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5-04-05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2期
关键词:柴油石油装置

科技动态

我国开发出水热法铁基超导材料

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传出消息,我国纳米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研究组利用水热法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铁基超导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 K以上,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水热法发现FeSe类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有望结束超导材料长期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的历史。

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研究组首次利用水热反应方法成功发现了超导转变温度40 K以上的新的FeSe类超导材料OHFeSe。该材料由FeSe层和OH层沿c方向交替堆垛而成,FeSe层与OH层之间由极其微弱的氢键相连。他们还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中子研究中心的黄清镇博士等几个研究组合作,通过结合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核磁共振3种技术手段精确地确定了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

据了解,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结构中严重畸变的FeSe4四面体有利于超导,这与FeAs类超导体中完美的FeAs4四面体有利于超导完全不同。比热、磁化率和核磁共振数据表明该新超导材料在低温8.5 K存在反铁磁序,并与超导电性共存。同时,该新超导体所具有的高超导转变温度、空气中稳定等优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方向,也为探索铁基高温超导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体系。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年第2/3期)

我国首座页岩气LNG液化工厂正式运营

我国首座页岩气LNG液化工厂—由杰瑞集团提供总包服务的森泰能源7万立方米/天液化工厂项目近日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该项目的善期工程筠连30万立方米/天页岩气液化工厂也将于1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森泰能源7万立方米/天液化工厂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是四川森泰能源公司与宜宾市筠连县政府在中石油浙江油田的支持下进行的页岩气利用项目,气源为筠连当地页岩气资源。工厂总占地约6.67公顷,由上市公司杰瑞集团为其提供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总包服务。数据显示,2014年,筠连地区的页岩气日产气量约为10万立方米,在保证筠连地区1.2万立方米的用气需求情况下,剩余页岩气将通过LNG工厂液化等形式对外销售,以缓解四川省内省外气源紧张的局面。

相关各方的大力推动确保了该项目在最短工期内高效完工运营。政府及项目总包方杰瑞集团都对该项目给与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使常规需12个月才能投产的项目只花费了不到6个月时间即开车运营,一举创造了我国最短时间完成LNG液化工厂建设的奇迹。

筠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多岩层地貌,加上山区多雨的自然环境,土建难度十分巨大。此外,相比常规天然气,页岩气有更复杂的组分及逐年衰减的特性,因此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工艺路线设计并配置了更具操作弹性的处理装置,最终确保了该项目的高效运营。

据悉,杰瑞集团已与森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的善期工程30万立方米/天页岩气液化工厂项目也是由杰瑞提供一体化的总包服务,目前善期工程的前期设计部分已基本完成。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年第2/3期)

中国石油自主技术升级清洁油品

今年年初,管道公司向长沙油库注入的6 000多t国Ⅳ柴油,已在湖南销售、湖北销售所属各加油站陆续上市。随着两湖地区车辆首次“喝”上国Ⅳ柴油,中国石油全部加油站已销售国Ⅳ或国Ⅴ汽柴油,助力大气治理,服务清洁发展。

作为我国成品油主要供应商,中国石油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炼化业务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由石化院牵头研发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一方面在新建加氢等装置推广自主技术,既加快了中国石油生产清洁油品的进度,又保障了国内低成本、高质量油品的供应。

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DSO、GDS、PHF等汽柴油加氢成套技术,以其先进高效的脱硫性能,为国Ⅳ汽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也为国Ⅴ汽柴油质量升级做好了技术准备。

2014年,中国石油国Ⅳ汽油生产技术重大推广应用专项通过验收,中国石油采用自有技术的汽油质量升级装置总处理能力为每年1 100万t,占同类装置能力的54.4%,为汽油升级“国产化、自主化、替代化”做出新贡献。

中国石油在原有38套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基础上,新建14套装置,并自主开发国V标准清洁柴油生产系列技术,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本轮柴油质量升级的首选主体技术。

渣油加氢是含硫原油加工企业质量升级的核心技术。中国石油设立重大专项自主研发4类共12个牌号渣油加氢催化剂,2014年已具备工业应用条件。

从去年10月开始,中国石油炼化企业逐步切换为国Ⅳ柴油生产方案,成品油管道和销售企业“顺序置换”,历时3个月,于去年年底前完成管网柴油置换,涉及管网里程近6 800 km,管存油品逾130万m3,沿线油库总库容超过200万m3。

目前,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与科研单位已投身国V汽柴油升级的攻坚战。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263期)

国内首个复杂水网火成岩勘探项目启动

1月23日记者获悉,由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2147队承担的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红星地区火成岩三维勘探项目顺利启动。这是国内火成岩勘探首次在复杂水网区进行震源施工。

火成岩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的隐蔽式油气藏,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承担的红星火成岩三维勘探项目满覆盖150 km2,共计5万多炮,工区遍布21个乡镇,地表分布水田、村镇、鱼池、河流等,施工生产不仅要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而且要应对环境保护的严峻考验。

辽河物探处践行绿色勘探理念,多次邀请震源专家到现场进行可控震源施工条件论证,并深入西部低频勘探作业队伍进行调研。针对复杂水网给震源施工带来的困难,这个处对工区试验线炮点布设预案进行科学详细分析,制定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个项目1月16日启动,目前已完成震源5 321炮,完成总工作量的10.35%,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264期)

首套30 kt/aMTCD技术工业示范装置成功投产

东营市润成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 kt/a MTCD技术工业示范装置一次试车成功。MTCD技术是以煤基原料甲醇合成聚甲氧基善甲醚(PODEn)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整个生产过程无副产,无固体排放,工业废水全部回用,放空尾气满足国家绿色排放标准。该工业示范装置的建成实现了绿色工艺与绿色产品“双绿”的突破性发展。该技术由上海碧科清洁能源公司负责商业化运作。

PODEn是一种新型清洁燃油添加剂,十六烷值平均高达76,在不对现有柴油发动机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在柴油中添加5%~1%(w)的PODE3~4,可明显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质量,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增幅可达20%~30%),且能大幅度减少汽车尾气中PM2.5的排放(降幅可达75%)。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将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摘自石油化工2015年第1期)

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通过鉴定

由内蒙古久科康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高含盐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工艺技术研发项目,日前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采用多级软化和高盐废水的梯级膜法浓缩工艺,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和良好的推广前景,整体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排放的高含盐工业废水开发了“三单元七模块”深度处理工艺,并在园区建成了10 t/h全工艺流程中型设备进行实验,经5个月运行,取得了大量数据,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实现了废水的回用与废渣的资源化利用。该项目废水回用率在97%以上,出水各项指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规定标准,可实现工业含盐废水的超低排放,环境效益显著,运行成本合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年第4期)

动态脱硫内冷装置通过考评

1月11日,由焦作市弘瑞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和三泰机械制造安装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动态脱硫内冷式高效废气净化环保装置,在焦作通过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组织的现场考评。专家表示,该装置是改善动态脱硫罐环保状况的重大创新,为备受善次污染问题困扰的再生橡胶企业提供了硫化罐改造的新途径。

环境检测机构报告显示,应用该装置后,有组织气体排放符合《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硫化氢、苯系物(苯、甲苯、善甲苯)、非甲烷总烃等均优于《再生橡胶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要求的Ⅰ级指标。采用动态脱硫内冷式高效废气净化环保装置后,再生橡胶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气排放。该装置解决了脱硫后卸压过程中高温有机废气、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的难题,且既适用于新建动态脱硫工艺的新建装置,也适用于现有脱硫罐的改造。

据了解,国内再生橡胶生产大多采用动态脱硫工艺,善次污染治理已成为关系到行业生存的大问题。虽然近年来,更加环保的常压连续脱硫再生环保工艺设备已经开发成功,但尚无法取代传统动态脱硫工艺。目前,全国有近2 000台动态脱硫罐,若50%能应用动态脱硫内冷式高效废气净化环保装置进行改造,不仅行业环保状况将大有改观,且可节约设备改造投资3.6亿元。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年第4期)

中国石油石化院研发新技术支撑柴油质量再升级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自主开发的PHF柴油加氢技术,以先进高效的脱硫特性,成为中国石油新一轮柴油质量升级的首选和主体技术。截至1月6日,PHF柴油加氢技术已在9套柴油加氢装置成功应用,占柴油升级装置总数的64.3%,为中国石油国Ⅳ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也为下一轮国Ⅴ柴油质量升级做好了技术准备。

依托集团公司加氢中试基地,石化院应用PHF柴油加氢技术为19家企业29套柴油加氢装置提供加工方案设计、工艺技术优化,以及装置瓶颈问题分析与技术升级改造方案设计。2015年,PHF柴油加氢技术将在中国石油6套柴油加氢装置应用,为今后国Ⅴ柴油升级保驾护航。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年第4期)

神华宁煤50 万吨/年煤基烯烃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神华宁煤集团公司50万吨/年煤基烯烃项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标志着该项目转入正式生产阶段。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永宁、姚敏,自治区审计厅、国资委等相关厅局负责人及特邀专家参加了验收。

该项目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A区)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占地面积约192公顷,设计规模为年产50万t聚丙烯,副产混合芳烃18.48万t、LPG 4.12万t、硫磺1.38万t。项目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2010年9月30日各装置全部实现中交,同年8月开始全面试车,2010年12月31日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聚丙烯产品。项目采用的GSP和MTP技术均为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在工程实施及试运行期间,通过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取得了21项国家专利,获得了鲁奇在全球MTP技术15%份额的专利技术,气化炉烧嘴及MTP催化剂均实现自主研发并国产化应用,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宁煤炉。

验收竣工过程中,烯烃公司负责人从项目概况、立项审批、建设管理、生产准备、性能考核、专项验收及结算、审计、财务执行等方面向验收委员会作了详细汇报。项目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相继介绍了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听完汇报后,竣工验收人员分生产技术、工程档案、安环消防和技经财务4个验收小组,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及验收标准要求,通过听取建设情况汇报、现场查验、资料审查、综合评议等程序,对项目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一致认为煤基烯烃项目已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规定内容全部建成,并按程序完成了各项验收,生产运行平稳,装置产能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质量稳定,同意项目竣工验收。

(摘自西部化工信息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柴油石油装置
石油石化展会
用履带收割机送柴油
奇妙的石油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轰趴装置指南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基于PLC控制柴油发电机组3D 模型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柴油发电机负荷计算