治疗方案的需求都将大幅增加。

政府的归政府,保障的归保障。公立医院的生存绝对不能走以药养医之路,而应该以政府拨款与透明的技术服务收费为主,让医生、患者同时获得尊严,更重要的是用严厉的处罚、更精细到位的报销方法防止滥用医保。

即使医保改革到位,医疗资源紧缺与市场庞大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仍然无法化解,在这一层面亟需扩大市场化,推进消费分层,分流公立医院的压力。中国市场化民营医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审批不是松了而是太严了,规范监管不是不到位而是太不到位了。

在2014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医院24709个。其中,公立医院13396个,民营医院11313个。民营医院占总数的45.7%,但床位数仅占医院总数的15%,诊疗人次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0.6%,住院人次仅占医院总住院人数的12.1%。

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推进民营医院发展,但鼓励民营医院口号喊得再响都没用,因为背后有绊马索。有如此之多的患者需要从高到低不同層级的服务,对外资、民营医院卡得过死,就是封堵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生路。

中国医改有自己的特色之难,医疗保障政府该管的没有管,管了之后没有管好,对于民营医院处处设卡。医改要获得根本突破,目前建立普遍医保是第一步,建立医保统筹与透明的使用规则是第二步,大规模放开民营医院审批、同时加强规范监管是第三步。

猜你喜欢

大病市场化公立医院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