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链管理思想的库区生态产业治理模式

2015-04-07郑瑞强谭祖飞邹晓娟

水力发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库区产业链生态

郑瑞强,谭祖飞,邹晓娟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3;3.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1 库区发展资源特征及生态产业的环境条件

建设水库需要具有一定的库容,以利于调节河川径流,使水资源在时空上重新分配,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造福人民。另一方面,水库蓄水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产生淹没问题。日常所说的库区一般指水库淹没区以及库周影响区[1]。库区内的国民经济发展与周边其他地区经济和生活的联系是自然的、历史的形成结果,因而按照高程划分的实物与区域数据,并不能确切的反映淹没影响,故而在研究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时,库区是一个泛区域概念。

由于水库工程建设的地理位置要求,水库工程建设形成的库区在发展资源方面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二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库区发展;三是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亟待完善[2-5];四是人才资源大量外流,人才吸引力不够。

1949年~1986年间,水库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重工程轻移民,在政策上只要求移民生活不低于迁移前水平,没有把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结合起来,移民安置补偿标准偏低,在安置过程中强调行政手段的运用,进行消极赔偿,单纯安排生活忽视安排生产出路,没有系统的区域发展规划,简单执行“三原”原则,移民往往难以摆脱贫困;库区产业“一农独大”,但因当时土地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充裕,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尚未纳入决策视野。

2007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有机组成的“以人为本,利益协调,系统融合,科学发展”和谐库区建设思想逐步成为库区发展的指导理念,该理念强调“坚持以融入人本理念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维,统筹公平与效率以及生态协整理论等内容,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库区人民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库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生态产业逐渐成为库区发展中的重要抓手与发展特色[6-8]。

2 区域层次上的生态产业链研究与库区生态产业发展整合

生态产业链是在产业聚集区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基于成熟的产业规划基础,借鉴并运用自然生态规律人为构建,以废物和副产品为纽带,最终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区域范围内循环流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生态系统[9]。从适用层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生态产业链、区域生态产业链直至社会生态产业链,它是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区域生态产业链的作用发挥并不是孤立的,需要链条中的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与企业主体等共同参与,协同发挥作用。其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多样性增强,具有协调和共生关系的企业根据生态产业链要求进行衔接,相关群体之间形成利益耦合,区域产业发展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趋于闭合,每个企业通过缔结联盟调整自身的增值活动以适应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相互叠加构成整条“产业增值链”[10],从而使整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在联盟中发挥出强大的整合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共赢。

依据库区特有的自然资源、良好生态产业基础、公共政策支持等优势,考虑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且大量外流等不足,库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突破生态环境约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发展思想、民众生活方式、产业选择等方面重新思考,选择一个既能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又要减少污染促进环保,且能关注民生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发展思路。库区发展生态产业,有助于多个产业或多个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得资源、能量多次利用,高效产出;从而契合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思想的内涵:一是引领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生态化,提升产业生态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驱动产业间的物质循环与协作共赢;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保事业发展。二是完善的生态调节功能改善民生。生态产业发展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生态环境资源供给、废物分解等生态调节功能,有助于库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催发企业与民众等利益相关者生态意识。生态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利益相关者在经营管理、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认知转变,建设生态文明,使得经济与社会和谐共处与持续发展。

3 库区生态产业交互影响及稳定性分析

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可以通过库区各产业内组织实体之间的协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基础是生态产业链运行稳定[11]。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链条企业与支持企业之间等经济组织在各自目标实现过程中利益的共生耦合。理想的状态是:在产业链条系统开放的前提下,链上企业相互之间基于物质与能量顺畅传递使得供需平衡且协作效益明显,产业链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多样性与创新性使得产业链共生网络联系愈加密切,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

然而,库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运转受到链条企业利益诉求、政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所在库区环境的变化,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是多因素有效协同的结果:一是库区生态产业链条中的企业是自主经营的经济组织,具有各自的利益存在;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指向,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需要适度把握,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可能影响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相互竞争强度大则可能带来产业链条的断裂。二是库区发展政策导向。库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目标是区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产业链条中的企业行为则是盈利性目标指向,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库区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扶持政策。比如,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清洁生产政策等,更好地对接库区发展中的公益性政策需求,以扶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得不到合理经济收益的环保企业等主题发展,增强库区生态产业链条的稳定性。三是技术服务能力影响。库区生态产业发展需要持续、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新技术的采用使得库区生态产业链能够更好的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产业链条的稳定性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依据夏普利值“公平分配要遵循报酬与贡献相等的原则实现资源稳定配置”基本思想[12],保障库区生态产业链稳定运行,需要处于该产业链中各个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且每个成员的收益与其在产业链条运行的贡献应该一致;否则,该成员的行为有可能带给链条中其他成员利益损失,引发秩序失衡,导致产业链条断裂。因此,库区生态产业链条的维持,一方面需要链条内部企业之间有效协作基础上的公平收益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产业链条中的技术、环保等公益性服务企业、违反产业链条运行规则的企业等进行奖励与规范,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机制,使之愿意参与生态产业链条的链接,维持库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

4 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建构

围绕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目标,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管理主要分为库区生态产业链、企业、产品三个层次。由此,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可形成系统三维管理模式。

4.1 区域层面生态产业链管理

首先,作为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的管理者,应关注生态战略层面的发展理念和管理制度建构;充分理解和完善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增长等指导理念,逐步落实ISO14000、ISO26000等管理体系认证,健全信息公开、副产品交换与废物循环利用等制度,做好管理、指导工作。

其次,高起点绿色招商与企业生产经营生态化引导。在库区优势产业选取、主导企业选择等工作中,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优势资源,体现绿色经济发展导向,高标准、高层次引进链上企业,尤其是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避免和杜绝低层级、高污染企业进入。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鼓励、引导企业生产生态化,重视先进技术引进与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关注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共赢。同时,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社会中介等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生态产业链管理水平。

4.2 企业层面生态管理

生态管理有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生态管理,宣传和学习生态发展思想为首要任务,在企业中形成致力于生态经营的发展共识。检视企业生产全过程,分析工艺流程、生产工序,实施污染预防分析与评估,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之策,降低资源耗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13]。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生产经营管理手段与措施,引入环境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审计等先进的评价管理方式,对企业生态管理水平分级,促使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4.3 产品层面生态管理

依据产品生态周期理论,在产品层次与产品标准设定方面,改变传统思维,申请环境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化管理,产品设计时系统考虑用材、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等因素,科学设计生产工艺,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修复和改造废旧产品,综合利用资源,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4.4 库区生态产业典型发展思路

依据上述管理模式,鉴于传统库区多是因为水库工程的建设和移民的安置而形成的,是外生性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归纳总结我国库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①大农业开发模式,即通过扶持移民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相应的旅游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工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移民的收入,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着力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②工业化带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关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建立名牌产业带,带动第三产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③物流商贸业先行模式,是指通过优先发展交通、商贸等物流产业,构建物流商贸中心,推进城市化建设,即首先搭建一个较优的市场平台,提高产业发展竞争能力,以市场化和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5 库区生态产业发展治理机制设计

库区生态产业管理模式有效发挥作用,需要系统、相互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支撑。主要体现为在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的基础上,对“完善环保法规,实施产业发展绿色导向;探索产业生态补偿和强化产业内利益相关者协商;健全绿色GDP核算与评价体系”等相应治理机制进行设计。

(1)完善法规政策保障。加大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综合考虑企业趋利行为与市场运行机制,合理构建法律法规政策,比如生态补偿政策、资源开采与污染治理政策、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奖励政策等。同时,强化执法机构与工作人员执法能力建设,维护库区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良性运行。

(2)推进公共参与,探索多形式的利益补偿机制。库区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库区管理部门、移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其有序协作对于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库区生态产业链条稳定性保持发展着重要贡献。本着多中心治理理念的指导,需明确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贡献与可能的收益,在发展协作中增进互信[12],并且在库区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建立社会监督与约束,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披露完整、沟通顺畅,同时探索针对移民、公益性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库区生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公平与正义。

(3)完善绿色核算体制与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机制。健全涵盖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在内的绿色核算体制,准确测算库区发展中的资源消耗与利益获取。同时,应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现代生态经济发展观念为指导,设计合理的库区生态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衡量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状况,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4)发展生态文化,转变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化的建立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意识形态上,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的生态意识,包括家庭活动、企业经营、政府管理等领域的生态文化,为生态产业系统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二是在生态产业本身的发展上,生态产业自身发展的越好,越能促进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陈伟.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安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0-15.

[2]郭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青海水库移民安置区后续发展研究[J]. 青海社会科学,2012(4):62-65.

[3]刘顺国,周孝华,杨秀苔.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2-26.

[4]周厚贵.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再造[J].水力发电,2011,37(7):1-4.

[5]陈云华.雅砻江锦屏大河湾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水力发电,2012,38(10):5-7.

[6]罗来明.论三峡库区生态产业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8(5):111-112.

[7]姜广举,林国标,史晓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视角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76.

[8]郑瑞强.和谐库区建设思想的理论支撑与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9-12.

[9]王兆华.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武春友.资源效率与生态规划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5-96.

[11]李志翠,马海霞,朱琳.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视角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1):55-57.

猜你喜欢

库区产业链生态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筑牢产业链安全
“生态养生”娱晚年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